王婷
摘 要:文章以交通運營管理類專業為例,探討人文類素質類通識課程在進行模塊化改革過程中,在課程內容的選擇與設計時應該遵循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模塊化;人文素質課程;內容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G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2-00-02
近年來隨著高職課程改革的推進,大家的一個共識就是,人文類通識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意義重大。但是在許多以工科為背景的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雖然很多高職院校開設了種類比較多的人文類通識課程選修課,可是由于課時有限,學生在校期間面對門類眾多的人文類通識課程,只能選擇一到兩門人文素質類的課程進行學習,而不能根據專業需要選擇更加廣泛的、更加契合人才培養方案的人文素質類課程,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通識類課程并不“通”。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可以打破原有基礎課程以單一一門課程開展教學的傳統思路,引用模塊化課程建構理念,對原有人文類課程內容進行拆解與整合,合理取舍與重組。那么,在探索人文素質類通識課程各個模塊的基本內容時,應該遵循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呢?下面將以交通運營管理類專業為例進行說明。
一、教育部職成司《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
依據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于2019年發布的《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之《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中有關鐵道運輸類《高等職業學校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教學標準》和《高等職業學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教學標準》以下簡稱“教學標準”。其中對運營管理類專業的未來職業面向、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有明確的說明。
從運營管理類專業的未來職業面向中,可知運營管理類專業未來面向的崗位,大多數會與乘客直接打交道,其中所反映出的人文素養,如人文知識與文化修養、溝通與表達的技巧,將直接影響該專業從業者的工作質量與效果。如果人文素養差,嚴重者則會影響一個單位良好企業形象的維護。
在運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方面,“教學標準”明確指出,鐵道運營專業在第五條培養目標中指出“本專業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鐵路運輸業的鐵路車站行車作業員、調車作業員、客運服務員、貨運服務員等職業群,能夠從事行車指揮,客運、貨運組織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城軌運營專業在第五條培養目標中指出“本專業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道路運輸行業的城市軌道交通服務員等職業群,能夠從事行車組織、票務組織、客運服務、車站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兩個專業與人文素質相關的培養目標描述是一致的。即明確指出,運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應該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培養規格方面,與人文素質課相關的有:第一,素質方面。在“教學標準”描述的條目中,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感和中華民族自豪感”“崇尚憲法、遵法守紀、崇德向善、誠實守信、尊重生命、熱愛勞動,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環保意識”“工匠精神”等在我們的人文類素質課程中都會有直接體現;而“自我管理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是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主要內容;“創新思維”“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最直接體現在我們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一課中。第二,知識方面。指出運營管理類專業要掌握必備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直接與其對接。第三,能力方面。無論是“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抑或是“團隊合作能力”,這些能力都明顯地體現在了原有的語文類課程如《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大學生創新創業》《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中。
該“教學標準”第七條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中,指出公共基礎課程應“根據黨和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將思想政治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育、軍事理論與軍訓、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礎必修課;并將黨史國史、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大學語文、信息技術、高等數學、公共外語、健康教育、美育、職業素養等列入必修課或選修課。”同時,允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可開設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綜上所述,從教育部的這份《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來看,諸如《中國傳統文化》《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大學生創新創業》《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等課程,無論在學生未來的職業面向,還是在培養目標方面;無論是對學生的培養規格還是在公共基礎課程設置方面,應該是學生在校學習內容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二、運營管理類專業學生工作崗位與人文素質能力的需求情況
以運營管理類專業學生為例,該專業畢業后主要從事客運服務崗位。針對這些崗位進行綜合分析,可知它們在溝通與表達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和文化素養方面都有著較高的要求。
(一)溝通與表達能力
運營管理類專業在對應的崗位群中,大多會與旅客有著直接的交流與溝通,一定要注意溝通的技巧。如果不注意技巧發生投訴事件,就會給自身以及公司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因此,這些崗位對員工的溝通與表達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二)應用文寫作能力
運營管理類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中,在應用文寫作方面,需要寫的材料包括:工作日報,工作總結,工作計劃,評選優秀員工材料,好人好事/救助幫扶事跡,故障分析報告,運營事件詳情(情況說明,即報告),通知(語音廣播),收借條,通訊稿等[1]。此外,單位經常會有許多活動,職工中需要有人去組織,這時就需要寫一份活動策劃,并且大部分活動中都會有演講之類的節目,對于演講稿的寫作也有一定的要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網絡自媒體的發展,很多單位的宣傳部門都有自己的宣傳平臺。因此這些單位往往都有內部的宣傳員。他們平時通過定期寫稿子,負責對外宣傳的工作。文筆好的員工在職場中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晉升機會,但成為優秀的宣傳員對語文的素養和語言組織能力要求很高[2]。
(三)傳統文化知識與素養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在運營管理類專業的日常工作中直接用到的不多,但是傳統文化素養是一個人總體文化素質和為人處世能力的外在體現,其實滲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總之,從運營管理類這兩大專業未來從事的崗位群來看,該專業在與人溝通與文字表達以及文化素養等方面要求會比較高。可以說就運營管理類專業而言,良好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嫻熟的寫作能力和較高的文化素養,是成為一名優秀員工的必備素質,也是崗位晉級、晉升的必備要求。
三、人文素質類通識課程調查問卷與分析
通過發放相關調查問卷,經統計結果顯示,無論是全數據分析數據還是交叉分析數據,運營管理類學生在入校前所接受的人文素質類通識教育是相對欠缺和不完善的。超過98%的學生認為高職生很有必要學習人文素質類課程。學生對于人文素質類課程關于溝通與表達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較為豐富的人文知識修養、創新與創業能力、求職技能與職業規劃能力、禮儀規范以及道德修養的提升方面都是有迫切需求的。
在以往語文教研室開設的人文素質類課程中,有超過92%的學生是喜歡并認可的。并且學生更喜歡角色體驗式、師生討論探究式、活動參與式的上課方式。在考核方式上,學生更認同表達展示的方式去完成考核。在運營管理類學生當中,學生更希望在人文素質類課程當中獲得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開拓人文知識視野,因此適當加強人文素質類課程當中的演講與表達的內容,并且以活動為載體開展人文素質類通識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四、語文類課程課堂教學中折射出的學生現狀
依據學生訪談并參照近幾年的語文類課程一線教學工作中及學生的課堂活動反饋,可見,在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以及傳統文化素養方面,絕大部分學生在這三方面表現出的能力不高。在一個大約有50人的班里,超過兩人或在演講方面,或在寫作能力方面,或在傳統文化底蘊方面比較出色的已屬難得,這個比例對于高校而言實在太低。
從課程設置方面來看,雖然大多數學校對于人文類素質課程開設了很多選修課,但在實際學生選課過程中,由于課時的限制,學生的選擇很局限。這是不符合教育部對運營管理類專業國家教學標準的要求,從素質教育而言,也是不符合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教育目的的。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也為了更好地與專業課程形成合力,我們可以引用模塊化理念,將原有的、類別比較多的人文素質類課程進行內容的重組,打破原有課程的界限,采用模塊化理念去重新梳理課程內容,并依據和參照前述談及的,即教育部職成司《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各專業學生的工作崗位與人文素質能力的需求情況,以及各學校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折射出的能力現狀,去綜合設計符合本校的模塊化的人文類素質課程。
此外,我們在確定模塊化內容時,還可以參照各學校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本校學生在二課活動中反映出的欠缺與不足去綜合考量,以期整合出更加科學的、合理的和更有針對性的模塊內容。
總之,通識課程建設中的“打破原有學科的界限,重新建構課程體系結構”,是繼續深化課程改革的應有之義。我們應該把握運營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就業方向,明確該專業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具體要求,同時根據該專業學生的認知特點去粗取精,為確定通識課程開發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構架尋找切實根據。
參考文獻:
[1]王傳金.課程改革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王文俊等主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