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信貸已成為影響國家對外資產和負債的重要因素,準確的貿易信貸數據在外匯管理上具有先行指標的作用。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及外匯管理便利化的推進,貿易信貸呈現出日趨復雜多元的快速發展態勢,也催生了許多投機性的貿易信貸行為。這些行為不僅會造成跨境資金的異常流動,而且會對地區跨境收支產生較大影響。本文在分析貿易信貸外匯管理現狀及對貨物貿易收支影響的基礎上,總結歸納了目前貿易信貸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完善貿易信貸管理的政策建議。
事前:進行企業貿易信貸報告數據采集,夯實監管基礎。企業貿易信貸報告包括預收貨款報告、預付貨款報告、延期收款報告和延期付款報告。外匯局依據相關規定采集貿易信貸明細數據信息,為后續監測分析提供支持。
事中:設置貿易信貸監測指標,提高監測核查精準度。外匯局通過設定貿易信貸報告余額及余額比率指標,來監測企業通過貿易信貸報告調整數據的情況,對貿易信貸實施專項監測,判斷需要重點關注的貿易信貸類型,篩選重點監測企業,以進一步完善總量核查的篩選規則。
事后:依據貿易信貸報告報送情況等指標實施分類管理。按照《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實施細則》(匯發〔2012〕38號)第五十三條的規定,未按規定履行報告義務的企業,外匯局可將其列為B類企業。以分類監管促進企業規范貿易信貸報告,貿易信貸報告報送情況又影響企業的分類結果,二者相互作用,促進監管效率的提升。
企業貿易信貸報告的引入,可以修正貨物貿易監測數據。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引入企業報告制度后,外匯局可根據企業的貿易信貸報告和主動報告情況,對企業的進/出口、收/付匯數據進行修正,由此產生的總量分析指標剔除了相關的時間差、金額差、主體差因素,可最大程度地修正總量核查指標計算中存在的時間和空間錯配,使貨物貿易外匯收支分析數據的準確性得到明顯提高,總量核查結果更趨合理。由此可見,企業貿易信貸報告數據的準確性,會影響對貨物貿易收支的分析及預測。

注:本文為便于數據分析,已將負值表示凈增加的數據進行了調整。圖1 2001—2019年我國貿易信貸凈值與貨物貿易收支差額年度數據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官方網站
貿易信貸凈值與貨物貿易收支差額總體呈反向變動關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我國貿易信貸資金凈流入、凈流出呈波動性變化;但自2008年開始,則徹底變為貿易信貸資金凈流出狀態,而貨物貿易收支一直呈順差態勢,且在2008年達到了第一個波峰3445億美元。到2015年,我國貿易信貸資金凈流出達到2011年以來的最大值(波谷)1082億美元,而貨物貿易收支順差則達到了第二個波峰5762億美元(見圖1)。
企業自主報告數據質量差、報告率低。一是缺乏對企業的約束力。企業是否進行報告不會影響其正常貿易收支業務,因此,企業對貿易信貸報告工作不重視,遲報、漏報、錯報現象時有發生,報告隨意性強。二是客觀因素影響貿易報告質量。許多中小貿易公司內部人員變動快、工作銜接不到位,不能準確把握報告內容;另外,多數企業外貿部門和財務部門相互獨立,進行報告的財務部門不清楚具體交易情況,造成報告的不準確。
企業可通過修改報告的方式,變相實現對外債權債務?,F行貿易信貸報告制度對報告金額、期限、修改次數等均無限制,企業的自由度較高。若企業違規開展跨境資金流出/入的同時,通過修改貿易信貸報告對總量差額等指標進行調節,則任何因資金流和貨物流的不匹配而導致的“重點監測”,均可歸結為貿易信貸因素。如企業出口少收匯業務,可解釋為延期收款;異常資金流出,可解釋為預付貨款。而就實質而言,一年期以上的貿易信貸業務已具備資本項目屬性。
企業貿易信貸外匯監管存在一定時滯。貿易信貸報告數據參與了貨物貿易總量分析指標的設定,雖然數據的準確性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是指標的計算方法會對異常情況產生平滑作用。一旦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貿易信貸發生集中追回或償付,可能會出現跨境資金大幅波動的情況。而外匯局可能無法及時發現異常,監管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貿易信貸已成為影響國家對外資產和負債的重要因素,準確的貿易信貸數據在外匯管理上能起到先行指標的作用。針對當前貿易信貸管理,建議從短期和長期兩個方面進行完善。
限制貿易信貸報告調整次數和期限。將企業端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的貿易信貸報告期限上限設置為1年,將調整次數上限設置為2次。超過規定的報告,需持相關材料至外匯局現場辦理,以此避免企業通過頻繁修改貿易信貸報告實現其逃避監管的目的。此外,對于企業貿易信貸報告期限超過1年、修改次數超過2次的,應列為重點監測企業。
將一年期以上貿易信貸業務納入資本項目管理。建議將一年期以上的貿易信貸業務從經常項目業務中剝離出來納入資本項目管理。具體可將負債性質的預收貨款和延期付款,納入企業外債規模管理;將債權性質的預付貨款和延期收款,納入企業放款規模管理。
強化銀行在貿易信貸管理的代位監管職能。將銀行納入企業貿易信貸日常管理工作,向銀行開放企業貿易信貸信息,讓銀行及時了解企業的貿易信貸報告情況,督促和輔導企業及時辦理貿易信貸報告登記。對于貨物流與資金流存在缺口且沒有按規定進行貿易信貸報告的企業,銀行可以要求其必須先完成報告,再辦理貿易外匯收支業務。
提升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功能。一是設定系統提示企業報告功能。延續當前企業自主報告的管理方式,企業應在收/付款或進/出口之日起的30天內自主報告,系統會在第20天提示企業應按時完成報告。如果企業仍未在規定時間內報告,也可到外匯局現場進行報告。如果超過三次未在規定時間內報告,則按違規處理,實施降級處罰。二是增加貿易信貸報告修改、刪除的后臺明細數據查詢功能,以便外匯局能及時掌握企業通過變更貿易信貸報告實現異常資金流動的情況。
豐富貿易信貸監測指標體系。增加資產類、負債類、期限類、大額交易類等貿易信貸監測指標,及時分析跨境資金的異常波動情況,進行逆周期調節:當流出壓力較大時,進一步降低資產類貿易信貸預付貨款或延期收款的比率;而當流入壓力較大時,進一步降低負債類貿易信貸預收貨款或延期付款比率(見附表)。
健全貿易信貸數據采集機制。聯合國際收支、海關部門,依托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以國際收支數據和海關進出口數據為基礎,構建以“合同號+組織機構代碼”為關聯要素的全口徑數據自動采集機制,自動抓取和比對同一企業、同一合同項下貿易收付匯時間與海關報關數據中實際進出口時間,自動計算貿易信貸期限和金額,形成貿易信貸數據庫,以降低企業自主報告的隨意性,提高數據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