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金融危機引起了全球對金融監管的高度重視,由此也引發了金融監管部門對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和宏觀審慎監管信息搜集效率的深入思考,全球法人機構識別編碼應運而生。在二十國集團(G20)的支持下,2013年1月,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推動建設了全球法人機構識別編碼體系(Legal Entity Identifier,下稱“LEI”)。LEI是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17442標準為全球法人機構分配的唯一識別編碼,可以有效加強對全球范圍內法人身份的識別,為各國宏觀審慎管理部門監控和分析系統性風險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LEI對完善我國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管理框架、防范跨境資本流動風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自2013年啟動以來,全球LEI體系完成了從臨時階段到正式階段的過渡,已按照預先設計的三層架構——監管委員會、中央運行系統和本地系統——進行運作。目前全球共有超過30個國家建成了本地系統,開始發行LEI編碼。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球LEI總用戶數從2014年的33萬增加到156萬。從國別進展來看,由于美國、英國和德國等作為最先提供LEI編碼服務的國家,金融體系較為發達,且對金融監管提出了強制要求,因此編碼數量占比較高,超過1/3。隨著全球LEI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新加坡、日本和中國香港地區也在跟進LEI編碼的應用。LEI編碼應用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將成為未來國際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
基于全球LEI體系的發展形勢,并考慮到融入該體系對我國的影響和價值,人民銀行作為我國LEI體系的發起方,自2013年起,就推動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稱“金標委”)加快本地系統的建設,啟動了系統開發建設工作。LEI體系中國本地系統(LEICN)于2014年8月正式運行,由金標委負責運營和管理,同時啟動了LEI編碼的國內注冊工作。2014年10月,我國本地系統成功通過國際互認,標志著所發LEI編碼(LEICN)得到了全球認可。截至2019年年末,我國已發放1.3萬余個LEI編碼。
第一,有利于加快我國外匯市場與國際接軌。從提高全球金融風險監管能力的戰略高度看,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以及G20和FSB成員國,將LEI編碼引入我國外匯市場,能進一步展現國際標準在我國應用的成果,發揮中國在維護全球金融穩定中的作用,彰顯我國履行大國義務的態度;尊重并適應國際市場規則和慣例的行為,也有助于提升境外投資者的信心,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國際地位和全球話語權。此外,金融標準化活動還可以為外匯市場的發展提供基本的技術架構,對改善外匯交易結構、規范外匯市場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有利于促進市場主體“走出去”。促進金融市場開放, 提升市場與服務互聯互通, “標準”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要素。LEI編碼就是這樣的標準,是全球國際交易參與者的統一身份標識。目前,美國等多數發達經濟體已要求金融機構使用LEI編碼報送金融交易信息。我國境內機構在上述國家和地區也要按照當地監管要求使用LEI編碼,否則業務開展將受限。因此,積極促進LEI編碼在外匯領域的應用,可以為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創造便利條件。
第三,有利于強化穿透式監管,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隨著金融全球化和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風險跨市場、跨行業、跨區域、跨境傳遞更加頻繁,交易對手識別、系統性風險研判的難度隨之不斷加大。LEI編碼體系旨在通過對全球所有參與金融交易機構的涵蓋,實現對資金交易鏈的跟蹤,描繪外匯交易參與者的全景圖,揭示交易主體間的關系,為外匯管理部門開展跨境資金流動監測提供權威的全貌式數據信息。因此,其在化解金融交易隱蔽和參與者身份難確定的問題,以及防范金融風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外匯監管作為國家金融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入LEI體系可以有效提升監管效能,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基礎建設環節。密切關注國際動態,充分開展LEI體系分析論證和研究,特別是就微觀金融數據的獲取及管理、信息安全、法人機構信息保護等敏感問題,做好前瞻性戰略規劃,加強國際規則的國內轉化;同時,要在充分尊重國際規則的基礎上,積極研究LEI在中國本土系統運用的制度規則框架,加強我國信息安全與保護,實現我國利益的最大化。
銀行真實性審核環節。為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近期外匯局出臺了多項優化外匯管理服務的措施,將部分業務權限下放至銀行辦理,以節約企業腳底成本,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便利化政策也對銀行真實性審核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這方面,LEI體系有助于銀行準確掌握交易主體信息,辨識復雜外匯交易中法人機構以及機構之間的關系,更好地識別客戶關聯交易和交易的真實性,助力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
非現場檢查環節。目前,外匯數據核查系統中的交易主體信息存在由于輸入錯誤、交易習慣等原因而被錯誤識別的可能性,從而影響到外匯監管工作的準確性和效率。引入LEI體系,通過準確、快速實現法人機構的數字化身份識別,為大數據分析方法的應用創造了條件。LEI可以將交易對手名稱轉化為能夠被計算機識別和處理的數據,提供連續、高質量的鏈條式數據并進行大數據分析,數據聚合更加高效。這有助于深入挖掘異常交易線索,有效打擊外匯違法違規行為。
事中事后監管環節。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各金融監管部門都分別建立了適應各自業務需要的數據處理系統。如果法人機構編碼不一致,會導致系統與系統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數據成為“孤島”,極大地限制部門間的監管合作。LEI體系的全面建成,意味著各金融監管部門的系統將被引入LEI數據庫,從而可確保同一法人機構在不同系統間都以同一LEI編碼作為唯一標識,進而建立與社會信用代碼的映射關系,有效實現金融監管部門的數據共享,架起各系統獨立微觀主體監管和宏觀審慎監管之間的數據橋梁,提高監管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