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份以來,國內股票市場出現暴漲暴跌,又引起了各界對于國際短期資本(又稱“熱錢”或“游資”)大進大出的關注。
作為外資流入的接收國或東道國,對于“熱錢”可謂是有喜有憂、又愛又恨。喜的是,外資流入,增加股市資金供給,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激發市場做多熱情,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憂的是,外資流入,有可能導致股價和匯率過快上漲,滋生資產泡沫和匯率高估;一旦外資流出,又可能導致泡沫破滅和匯率下跌,形成“剪羊毛”效應。
基于數據考察,近期無論從股市成交金額還是增量資金角度看,境外投資者布局都要領先于內資,再次展示了其“低買高賣”的價值投資理念。而對于境內投資者來講,可能有兩個問題需要關注:其一,根據“本土投資偏好”理論,A股是內資的主場,境內投資者應該信息占優,卻為何要看著外資操作來謀篇布局?甚至跟在后面“抬轎子”?其二,作為大型開放經濟體,中國既然選擇了金融開放,是否有必要股市一漲就擔心“熱錢”流入,一跌又憂慮“熱錢”流出?
外資不是“救世主”。要抵御資本流動沖擊,根本上還是要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具體來看,包括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動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機構投資者,加大違法懲戒力度,強化投資者權益保護等。對于資本市場改革的憧憬,部分解釋了最近國內股市上漲的原因。
外資也并非天生就是“壞孩子”。要把“熱錢”變“冷錢”、“短錢”變“長錢”,一方面應加快金融市場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建設,推動制度型開放。有關開放的制度安排應該是長期的、穩定的、透明的和可預期的,這將有助于穩定投資者的信心,吸引長期資本流入。另一方面,應堅持改革與開放雙輪驅動、整體推進,以保持宏觀經濟金融穩定。經濟穩、金融穩,經濟強、貨幣強。要防止順周期的短期資本流動放大經濟金融的脆弱性。
為緩解資本流動沖擊,還要推進雙向開放,用擴大資本流出來對沖資本流入;要堅持市場導向,用增加匯率彈性來抑制無風險套利;要健全宏觀審慎調控,用價格手段對資本流動進行逆周期調節。
這些既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應該說,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貨幣政策的決策機制和調控機制,既是改革也是開放的客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