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征宇 崔 軍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足踝外科,遼寧沈陽 110000
踝關節骨折為創傷骨科最為常見的疾病,多因外傷所致,患者存在扭傷史,其中旋后-外旋骨折屬于踝關節骨折中最常見的類型[1]。踝關節骨折患者一旦未能及時有效地進行干預治療,極易出現骨折愈合不良,慢性疼痛,功能障礙等,對患者生產、生活均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2-3]。目前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為切開復位內固定,雖然臨床效果可靠,但該手術方式創傷大,存在一定概率的切口感染,且術后功能恢復時間長[4]。隨著微創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骨折患者通過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有效地減少了手術創傷,縮小切口范圍,同時經過X 線透視監測,手術效果明確,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5]。本研究旨在探討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在踝關節骨折中的應用價值,并與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比較。
選擇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入組者均通過踝關節影像學檢查確診,入組前簽署入組同意書并申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1~57歲,平均(40.3±1.4)歲;損傷原因:交通傷者24 例,高空墜落傷者10例,跌倒傷者6 例;損傷部位:左側者15例,右側者25 例;損傷后接受手術治療時間2~6 d,平均(4.3±0.3)d。對照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1~58 歲,平均(40.2±1.4)歲;損傷原因:交通傷者25 例,高空墜落傷者10 例,跌倒傷者5 例;損傷部位:左側者14 例,右側者26 例,損傷后接受手術治療時間2~6 d,平均(4.2±0.3)d。兩組的性別、年齡、損傷原因、損傷部位及損傷后接受手術治療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診斷明確,踝關節顯著紅腫及壓痛,體格檢查提示踝關節畸形伴活動障礙,均為初次閉合性骨折者。排除標準:開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多發傷、合并重要血管神經損傷、合并顱腦外傷、合并胸腹部臟器損傷、精神疾病等。
所有患者均在椎管內麻醉下實施手術,其中對照組行常規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先行外踝骨折內固定,選擇踝關節外側縱行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明視下徹底清除血腫、壞死組織與碎骨片,并行對線對位,隨后置入解剖鋼板內固定,在外踝處理完畢后行內踝關節固定,選擇踝關節內側行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明視下徹底清除血腫、壞死組織與碎骨片,并行對線對位,置入空心螺釘行固定術,術畢縫合切口。觀察組實施本研究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術中以C 臂透視定位,將患者置于牽引床上先行手法復位,盡量做到解剖復位,其順序為內踝,以1 枚2 mm克氏針先行固定,隨后以內踝偏后置入1 枚空心導針,將適宜長度空心螺釘擰入,然后處理外踝,同樣鉆入1 枚空心導針,并通過導針為引導,行1 cm 小切口,并置入合適長度雙加壓空心螺釘,同時后踝則以1 枚長2 mm 克氏針臨時內固定后置入空心螺釘,以上步驟完成后實施內固定處理,術畢縫合切口。
門診隨訪1年,比較兩組骨折愈合臨床指標;比較兩組隨訪1年期間美國踝關節協會(AOFAS)評分變化;統計兩組出現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其中骨折X 線愈合時間以X 線檢查后進行評價,并以踝關節X 線片提示骨折線消失且骨折部位愈合良好為標準; 棄拐活動時間以無旁人幫助下獨立行走10 m以上為標準;主動承重時間以無旁人幫助下負重10 kg行走10 m 以上為標準;踝關節功能以AOFAS 評分標準[6]實施評估,綜合評定疼痛、活動、步態、關節功能、穩定度及X 線影像學結果,總分最高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踝關節功能越理想。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骨折X 線愈合時間、棄拐行走時間及主動承重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骨折愈合臨床指標的比較(個月,±s)

表1 兩組骨折愈合臨床指標的比較(個月,±s)
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4.9±0.3 6.5±0.5 17.354 0.000 0.5±0.1 0.7±0.1 8.944 0.000 6.8±0.5 7.9±0.6 8.908 0.000組別 骨折X 線愈合時間 棄拐行走時間 主動承重時間
兩組術前AOF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和術后1年,兩組AOFAS 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 個月和術后1年的AOFA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AOFA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AOFAS 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25.4±0.6 25.5±0.5 0.810 0.421 76.8±2.9*65.6±2.5*18.500 0.000 86.9±3.3*80.1±2.5*10.388 0.000組別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后1年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踝關節骨折屬于臨床最常見的關節內創傷性疾病,多為暴力所致,主要誘因有高空墜落、交通傷、運動和行走扭傷等[7],臨床表現上以壓痛青紫、腫脹、疼痛及活動障礙等,部分患者可存在骨擦音,解剖上則因距骨與脛腓骨結構紊亂所致[8]。治療上則以手術干預為主,以往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但該方法創傷大、術后感染率高等,導致患者依從性低,術后恢復慢[9]。另外,保守治療存在復位與固定不理想,導致患者遺留功能障礙、活動不良等,而影響骨折愈合,甚至出現殘疾遺留[10]。為了更好地增強骨折后患者解剖結構穩定,目前有學者提出實施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能有效地減少術后并發癥,且操作簡單,創傷小,越來越被臨床認可[11-12]。
針對踝關節骨折患者,本研究發現,觀察組骨折X 線愈合時間、棄拐行走時間及主動承重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實施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能有效促進骨折愈合,縮短術后主動行走及承重時間。另外,兩組隨訪1年期間AOFAS 評分比較,觀察組術后3 個月和術后1年的AOFA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對踝關節骨折,實施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對改善術后患者踝關節功能有重要價值。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發生切口感染、慢性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及內固定松動例數均少于對照組,提示針對踝關節骨折,實施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其并發癥少,手術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本研究針對踝關節骨折,實施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對照組實施的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雖其臨床效果理想,可在術中進行骨折移位復位,但手術創傷大、并發癥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隨著微創技術的臨床應用,本研究觀察組使用的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相對于傳統開放手術治療,手術時間短、術中創傷小,而且通過術中C 臂透視明確復位效果,減少手術對骨膜的損傷,減少手術的創傷,而且在骨折愈合后,無需切開手術取出內固定物,僅通過微小切口即能將植入物完全取出,有效避免了再次手術對患者身心造成的影響[13-14]。術中通過C 臂透視引導,可有效顯露踝關節,減少手術暴露風險,減少對軟組織的創傷,提高了對骨膜及骨骼血運的保護,而且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方法力學穩定性高,術后內固定松動率顯著減少,更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骨折愈合[15]。
綜上所述,針對踝關節骨折實施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能有效促進患者術后骨折愈合,促進術后早期下床及承重活動,提高踝關節功能,且并發癥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