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舟 樊秋燕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西南昌 330006
吸煙是全球范圍比較普遍且常見的問題,我國屬于香煙消費量最高的國家之一,統計顯示我國卷煙消費量占據全球消費量的33%[1-2]。煙草的有害物質可對人體諸多系統、器官造成影響,從上世紀起,就有很多研究[3-4]證實,吸煙是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的影響因素,且吸煙可導致諸多疾病致死風險大幅提高。鼓勵心血管患者戒煙意義重大。而煙草中含諸多成癮成分,人們依靠自己戒煙困難[5],這就需要護理人員給予專業指導,讓患者意識到吸煙的危害及戒煙的緊迫性,而提高患者戒煙率。很多醫院目前雖提倡患者戒煙,但干預時間較短,難以形成長期干預效果[6]。為探索對心血管疾病吸煙者實施戒煙干預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選取120 例吸煙者,展開分組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月6 入住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心血管病吸煙者240 例,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20 例。觀察組中,男108 例,女12 例;年齡42~78 歲,平均(64.59±3.52)歲;疾病類型:冠心病57 例,擴張性心肌病28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3 例,心肌梗死12 例。對照組中,男105 例,女15 例;年齡41~78 歲,平均(64.62±3.48)歲;疾病類型:冠心病55例,擴張性心肌病30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0 例,心肌梗死15 例。兩組的學歷為中學及以上,能自行閱讀宣傳手冊,能參與調查。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吸煙定義:在就診時,累積或連續吸煙史為>2年,或每日吸煙量為>5 支,且在入院后,仍吸煙;②患者因心血管疾病,首次到我院就診者;③理解能力與聽說能力正常,可配合醫護人員完成相關工作者; ④家屬同意患者臨床資料用于臨床研究。排除標準:①住院時間不足7 d、有精神疾病病史者;②不愿參與本研究,或不愿出院后接受隨訪者;③合并慢性呼吸衰竭、肝腎功能嚴重異常、嚴重精神疾病病史、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惡性腫瘤等患者;④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基礎護理、疾病觀察、用藥指導、生活指導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簡單戒煙干預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收集患者資料:在患者就診且經評估認定,符合本研究的“吸煙”判斷標準,對其基本資料進行收集,包括文化程度、年齡、性別、吸煙情況等,由經過專業培訓醫師,在醫院統一制定“患者資料登記本”上統一記錄,后整理到電腦中。②行為評估:根據收集的資料,采用面對面交談、和家屬溝通了解方法,對患者吸煙行為評估,具體內容為:每日吸煙次數、吸煙時長、吸煙量、煙草依賴性等。仔細分析患者吸煙的原因,如因為無聊、內心情緒不佳、依賴還是其他原因。評估患者對吸煙的看法,為后續干預做好準備。③健康教育:用口頭健康教育、書面知識講解、推薦戒煙宣傳片等多種途徑,為患者及家屬講述吸煙對人體的危害,說明吸煙和心血管疾病、各種腫瘤等間的關系。說明吸煙后其中有毒物質進至人體,對機體凝血功能、血脂、心血管等造成影響,而可引發心源性猝死、動脈硬化、高膽固醇血癥、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提醒并督促患者在住院期間,禁止吸煙。④家屬支持: 為患者家屬講解戒煙對心血管疾病治療的重要性,鼓勵家屬關注患者動態,在患者想吸煙時勸說,在患者認為自己戒不掉吸煙習慣時多加鼓勵、肯定,增強患者信心。
①統計兩組的戒煙情況,以截止到相應時間點仍未吸煙為戒煙成功,以隨訪期內重新吸煙為復吸(復吸后續不再隨訪),從出院日起算,到復吸當日,記錄為持續戒煙時間。②統計出院后1年內,兩組因心血管疾病再次住院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各組120 例吸煙者獲得隨訪,隨訪率100%。在出院后1、6 及12 個月,觀察組的成功戒煙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6 個月兩組的戒煙率和出院后1 個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2 個月,兩組的戒煙率低于出院后1 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出院后不同時間戒煙情況的比較[n(%)]
兩組出院后1 個月復吸率最高。觀察組出院后1個月成功戒煙89 例,到出院后12 個月時統計,復吸21 例,復吸率為23.60%;而對照組出院后1 個月成功戒煙的41 例,到出院后12 個月時統計,復吸11 例,復吸率為26.8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8,P=0.691)。
兩組1年內因心血管疾病再住院人數: 對照組25 例,再住院率為20.83%;觀察組為12 例,再住院率為1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00,P=0.020)。
眾所周知,吸煙對健康有害,可導致諸多疾病發生、致死率增加,而戒煙可促使死亡率下降,對社會經濟發展、國民健康水平提高十分有利[7-8]。研究[9]表明,戒煙有助于降低很多疾?。ㄐ难芗膊?、呼吸道疾?。┑陌l生率與致死率。而煙草中成癮性物質較多,若不采取任何輔助干預,戒煙成功率只有5%~10%[10-11],而行為干預、藥物干預對戒煙可發揮重要作用,這已被大量醫學研究證實。
和其他疾病比較,心血管疾病患者戒煙獲益多。醫院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良好環境,來支持戒煙,因為此類患者住院能清楚認識到吸煙給機體造成損害,而“心血管疾病”本身促使患者主動戒煙,也更容易讓患者接受戒煙方面的干預[12-13]。住院一方面可刺激患者,讓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評估,另一方面也便于醫護人員提供科學的干預[14]。正因如此,本研究嘗試為心血管病患者實施住院期的簡單戒煙干預式護理。在具體中,護士首先收集患者基礎資料,便于掌控吸煙情況、性格特征及對吸煙問題的認識情況,后對患者行為進行評估,了解患者對吸煙的看法;健康教育是幫助患者糾正對吸煙不正確認知的重要途徑,幫助患者了解吸煙的危害、戒煙的緊迫性,通過督促患者戒煙,可幫助患者在住院擺脫吸煙的誘惑[15];家屬支持對患者戒煙成功率有直接影響,在患者住院期如此,在患者出院后更重要。
本研究兩組經不同方法干預后,觀察組的成功戒煙率: 出院后1 個月為74.17%、6 個月為66.67%、12 個月為56.67%,高于對照組的34.17%、31.67%、25.00%(P<0.05),提示觀察組的干預效果明顯。值得注意的是,觀察組隨著時間延長,患者戒煙率呈下降趨勢,出院后1 個月復吸率最高。從這一結果可以獲知,在患者出院后的1 個月內,是復吸高峰期,此時護士應加強督導,家屬為患者提供支持,幫助患者改善這一問題。觀察組1年內因心血管疾病再住院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戒煙干預的實施,能降低患者再次因心血管疾病住院風險,這對減輕患者身心負擔有重要幫助。
綜上所述,簡單戒煙干預式護理能有效促進心血管疾病患者長期戒煙,且可降低患者因心血管疾病再次出院的概率,不過隨著時間延長,患者戒煙率逐漸下降,對患者復吸問題,還需進一步加強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