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霞 胡秀蘭/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隨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的發展,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各行各業迫切需求創新人才。出于應對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培養的需要,許多高校都與企業行業開展合作,在區域內開展協同創新工作。校企協同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創新要素效率的主要戰略路徑。如何將企業要素融入實踐教學,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本質所在。
目前,校企合作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高校與企業在合作方式上仍存在共同問題:
企業出于形象考慮,與高校就某一方面的合作簽訂協議,即簽署一般性資源共享協議,實現單個或若干個項目合作的多,建立戰略聯盟的少。具體來說,目前僅僅停留在本科生實習實訓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協同單位等的某個方面進行了單維合作,盡管合作企業數量較多,但合作層次不夠深入。
高校在協同創新功能設定上存在缺失,雙方主要以科研項目為中心而進行的合作,只能解決某一具體問題,未上升到以學生為中心辦學理念層面加以認識,因此難以貫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始終。
企業參與內在動力不足,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以盈利作為經營目標,雖然從長期來看,參與人才培養有益于企業的人才發展戰略與技術革新需求,由于教育收效的滯后性,導致了企業無法立竿見影地收到參與教育的回報,不能促進短期內的收益,偏離了經營目標。加之學生參與企業實踐需要企業增加在人力、成本、資源等方面的投入,還存在安全隱患,因此,校企協同在缺乏有效機制保障的情況下,往往使得企業切實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
現階段,協同創新的基本思想及理念已經在產業創新及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創新教育的內在屬性是實踐性,校企協同為大學生提供了直接面向工程實踐的機會,能更好地了解產業發展的最新態勢,有利于激發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精神,同時,也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平臺,加快了產業革新。
《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形成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能力”,堅持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建設宗旨,圍繞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務,匯聚一流的人才和團隊、優勢的學科和平臺、優質的科研資源和條件。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對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帶動作用,加快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學和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交叉和新興學科的發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方案》中提出要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并提出要建設包括“打造高端創新團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等五大項任務,將對優勢學科、品牌專業、協同中心和特聘教授四大專項實行滾動支持。
積極推進與企業的協作協同,整合人才、學科、科研等優勢資源,不單是當前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而且也是創新性國家建設的現實需求,有著極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符合國家“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發展的思路和《關于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方案》的要求。
在社會轉型期,為了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有更大的擔當,企業迫切需要知識創新。企業的能力優勢是充足的創新基金、技術的快速商業化等。學校優勢在于人才密集、學科交叉、視界前沿和先進的儀器設備平臺等。通過校企協同,企業與高校之間優勢互補,以高校為技術供給方,企業為技術需求方,合作過程中實現知識產權、知識轉移及過程管理,通過技術革新不斷推動行業發展。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四大職能,應從戰略上考慮如何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及如何將研發應用于產業之中。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交錯時代的到來,高校要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來適應技術創新和智能生產對人才的發展要求,現階段,校企深度融合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既能塑造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素養,又培養其具有高超的工程實踐能力,在協同框架下,高校將培養的學生輸送到對應的企業就業,企業獲得了滿足發展需求的人才,在技術革新中不斷推進理論發展,與此同時企業也成為人才繼續培養的基地。
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依托材料學科優勢,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創新主體間的基本權利與義務,整合本科生實習實訓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和協同單位中合作潛力大的企業,以項目為牽引,充分發揮企業、學院、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構建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轉化三維一體的發展框架。
充實企業導師隊伍,導師制是開展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是校企密切合作的紐帶,在企業內部物色有專業特長的企業人才聘為導師,實行校企雙導師制。可分成三個層次:一是聘請研究生企業導師,將優秀的學生尤其是專業碩士輸送到企業里去培養,學生在企業參與項目開發,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也使得學校與企業實現實質性融合;二是聘請本科實訓指導教師,校企協商討論本科生實習實訓教學內容設置,切實提高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三是聘請產業教授提升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近年來,從海外引進的優秀人才往往缺少企業工程實踐能力,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校內教師通過掌握企業先進的技術信息以指導課堂教學,彌補教材信息的滯后性;另一方面,發揮校內教師研究型思維能力的優勢與企業導師共同創新行業生產技術方法,開闊工程視野,拓寬工程背景,提升工程實踐能力。
校企協同合作,以項目合作作為牽引。對接行業與國家戰略需求,由企業提出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學院牽頭整合優勢資源進行技術攻關,企業、學院和協同創新中心三方合作共同設立創新項目,成立研發團隊,項目經費由課題來源企業、學院和協同中心共同支出。
合作過程中,企業解決了技術研發的問題,能夠組織生產,實現成果轉化,服務行業創新;高校依靠研發中心的平臺實現科學研究的突破,擁有知識產權(論文和專利);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質上進入企業研發環節,及時發現自己在知識技能上的不足并充電,在參與研究過程中實踐了理論知識,且為直接進入企業工作進行了實習準備,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無形中提高了就業競爭力。校內,以校企協同科技創新項目等為載體,開設本科生創新項目,提升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三維一體實踐體系的建立,充分調動了企業、學校、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積極性,將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傳統上,學校跟企業簽訂合同建立本科生實習、實訓基地,表面上看起來能滿足本科生實習實訓的要求,但是會存在企業經營狀況變更、同批次參與實習實訓學生數量較多等因素,導致開展本科生實習實訓工作存在一定難度。在協同框架下,可考慮以下方法來改善:
第一,合作方式進行拓展。企業導師切實參與到本科生實訓中來,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定期召開研究會,討論本科生實習實訓教學內容設置,將工程實際中易發生的問題、前沿方向及時反饋到教學中。規范材料,包括企業簡介、企業工藝流程、實習實訓手冊和能力評價等。
第二,制視頻供觀看學習。針對現場講解快而短暫的現狀,商議校企合作將企業生產工藝流程、未涉密的技術環節錄制成視頻,提供給學校,根據專業特點組織學生觀看學習。
第三,建議可拓寬本科生實習、實訓的形式。在時間上,不用局限于學校規定的本科生實習周內開展工作,可以利用假期時間進行安排;在形式上,不用局限于絕對的統一,專業可聯系多家企業,分專業分批次安排學生到不同的企業進行實習實訓;在拓展方面,在與企業的關系得到了有效鞏固的基礎上,可在學年內組織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認識實習,參觀交流。
面對行業發展趨勢,高校邀請企業參與學生培養,包括評價培養目標設置和畢業要求達成情況。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定期邀請協同企業代表參與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研討會、企業家進校園等。一方面,高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渴望,不斷調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緊跟行業和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更新,密切關注生產實際發生的時代變化,把握新技術的創新趨勢,使培養的工程人才能夠適應和滿足產業和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據業內專家、資深人士和校友等對畢業生綜合能力反饋,從外部評價畢業生的學習成果,實現校內教學活動的持續改進,培養合格的畢業生,服務行業發展。
通過積極推進三維一體實踐教學系統,有效整合研究生工作站、實訓基地、協同單位進行多維度合作,以項目合作為契合點,在解決企業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的同時提升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和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實現產業界和教育界在實踐教育、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緊密結合和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實質性的長效合作機制和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三維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效實施將為企業行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企業技術革新,更穩固地推進本科生實習實訓工作的開展。同時也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貫穿始終,真正實現從資源深度共享、項目深度合作到建立戰略協同聯盟,共同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強、適應新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材料類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