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麗 冉 榮 朱博靈
新時代體育產業的發展困境與突破路徑*
陶麗麗 冉 榮 朱博靈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南寧 530012)
通過分析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探究了我國體育產業面臨的總體規模比較小、內在結構不均衡、體育健康消費意識不夠普及等問題和困難,提出了在新時代下,我國體育產業應該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品牌、進一步加快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運用“互聯網+”推動體育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努力為體育產業健康發展出謀劃策,推動我國體育產業實現新飛躍。
體育產業;發展困境;突破路徑
體育產業是一項朝陽產業、新興產業,是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發展體育產業能夠提升民眾的健康水平與身體素質,能夠滿足群眾豐富的體育需求,能夠增加就業和擴大內需,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我國體育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期,既有高速發展、體量劇增的顯著亮點,也在很多方面面臨著發展困境,亟需破解。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探析體育產業遇到的發展困境,進而探索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突破路徑,為體育產業健康發展出謀劃策,以期能夠為推動我國體育產業實現新飛躍提供有益支撐。
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的體育產業開始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國家層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專題謀劃部署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戰略,形成了一整套的政策支持保障體系:2014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提出了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億,體育公共服務基本覆蓋全民等戰略目標。2019年,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國辦發〔2019〕40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 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43號)等文件,進一步為體育產業發展“添火加柴”。得益于這些全方位的政策支撐,我國體育產業實現了突飛猛進地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于2020年1月20日聯合發布的《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數據公告》,2018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26579億元,增加值為10078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1%。從體育產業內部結構看,體育服務業總規模(總產出)為12732億元,增加值為6530億元,在體育產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達到64.8%,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與貿易代理規模最大,增加值為2327億元,占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3.1%。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的總規模(總產出)為13201億元,增加值為3399億元,占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7%。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總規模(總產出)為646億元,增加值為150億元,占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5%。這些數據增長之外,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人民群眾的健身意識正在不斷增強,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各類豐富的體育服務行業也在全面普及、快速發展。同時,更多的大資本、大企業深入布局體育產業,例如阿里巴巴聯手恒大集團布局足球俱樂部,騰訊巨資購買NBA直播版權,蘇寧投資國際米蘭俱樂部等等。以此來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勢頭很足,成效顯著。但是,通過與發達國家進行比較,我國的體育產業還處于較低的水平,與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和實際需求還有一定距離,還亟需政府、企業、社會等體育產業的各參與方齊心協力,共同推進我國體育產業開創新局面。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的體育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期。早在19世紀初,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就已經開始了體育產業的商業化進程,特別是美國,其職業體育已經發展為了一個完備體系和成熟產業,形成了一套體育產業的全產業鏈。而我國體育產業的商業化水平較低,長期處于計劃經濟環境,行政化管制較強,市場化起步較晚,直到2014年國家出臺了“46號文”,方才正式駛入了體育產業化發展的快速之路,前進的道路上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礙和困難。
規模大小是衡量一個產業發展情況的基礎指數,在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中,體育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都能夠長期保持在3%的水平左右,成為其國內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而截自2018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26579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論在總規模(總產出)還是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上,相關數據預見會有所下降,增速有所放緩,對于實現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愿景目標,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任重而道遠。
從分類來看,體育產業主要是由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等版塊構成,體育服務業是體育產業的主體產業。從歐美發達經濟體的情況來看,一般來說體育服務業所占比重要遠高于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而從最新的數據來看,我國的體育產業結構仍然存在一定的失衡問題,2018年,我國體育服務業總規模(總產出)為12732億元,在體育產業的結構占比為47.9%;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的總規模(總產出)為13201億元,在體育產業的結構占比為49.7%。我國的體育產業存在過度依賴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的問題,盡管我國的體育服務業盡管快速增長,增加值在體育產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達到了64.8%,但是體育服務業仍然處于發展初期。我們要推動體育服務業和體育用品制造業共同發展,真正實現體育用品制造強國向體育大國的飛躍。
育消費是指用于與體育活動相關方面的消費,屬于一種現代生活消費方式。體育消費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礎,一個發達的體育產業,必定要有一個成熟繁榮的體育消費市場與之相配套,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體育消費市場化是發展體育產業的必然要求和關鍵環節。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盡管我們擁有龐大的體育活動參與群體,但是在體育消費意識方面仍然存在缺失,大眾缺乏健康消費意識,相當多的人群仍然處于向“花錢買健康”轉變的過程階段,體育消費還沒有成為人民群眾必不可少的生活消費方式,缺乏長期有效的體育消費引導機制和行為習慣,也沒有形成全社會的體育產業消費模式。
體育賽事品牌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發展體育產業需要打造出體育賽事品牌,體育賽事品牌也能為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優良的體育賽事能夠帶動全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并吸引更多的民眾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從發達經濟體來看,例如美國擁有美式橄欖球聯盟、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美國職業籃球聯賽和國家冰球聯盟組成的北美四大職業體育聯盟,可以說這就是美國作為全球最大體育強國的堅強基石。再如歐洲的英超、西甲、德甲、意甲和法甲組成的五大足球聯賽,其品牌價值和帶動效應是世界級的,為所在國的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而我國盡管體育產業快速發展,但是就當前來講,缺乏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品牌,不論是中國足球超級聯賽還是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都是處于發展階段,賽事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沒有辦法形成核心品牌效應和巨大帶動效應,社會的關注度和民眾的參與度都較低。我國人口基數大,運動市場潛力巨大,必須打造出一些具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品牌,提高賽事水平,加強專業化運營,通過體育賽事帶動群眾體育、體育培訓和體育制造等附屬產業鏈的發展。
黨中央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的體育產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必須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找準突破口。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牢牢抓住體育投資和體育消費這兩個關鍵環節,調整優化體育產業資源結構配置,進一步破除行政壟斷弊病,打造成開放、競爭、公平、透明、高效的體育市場運作機制,形成競技水平高、大眾參與度高、商業效益高的賽事體系,加強體育消費市場供給能力,為民眾提供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體育服務。要進一步推動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融合發展、協同發展,鼓勵社會資本建設與運營體育場館,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通過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出體育產業活力和體育消費潛力,形成以需求為導向的體育消費長效引導機制,打造出具有我國特色的體育產業市場運作體系,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消費需求和體育參與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和精神追求。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面普及,“互聯網+”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有效途徑。體育產業也迫切需要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為支撐,打造“互聯網+體育”融合發展的新局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以線下消費受到較大沖擊,很多傳統體育行業深受影響,例如健身行業、體育賽事行業等等,但是我們也看到,線上體育消費不僅沒有受到太大的疫情影響,反而實現了快速發展,例如在線健身教練、電子競技游戲以及體育用品網購等等方面都實現了較大增長。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把握數字化發展的新機遇,充分借助VR、AR、5G等先進技術手段,普及“互聯網+體育”概念,打造出一個完善的“互聯網+體育”資源體系,實現優勢資源和渠道的優化整合,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體育產業生態圈。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國辦發〔2019〕40號).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 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43號).
[4]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的《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數據公告》.
[5]王春順,侯光定,楊帥,等.新時代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探析[J].貴州體育科技,2019(1):1-4.
[6]季浩.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情況概述(2015-2018年)[J].中國體育報,2020-9-8.
[7]郭晗,任保平.新時代我國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邏輯生成與路徑選擇[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3):291-297.
[8]浦義俊,吳貽剛.新時代我國體育消費升級的價值、挑戰與推進路徑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2):167-172.
[9]周文福.我國體育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6):11-20.
On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Sports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TAO Lili, etal.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E, Nanning 530012, Guangxi, China)
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以創新創業為導向構建體育高職院校體育產業管理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研究系列成果之一(GXGZJG2016A043)。
陶麗麗(1985—),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