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薇
基于終身體育觀的普通高校武術教學改革探索
李雨薇
(湖北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0)
從教學方式、師資力量、教學場地以及課程設置四個方面對高校武術教學的開展現狀進行探討,提出根據時代的變化改革武術課程教學方式、加強武術隊伍師資力量建設、合理利用教學場地和完善課程設置和考評方式的改革措施,以期通過武術項目的開展樹立當代大學生的終身體育觀。
終身體育觀;武術教學;改革;探索
近年來,教育部頒布了多項有關擴大招生的政策法規,我國大學生的數量與日俱增。大學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廣泛關注。如今的大學體育教學,已經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學習體育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大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理念。
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深根植于中國特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心理土壤之中。一方面,武術以不同的視角反映了中華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另一方面,它作為古老的體育運動方式蘊藏著巨大的健身價值。與此同時,武術也是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成為體育公共課的熱門課程。武術的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因此,在終身體育的理念下,大學體育武術的教學側重點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需要更加注重大學生體育意識形態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得大學生在未來的社會主義事業中承擔更為重要的角色[1]。
武術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融合了中華文化的哲理性與藝術系,而且兼顧了中華文化的繼承性和審美性,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西方體育項目的不斷涌入,傳統武術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在普通高校中開展武術課程,既是對傳統武術的發揚和延續,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廣泛歌頌,而學習武術運動則是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通過在武術課程教學中,不僅僅需要培養學生的武術技能,更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感受武林志士不怕犧牲、不畏艱難保家衛國的偉大事跡。
近幾年,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通過體質測試的數據統計可以發現,大學生體質健康年年下降,有些學生的運動范圍僅限于寢室、教室、食堂三點之間,甚至由于外賣的出現,導致只有教室、寢室“兩室之間”,這對于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是極為不利的。而傳統的武術通過電視、電影等媒介的宣傳,吸引了很多的當代大學生,因此,可以通過高校創新開展武術課程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武術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參與武術鍛煉的意愿。例如北京體育大學將武術的特點與體操深度融合,并結合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特點,創新編排方式,開展武術體操課程,深受大學生的廣泛追捧。所以,普通高校在開展武術課程時,可以將傳統武術與現代體育項目相結合的方式,賦予武術新的內涵,充分調動大學生的武術學習興趣,以到達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
要想探索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學改革路徑,首先需要把握高校武術教學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如今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有效提出改革措施奠定理論基礎。本研究主要從教學方式、師資力量、教學場地以及課程設置四個方面總結高校武術教學的現狀。
目前,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學模式主要是側重于武術套路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強調武術套路的技術動作的學習,一般開設的課程為24式太極拳、三路長拳、少年拳等。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分段講解相應的動作技術要領及動作名稱,學生進行模仿練習,既未告訴學生技術動作的原理,又沒有考到學生的身體素質參差不齊等因素,雖說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學習到相應的武術套路,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并不能培養學生相互探討武術套路的積極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學生降低學習武術的興趣。課后,學生要想進行練習或教學武術套路時,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會應用相應的技術套路而不明白技術動作的原理,難以制定高效率的練習方案,且不能很好的靈活運用武術的套路,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學生掌握武術運動技能,也會降低學生練習武術的積極性,甚至會限制武術運動的傳播與發展。此外,這樣的教學方式會使得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那么,要想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自發練習武術,并且以武術為載體樹立終身體育觀念就尤為困難了。
高校武術教師學歷的構成一般為碩士及以上學歷,總體來說教師的學歷較高。碩士學歷的教師有著較高的武術技能水平,主要是以競技武術為主;而碩士以上的教師有著較高的科研技術水平,以休閑武術為主。眾所周知,武術有競技武術和休閑武術之分,競技武術是專門為競技體育而生,一般的練習之人都是從小開始習武,有著良好的武術基礎和武術素養;而休閑武術則主要是為了達到強健體魄的目的,更多的練習者是興趣愛好使然,并不一定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普通高校武術教師的結構為,競技武術和休閑武術各占一半。練習競技武術的教師,有著良好的武術素養,但由于教學理念未得到及時的更新,在其教學時的側重點依舊在競技武術方面,沒有考慮到如今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并且教學內容較為陳舊,不能較好的與時代發展聯系起來,導致學生難以學以致用;而以休閑武術出身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使用更為靈活,但是其武術素養不夠,甚至有的教師會出現動作不標準的情況。武術的教學包括了專業技術和理論學習兩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這兩方面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有效提升武術課程教學質量,才能吸引更多的當代大學生選擇武術作為選修課。
由于武術館的建設成本太高,目前國內絕大部分的高校都沒有建設專門的武術館,而是將其他體育項目的場地與武術上課場地進行了混合在一起,甚至有的學校上課時是在操場上進行練習。眾所周知,武術中有很多動作都需要用力蹬地或起跳騰空,若沒有合適的場地保障,學生練習時會增加意外發生的概率。此外,天氣作為不確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選擇武術作為選修課的積極性,場地的限制還將對學生課下練習提升自己的“武藝”造成較大的影響,進而會影響學生練習武術的積極性。
普通高校開設的公共體育課程目的是學生以自身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選擇相應的體育課程,學習相應的體育技能,促使自身身體素質得到有效提升,進而為文化課程的學習提供基本保障。一般高校開展武術課程都是以學期為單位進行授課,一周一節課,一節課90分鐘。然而,在選課時發現武術課并不是大部分學生的首選,而是作為備選,甚至有很多學生不愿意選擇武術課程,通過調查了解到其中的原因是有些學生比較喜歡武術,但是一學期的武術教學的枯燥、乏味是限制學生選擇武術課程最大的因素。在對選擇武術課的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大學生選擇武術作為選修課的目的有防身自衛、純粹喜歡和鍛煉身體等因素[2]。那么,說明武術課在普通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受歡迎程度,關鍵問題是如何調整課程安排以調動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使得更多的學生選擇武術課程。因此,改革武術課程的開展方式將是下一階段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首先,武術運動作為中華國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歷史并不被多數學生熟知,因此,在武術公共體育課程進行之初,授課教師就應該讓學生了解武術文化價值,包括武術運動的起源、發展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力宣傳武術的健身價值,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為著力點。
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學生選擇武術課程時不僅是想學相應的技能,更是想明白動作形成的原理,所謂“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那么,普通高校在下一階段的武術選修課中需要改變只注重教學技能培養的現狀,而忽視動作原理的教學方式??梢詮囊韵聝蓚€方面進行:(1)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在上課之前教師將學習的技術動作及動作技術要領發到班級教學群中,提供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課后進行復習。(2)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共同探討武術,武術動作的掌握是需要數以十次乃至百次的練習才能形成肌肉記憶,而分小組學習時,組內成員可以相互學習,相互監督,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有了相互學習的伙伴加上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武術的熱情,更有利于學生培養終身練習武術的習慣。
高校體育教師人員十分有限,既承擔著繁重的體育教學任務,又要顧及科研任務,所以,優秀的體育教師十分匱乏,優秀的武術教師更是鳳毛麟角。有參與競技武術經歷的教師自身具有其他教師不可比擬的優勢,即武術技能的專業化,然而,不足之處就是其教學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將競技武術與時代特點相融合,將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學習休閑武術為主的教師,應該在下一階段中提升自己的武術素養,武術素養是武術運動的靈魂,任何習武之人或武術教師都需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只有具備一定武術素養的人,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出武術之精髓。教育部門可以組織武術教師技能大賽和學習培訓等活動,既能增加武術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的機會,使其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又能夠提高武術教師技能的水平,使其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還有助于武術教師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俗話說“言傳身教”,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武術教師的隊伍只有在取長補短中發展,才能不斷壯大,才能更好地培養當代大學生終身武術的理念。
目前,我國高校較少的學校設置有專門的武術練習場地,高校內的武術場地可謂十分缺乏,大多數普通高校采取的措施是與其他體育場地,如體操場地、室內排球場地進行混合,上武術課時就是武術場地,上體操課就是體操場地,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武術場地的緊缺狀況。還可以通過與校外武術培訓機構進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模式。一方面,高??沙浞掷闷湮湫g場地的優勢,通過改善武術課的教學場地環境,為學生提供安全、實用的武術練習場地,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學生對武術項目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理念;另一方面,學校為武術培訓機構帶去了大量的潛在生源,若培訓機構的場地設施、教學環境能吸引到學生,那么,學生將會在武術培訓機構進行學習,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武術培訓機構的收入水平。
傳統的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是將90分鐘視為一節課,并且將其平均分為2節小課,各45分鐘。對于武術項目來說,倘若是90分鐘全部練習武術課程,會使得學生產生單一、枯燥的感覺。因此,可以在后續開設武術課程時,采用混合上課的形式進行,兩節小課可以在前半節課教授武術的內容,第二節課根據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進行合理調整,可以讓學生身上戴著相應的護具,利用上課所學的武術套路進行實戰練習,教師作為裁判員監督,防止學生在實戰對抗的時候出現意外事故,以此激發學生對武術動作技能的探討興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將武術的防身功能最大化的應用到生活中。
對于普通高校武術課的考評方式,應該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對學生的武術課程成績的考核,應該從傳統的套路演示中解放出來,注重武術理論的考核,包括武術的起源、發展、健身價值等方面,還應該加強武術技能的實戰考核標準,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切磋、點到為止進行考評;第二,對教師的考核標準應該采取綜合評價的方式,應該更加強調武術授課教師在教學方法中的創新,避免以課時論英雄的單一考核局面。
普通高校武術課程改革是一個較為復雜系統,既包括了較為宏觀的教學方式、師資力量、教學場地、課程設置等方面,又包括了提升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學生的興趣等方面。因此,只有在解決高校武術教學宏觀問題的基礎上,才能為微觀問題的解決提供基本保障,進而為促進學生養成終身體育觀提供理論指導。
[1]周成.基于終身體育觀的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學改革探究[J].貴州體育科技,2019,3(136):18-19.
[2]陳王明,梁耀榮,梁文洪.高校武術選項課開展現狀研究[J].武術研究,2020,5(1):68-70.
[3] 王家忠.當代高校武術教學的改革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95-98.
On the Reform of Wushu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Lifelong Sports
LI Yuwei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80, Hubei, China)
李雨薇(1999—),本科生,研究方向: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