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新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體育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
郭振新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羅定 527200)
文章分析“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體育與社會服務的關聯,提出從高職體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創設社會服務體育人才資源庫、學校體育資源社會服務和體育志愿協會管理等方面構建高職體育社會服務體系,為加快高職體育的專業特色建設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雙高計劃”;高職體育;社會服務體系
“雙高計劃”是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對高職院校提高辦學水平的指導意見,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文件。[1]社會服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責,體育社會服務是指由學校體育教學部門專職實施的具有多元結構特征以及多層次社會職能、學校體育專業教師參與并起組織及指導工作的,以滿足高職學生不同的體育發展需求為宗旨的體育社會服務的整體組織結構。[2]查閱我國近年來有關體育社會服務體系構建的相關文件和文獻發現,高職院校體育社會服務存在一些明顯問題。主要表現在: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體育資源的配備不足;體育服務以服務于體育教學為主;社會服務理念較陳舊,體育社會服務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在體育社會服務體系構建中,部分學者提出了相關觀點: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建設技術服務平臺、創新創業平臺、職業培訓平臺等措施[3]。而國外相當多國家是重視體育場館賽后服務民眾體育的發展、城市公共體育場館基礎設施生態化建設、社區方向發展的,如法國、英國等。借鑒他們的成功案例對高職體育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能起到促進作用。所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機構組織和實施體育教師參與、同時能滿足學生在不同的體育發展需求的體育社會服務體系是現實高職社會發展需要。
在“雙高計劃”背景下實施高職體育社會服務,能增強學生責任心、自信心、培養高尚品格;還能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升社會實踐能力,增強社會需求的就業競爭力。體育教師在服務體系中起到組織和指導作用,也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目前,有關“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體育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的課題研究欠缺。因此,高職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要立足于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需求和學生未來職業特點、特征,依據高職體育服務的目的、內容,從學生今后就業崗位特性出發,使體育服務于專業,服務于學生今后所從事的職業發展、社會的進步提供堅實的基礎,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職“雙高”的建設目標是:“到2022年,列入計劃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辦學水平、服務能力、國際影響顯著提升,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培養千萬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4]。高職體育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是為了滿足高職院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保障,形成良好的體魄,為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為所學專業特性和就業需要,具備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構建起彰顯實效性與適應性的高校體育社會服務體系,無論是對高校體育自身的發展,還是對高校教育體系整體性效果的提升,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保障作用[2]。
“雙高計劃”提出“集中力量建設 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5]。“雙高計劃”建設的核心是專業建設,專業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要素。體育是高職學生的一門必修專業課,在體育教學中注入中華體育精神,可培育學生健康的體育意識、體育理念、體育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建立起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社會服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責,其為社會服務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專業人才保障,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已成為高職院校關聯當地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衡量“雙高計劃”建設成效的主要標準。“雙高計劃”是高職教育秉持的辦學主線、辦學理念的升級,對高職體育的發展起到關鍵的指引作用。產教融合平臺、產業轉型升級和服務區域發展也是“雙高計劃”的重要思維,對高職體育服務體系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為高職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新理念。
“雙高計劃”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一批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5]。“雙高計劃”建設擔負著“立德樹人、創新服務”的時代重任,在進行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還強調對其終身體育鍛煉意識、良好品格和職業服務精神的塑造,充分顯現了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理念,這也正是高職體育服務構建的現實要求。
“雙高計劃”明確指出建設目標是:到2022年,列入計劃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辦學水平、服務能力、國際影響顯著提升,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培養千萬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6]。高職體育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是為了滿足高職院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保障,形成良好的體魄,為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為所學專業特性和就業需要,具備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可知,加速高職體育服務體系的發展,也是“雙高計劃”實現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等方法對河源、陽江、羅定三所職業院校進行了走訪、調查。本研究設計了《參與體育社會服務》調查問卷,對3所學院的38位領導或教師和160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或訪談。從表1可見,參與體育社會服務人員中主要是體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為主(31.3%);師生參與校外的體育服務很少(24.5%)。三所高職都開設有體育專業,都有明確的體育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以服務體育教育為主,兼有健身、游泳救生等職業培訓考證。陽江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場館在保證學校的教學、訓練需要的同時由社會實體管理及經營承包、社會資源共享;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體育系承接揭陽市升中體育考試裁判工作;羅定職業技術學院藝體系與當地的教育或體育管理有聯動,學校體育教師積極參與的同時,體育專業或體育運動愛好的學生也熱心參與,經常聯合舉辦各項體育活動。綜合這幾所高職體育社會服務情況:主要服務對象是校內的體育教學、當地的體育管理部門舉辦活動等,體育服務的面狹小、服務的質量有待提高,體育社會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表1 教師、學生參加體育社會服務統計
N(60人)是否是體育專業的老師或學生參加過體育社會服務參加過校內的體育社會服務參加過校外的體育社會服務 教師(38)體18非20體18非8體18非6體8非2 學生(160)體47非113體47非14體47非2體40非1 占總數比例31.3%63.9%31.3%10.6%31.3%3.8%23.1%1.4%
注:體--體育專業;非--非體育專業
學校在不同專業培養人才的定位、規格上都有其特定的要求。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基于培養社會服務型人才,高職體育專業為社會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體育專業服務人才。相關政府部門和高職院校要對社會需求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重新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完成頂層設計的優化,并制定規范的教學評價機制。根據社會實際需求導向的原則,面向學校所在地方體育、文化、社會發展的需求,建立自己學校特色的體育社會服務人才目標。
在國家2016年分五批取消272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的背景下,仍保留體育行業相關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其中社會體育指導中包含網球、健美操、游泳等47個項目[7]。所調查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都有28人左右,各體育專業的師資都基本配備。體育人才資源豐富,教師職稱和學歷都較高,高職院校體育資源不應僅僅作為學校資源的一部分,也應是社會資源的一部分。高職院校體育資源在保證正常教學、訓練、課外體育活動之余,利用特有的體育資源為社會服務,為全民健身服務,達到社會資源共享。高職院校統一登記造冊,指定各運動項目的負責人,與當地政府的體育管理部門、教育管理部門相協作,利用體育指導員的特有體育人才資源,構建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社會服務隊伍。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影響社會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整體隊伍發展水平制約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8]。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層次職業人才的地方,當然要有健全高效的組織管理結構體系。現高校教育事業是在黨委領導下開展的,結合我省高職院校的特點,將組織管理結構體系劃分為五個層級,統籌層級的決策者是學院書記、院長,制定戰略目標;計劃層級的是學院副書記、副院長,擬定實現戰略目標的計劃;項目層級的是系部書記、主任,擬定實施計劃的步驟,安排好工作任務;任務層級的是教研室主任,落實工作、執行完成任務;活動層級的是教師,執行具體的各項體育活動,教導、管理學生。通過補充和完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建設,提高教師工作能力和工作質量,推動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在對體育教師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學校需要有意識的建設和創新教師資源績效管理機制[9]。合理配置體育教師隊伍的人才結構,加大體育教學投入、強化教學管理。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課內外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創新能力,從而培養服務于地方建設需要的體育創新人才。
3.4.1 高職院校與社區體育工作的聯動與服務
為推動高職體育在“雙高計劃”背景下社會服務的發展,大力開展全民體育運動,必須加強高職與當地社區體育工作的聯動。社區體育工作與高職院校通過體育協會建立起兩者互動的體育實踐活動,堅持以學生為本,以體育工作為手段方法,發揮體育教師和學生體育骨干專業知識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和健康人格的全面發展。建立社區全民健身健美協會、體育技能培訓中心、社區體育指導中心、體療康復管理中心等;學校與社區管理聯辦體育培訓中心以及體育社會服務產業。高職院校與社區體育工作的聯動與服務中,學生參與社會體育實踐,同時也提供低償和快捷的體育社會服務滿足地方的需要,并對當地社區體育運動進行指導。在聯動的過程中必須建立有相應的管理制度,確保高職院校與社區之間的良性聯動。
3.4.2 體育志愿者服務與社區體育社會服務
高職院校制訂和完善體育志愿者服務制度,與社區服務緊密聯系。體育志愿者是以人民群眾為服務對象,以學校周邊的社區、工廠、企業和鄉村為具體服務點,以從事運動技能傳授、健身指導、體育娛樂游戲開展和組織管理工作,不圖物質報酬自愿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人[10]。高職院校體育志愿者是以體育專業教師、學生為主體,體育運動愛好者、體育志愿者共同組成的志愿者協會。志愿者協會組織活動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延伸,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更能提升學生的體育團隊精神、服務社會的崇高品質。高職院校體育志愿者具備較高的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專業技能水平,并且志愿者在社會服務過程中奉獻愛心,發揚傳統美德,倡導社會主義新風尚,必然會得到當地群眾的尊敬。
高職院校具備較完善的體育資源,合理利用高職院校體育場館,充分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體育設備、場館設施向地方群眾開放,對外開放是在滿足學校正常教學活動、訓練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特有價值而面向社會開放,可減緩社會體育場地、設備設施緊缺的矛盾。學校要專門成立一個體育場館對外服務的管理部門,不僅在空間上還要在時間上發掘高職院校體育場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學校還可以與社會職能部門開展合作,聯合舉辦各類體育賽事以及各類社會公益活動,起到服務社會的作用。完善和開發高職院校體育資源不僅可以為高校教學和訓練提供更好的服務,為高校周邊市民提供優越的體育活動環境。
社會服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責,完成培養服務型人才的目標,是“雙高計劃”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相關政府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高職體育社會服務與地方體育合作的開展。高職院校也要以新的目光審視體育專業,加大對該專業的投入,幫助該專業完善師資隊伍,完善參加體育社會服務的有關制度,為高職體育專業的“特色專業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體育教師參加體育社會服務或到企業鍛煉要做到同職稱評定相結合、同教學需要相結合、同比賽相結合、年終績效相結合;對學生參加體育社會服務的在綜合測評、學業成績等給予更多的體現,使得體育社會服務能順利開展。
高職院校師生參與體育社會服務是當地區域體育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教學中社會實踐的一部分,為了促進高職院校師生參與體育社會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多方面的重視和支持。總之,體育社會服務體系構建是高職院校“雙高計劃”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完成建設任務的必然要求,更是開展全民健身的核心內容。發揮高職體育專業特色、提倡資源共享,為“健康中國”提供體育社會服務人才與理論依據。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J].教育科學論壇,2019(15):6-9.
[2]王成.新常態下遼寧省高校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J].電大理工,2019(1):71-72.
[3]劉月.“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J]. 遼寧高職學報,2018,20(6):11-13.
[4]劉琦.體育場館在高校體育服務體系中的作用研究[J]. 商,2015(35):290.
[5]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mtent/201902/13/comtent_5365341.Htm.2019(4).
[6]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z].2019.
[7]朱秀清.高職體育融合體育職業技能教學創新研究[J]. 浙江體育科學,2017,39(3):94-97.
[8]劉一兵.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狀與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0):186-187.
[9]劉永科,樊艷,張婭.“能力本位”理念下的高職體育專業教學團隊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7(9):84-88.
[10]劉欣然.論高校體育志愿者隊伍開發的現實意義[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77-78.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rvice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PE under the “Double High Plan”
GUO Zhenxin
(Luod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uoding 527200, Guangdong, China)
2019年度廣東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課題項目(粵高職研〔2019〕7號(GDGZ19Y142))。
郭振新(1968—),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