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封慶 陳 嵩 李偉鵬 郭岐山
贛南鄉村民俗體育文化及其時代價值研究——以寧都縣劉坑村竹馬燈舞為例*
姜封慶 陳 嵩 李偉鵬 郭岐山
(江西理工大學體育系,江西 贛州 341000)
贛南鄉村民俗體育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瑰寶,是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贛南文化、客家文化發展的載體。深入挖掘和整理贛南鄉村民俗體育文化,充分發掘鄉村體育文化的深層價值,不僅有利于傳承贛南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有利于促進贛南地區群眾的文化認同,塑造贛南地區獨特的客家文化形象。
贛南地區;竹馬燈舞;文化;價值
鄉村文化繁榮是鄉村發展的軟實力,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近幾年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等理念的影響下,贛南地區鄉村民眾的體育意識不斷提升,民眾對體育的需求不斷加大。本文以贛南地區寧都縣劉坑村竹馬燈舞為例,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對贛南鄉村竹馬燈舞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竹馬燈舞又稱竹馬燈、跑竹馬等。現主要流傳于蘇皖邊區,安徽、江西、閩西、粵北、湖南等地區,贛南地區寧都縣竹馬燈舞為江西省人民政府認定的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竹馬燈舞的要傳承地。
寧都竹馬燈舞在贛南地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贛南傳統節日中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項目。寧都縣劉坑村竹馬燈舞早在2013年就被列為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竹馬燈舞活動作為贛南地區鄉村民俗體育文化的代表。它的開展不僅豐富了鄉村群眾的業余生活,提高了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滿足了民眾多元化的體育和文化需求。
寧都縣劉坑村竹馬燈舞將舞蹈與武術融為一體,竹馬燈舞的表演者以獨特的舞蹈形式和武術套路,將竹馬燈舞活動的內容呈現出來,生動形象的還原了駿馬的各種特征與動作。表現方式獨特新穎,充分展現了古代英勇戰士格斗的精彩場面。表演過程中結合贛南鄉村客家文化,表演時載歌載舞,輕盈活躍,豪邁奔放,淳樸厚實,非常具有贛南鄉村文藝氣息,濃縮著贛南鄉村的文化特點與民間藝術,是贛南地區寧都一代比較流行的民間文化活動。劉坑村竹馬燈舞的活動習俗,是一種典型的客家民俗活動,充分的展示出了客家人的鄉土情懷和客家文化氣息。
在社會經濟不發達的農業時代,贛南地區大部分地區交通閉塞,竹馬燈舞僅僅在本村及周邊進行表演和傳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交通改善和網絡時代的發展,竹馬燈舞逐漸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寧都縣周邊地區很多地方都會邀請劉坑村的竹馬燈舞隊來到本村進行表演祈福,祈求村落平安,風調雨順,幸福安康。劉坑村的竹馬燈舞活動最精髓的地方就是“洗馬拆牌”的表演,既有精彩激烈的武術展示,又有生動形象的舞蹈表演,據說還代表著“清源祖師”(戲神)的化身到場。所以竹馬燈舞活動的“洗馬拆牌”表演內容,當地人把這先人傳承下來的傳統習俗當成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寄托,以此來庇佑自己的親人。
眾所周知,贛南地區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古代中原移民南遷至此,客家先民將中原文化帶到了贛南地區,在中原文化與贛南地方文化交融中構建了客家文化。因而“和”成為了客家文化的主導內涵,南遷客家先民的傳統思想和思維方式也逐漸成為民間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石。竹馬燈舞的表現形式也是贛南地區民眾經過長期歷史文化積淀而形成的民俗體育文化項目,這種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不僅是為了“迎神祈福”,還在于人們在這種特定的情景下,與竹馬燈舞活動所產生的強烈共鳴,喚醒群族意識和群族記憶,加強群眾之間的認同和信任。
寧都縣竹馬燈舞活動其表演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其最核心的表演內容是“洗馬拆牌”,這是劉坑村竹馬燈舞活動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充分的展示了武術的和舞蹈的魅力,把二者無縫的連接在了一起,展現了聰穎的智慧。“洗馬拆牌”的表演是從模擬古代戰士洗馬,喂馬,表演馬術的生活場景,再到武術格斗動作的演出,整個表演過程動作嫻熟,清晰明朗,非常的富有舞蹈美感,完美的將舞蹈與武術結合在一起,用最直接的表演方式呈現給大家。
由于歷史文化和地理原因,贛南鄉村群眾大部分人崇拜神靈,寧都縣劉坑村竹馬燈舞活動與此密不可分。所謂禳神 ,是為了祭祀“清源妙道真君”(被稱之為戲神)而興起的民俗體育活動。劉坑村的竹馬燈舞活動,具有鮮明的鄉村特色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傳達著村民的一種喜悅感與幸福感,寄托著村民心中美好的祝愿。竹馬燈舞活動中的“神馬進村、鞭炮迎神”等活動都展現著人神共樂的場景。
竹馬燈舞活動的參與者首先要前往“清源祖師”廟進行朝拜,朝拜結束后,伴隨著音樂,竹馬燈舞開始進行拜年儀式,活動者手持分別寫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牌燈,騎著威猛兇悍的駿馬開始進村。群眾自發放鞭炮、煙花迎接竹馬燈舞隊伍進村。竹馬燈舞進村莊后,按順序進行新年的拜年賜福儀式。進入群眾家后,竹馬燈隊伍的五匹駿馬按順站成一排,牌燈分別站在兩邊,喝彩者雙手端著裝了米粒和用紅紙剪成細小的碎紙的碟子(俗稱“米糧”),向廳堂鞠躬后開始喝彩,同時撒米糧,騎著駿馬的人員,要時不時的回應喝彩師。其意是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平安健康,闔家幸福。喝彩的內容卻蘊含著先人的智慧,詞句中表達出許多祝福,寓意來年美好吉祥。
竹馬燈舞結束了白天的上門賜福活動,晚上進行竹馬燈舞的表演。便隨著鞭炮聲開始“洗馬拆牌”這項最具贛南鄉村藝術性代表的表演。竹馬燈舞的表演者在經過簡單的熱身和準備之后,就開始進行“洗馬拆牌”表演,在洗馬之前先表演跑馬:由黑馬在前,紅馬其次然后在黃馬、花馬、白馬;五匹馬先在場中央按順序繞圈走,然后再進行繞“8”字法行走,跑馬完后再接著洗馬,洗馬其實就是表演斗馬,先黑馬與紅馬之間搏斗,之后黑馬下去,黃馬與紅馬,依次類推。洗馬結束后,洗馬師開始單獨進行表演,內容為:牽馬、下口套、下馬鞍、喂馬、再洗馬,洗完馬又上口套,上馬鞍,最后是訓馬,其全部表演內容都是洗馬師用模擬的手法進行表演。整套動作表演的內容生動形象,頗具民間藝術的風采。洗馬師表演結束后后,接著進行喝彩,祈福。
祈福活動后進行武術表演,在拆牌對打之前,表演者先表演各種拳術展現給大家,亦是表演前的準備活動,表演的套路各有不同,拳法剛勁有力。周圍觀看人群會伴隨著鑼鼓,嗩吶以及爆竹一起進行歡呼雀躍,手舞足蹈,共同享受這項活動帶來的歡樂。表演階段,四個手持盾牌的武士,從四個方向沖上舞臺,手持長棍對練,或手持叉對打,或手持大刀對殺,最經典的動作當屬長槍對戰,真實的還原了搏斗的情景,場面甚是壯觀。
經過為期兩個周的活動和正月十五的“大鬧元宵”之后,在元宵節的第二天,竹馬燈舞的工作人員和村里的一些聲望較高的人,在樂器的伴奏下,歡送神馬返回天庭,以此來感謝神馬下凡,庇佑一方平安幸福。當竹馬燈隊到達本村的河邊時,要點好蠟燭與香火以此來跪謝神馬,然后把事先用紙扎好的黑、紅、黃、花、白五色小神馬點火焚燒,在焚燒的過程中,喝彩師要進行喝彩,表示活動的圓滿結束以及感謝神馬的庇佑。
贛南地區寧都一代鄉村群眾喜歡用敲鑼打鼓的方式迎新春,用橋綁燈、跑馬燈、游龍燈、竹篙火龍等形式多樣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來鬧新春。特別是以劉坑、石上、洛口、肖田、固厚、田頭等鄉鎮的竹馬燈舞更加的別具一格。寧都縣劉坑村的竹馬燈舞活動不僅是地方文化的瑰寶,較好的傳承了客家人的文化習俗,促進了鄉村群眾的凝聚力,豐富了鄉村群眾文化,同時也是鄉村群眾實現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健康中國,提高贛南鄉村群眾的文化自信,促進群眾健身等起到了積極作用。
贛南鄉村竹馬燈舞在當地享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客家先民創造并流傳至今的客家文化,是贛南鄉村文化、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價值取向的展現形式,這種文化雖經歷社會和時代變遷,當今依然是贛南鄉村春節時期重要的節慶活動和祭祀活動。竹馬燈舞之所以能夠不斷傳承和傳播,主要基于鄉村群眾對神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鄉村文化認同是其他活動所無法替代的。竹馬燈舞活動有助于凝聚群眾,激勵群眾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群眾對生活方式、文化生活的共鳴,有助于群眾認同和傳承贛南客家文化。
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群社會文化多元化發展進一步增強,在西方優勢文化的沖擊下,我國傳統文化生存的土壤逐漸被壓縮。近年來在文化強國戰略的支撐下,提高中華民族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竹馬燈舞作為贛南鄉村的特色文化,傳承和發揚了客家先民團結奮進、不屈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展現了客家文化的精髓。新時代傳承和發展竹馬燈舞有利于彰顯客家文化精髓,增強贛南群眾的文化自信,促進贛南地區鄉村文化繁榮,塑造獨具魅力的贛南形象,彰顯客家優秀傳統文化。
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下,鄉村文化衰落與城市文化的繁榮形成了鮮明對比,群眾在鄉村文化形式、內容上可選擇性不高。竹馬燈舞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群眾參與廣泛,創新傳承竹馬燈舞等鄉村特色民俗體育文化,有利于避免城鎮化建設中的文化趨同、文化單一現象,既可以保障鄉村文化的多元性,也可以豐富鄉村群眾的閑暇生活,滿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同時竹馬燈舞作為一項特色民俗體育活動,充分發掘其舞蹈和武術特色,對活動進行簡化和改造,取竹馬燈舞之運動成分,可以促進民間舞蹈和武術的發展,滿足居民體育活動需求,促進全民健身的發展和全民小康的達成。
當前國家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強化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在“綠色崛起”和經濟轉型發展的理念引領下,江西把旅游發展和特色小鎮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落實,這種新產業、新發展思路是保持鄉村活力的源泉。打造鄉村文化特色旅游,建設鄉村特色文化小鎮可以作為贛南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實現途徑,要把鄉村特色文化和旅游相結合,把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和建設贛南特色體育文化小鎮相結合,激發贛南鄉村群眾的振興熱潮,促進贛南鄉村經濟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
竹馬燈舞活動是贛南鄉村老百姓世代相承、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節慶和祭祀文化活動,是客家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與勞動中創造出來絢麗多彩、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竹馬燈舞活動伴隨著客家文化的發展和變遷,是彌足珍貴的客家文化載體,是客家人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精神的體現。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城鎮化的發展,傳統的鄉村民俗體育文化活動正逐漸走向文化邊緣,當前我們要深入挖掘贛南鄉村特色民俗體育文化優秀基因,打破以保護為目的的局限傳承模式,以著實提高贛南鄉村民俗體育文化參與為手段,構建贛南特色民俗體育文化的當代認同發展機制,促進贛南鄉村文化的繁榮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姜封慶,李海龍,李鵬.城鎮化進程中贛南民俗體育開發與保護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5,4(2):42-45.
[2]劉旻航,付玉坤.民俗體育認知[J].體育學刊,2010,17(1):84-87.
[3]涂傳飛,余萬予.對民俗體育特征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11):6-9.
[4]姜封慶,李海龍,李鵬.城鎮化進程中民俗體育傳承與保護機制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4,27(3):25-27.
Study on the Culture of Folk Sports and Its Times Value in the Countryside of Minnan--Taking the Bamboo and Horse Lantern Dance in Liukeng Village of Ningdu County as an Example
JIANG Fengqing, etal.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Jiangxi, China)
2017年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贛南鄉村特色民俗體育文化研究》,項目編號:YG2017305。
姜封慶(1983—),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