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霖
高校公共體育課開展啦啦操教學的價值探析
張朝霖
(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萬州 404000)
在素質教育與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等現代教育理念影響下,在高校公共體育課開展啦啦操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以此帶動學生身心素質發展,促進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進程,盡快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但實際上受場地設施與教師隊伍建設等因素影響,高校啦啦操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還需優化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以積極貫徹新課改要求,滿足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需要。
高校;公共體育課;啦啦操教學
大學體育課程增設啦啦操教學,對大學生素質教育、優化課程體系、推動啦啦操項目發展等有著現實意義。學生對啦啦操的喜愛程度與參與熱情高,高校具備完成啦啦操教學任務的水平與條件,因此增設啦啦操教學是可行的。但啦啦操對教師教學水平要求更高,應當積極轉變職責理念,靈活轉變組織者與引導者等角色,營造開放性的學習氛圍,將學生從傳統學習觀念與態度中脫離出來,實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才競爭愈演愈烈,高等院校應當積極承擔培育高素質人才的責任義務,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體育教育工作的落實情況,不僅影響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實,而且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啦啦操項目感染力與號召力強,屬于新興時代運動,深受大學生群體喜愛和支持,對學生身心素質發展與校園文化建設、體育教育改革有著現實意義。項目對器材場地等條件要求低,安全簡便等特征與體育新課改要求一致,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同時運動形式活潑,更利于學生創造力與積極性的提升。教學課程改革是提高體育教學水平與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師應當加強課堂研究與教學實踐、課外活動與教學科目的有機結合,進一步落實綜合課程的有效教學。迎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采取民主開放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權,不斷提高學生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輕松達到運動技能最近發展區的同時,向著終身體育鍛煉能力方向發展。
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分支,啦啦操運動不僅能夠活躍現場氣氛,調動觀眾情緒,同時還能夠活躍校園文化生活,為校園體育文化增添生機活力。校園文化內涵豐富與層次提升,對學生精神思想培養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啦啦操運動開展也突顯了校園體育文化特色。校園體育文化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內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實現了娛樂、審美、健身鍛煉、文化傳播等一體化,為學校營造了良好教育氛圍。校園體育文化在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與集體意識等方面有著現實意義,而啦啦操運動利于形成與放大團結發展的精神文明風貌,在運動會與典禮等活動上有著突出表現。啦啦操運動方式多樣化,如表演或競賽等,利于師生關系構建與同學友誼增進。校園體育文化滿足了學生個性化與多元化發展需要,能夠幫助學生釋放學習與生活壓力,利于人際關系建立,從而養成健康人格,不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校園體育文化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同時與學風校風的滲透,能夠發揮校園文化育人的協同作用。
啦啦操運動實現了表演藝術與體育的結合,講究觀眾效應與服飾道具、舞臺藝術等,涉及動作美、技巧美、音樂美、形態美、健康美等,兼具娛樂與教育作用,凈化心靈的同時,提高學生審美意識,潛移默化中改善學生精神風貌。啦啦操項目有美育與健身等價值,在思想情感感染與審美能力提升、創造思維培養等方面的優勢,都是傳統說教模式不能比擬的,更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水平提升。啦啦操運動能夠帶動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能夠提升學生自信心與表現欲、成功欲。在運動過程中要求運動員以笑臉面對觀眾,不僅烘托氣氛,還能夠預防抑郁等負面心理與消極情緒,使其始終保持最佳身心狀態。啦啦操項目注重團隊協作,培養學生的組織與領導能力,如疊羅漢與托舉等動作,在動作過程中時刻關注他人,用積極情緒感染他人,共同完成動作目標,最終實現整體動作的完整性。
我國啦啦操項目在世界比賽名次不斷提高,影響力不斷加強,但在國內各地區的普及情況與發展速度等并不理想,仍有較大的完善空間。目前國內大型啦啦操比賽項目數量少,運動理論研究少,技術水平低。啦啦操屬于新型體育項目,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啦啦操挑戰賽的開展,才讓更多的青少年人認識并接觸該體育運動項目。在兩操協會的支持引導下,全國開展了多項啦啦操比賽,對啦啦操運動普及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啦啦操舞臺展示的機會增多,帶動了動作技巧難度與舞蹈表現力的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群體對啦啦操項目的了解程度與喜好期待程度越來越高。在高校體育課增設啦啦操教學,對我國啦啦操項目普及與拓展發展路徑有著現實意義,夯實了啦啦操人才資源與項目規模化發展的基礎。隨著啦啦操全國性質比賽項目的開展,大學生代表隊的積極踴躍參加,為高校啦啦操運動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對高校啦啦操運動的宣傳推廣起到了推動作用。啦啦操隊伍不斷壯大,表演性與挑戰性、時尚性等特征越發突出,兩者間逐步成為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同推動啦啦操運動的良性循環發展。當前高校啦啦操課程以健美操為主,還需豐富課程形式,加強與爵士或街舞等時尚元素的整合,并逐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推動啦啦操項目現代化發展[1]。
高校領導與教師應當加強啦啦操人才培養的重視,但隊伍建設過程復雜繁瑣,不能一蹴而就,應當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不斷提高學生鍛煉能力與創新精神等綜合素養。以《啦啦操運動(馬鴻滔教授主編)》教材為例,內容貼近教學,形式靈活豐富,尊重了學生自主選擇權,適合高校啦啦操教學參考。啦啦操教學內容涉及以下幾部分:一是理論部分,包括賽事欣賞、項目概述總論等。學生通過學生習啦啦操分類、運動發展狀況與趨勢等內容,能夠初步了解拉拉操概念、項目任務、運動特征等。二是技術部分,作為項目核心內容,教師應當加強動作講解與示范,利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發現與糾正錯誤,掌握全面掌握動作技巧,并養成自主練習的良好習慣。三是成套教學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創新性的改編項目規定套路,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表演創作,不斷豐富學生動作經驗與學習體驗,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除此之外,應當豐富動作圖解與培訓教材等教學輔助資料,沿用專家編制的光盤教材等,幫助學生掌握科學安全的運動技巧,夯實啦啦操課程應用推廣基礎。參與啦啦操運動項目的學生,大部分都沒有專業訓練基礎,在最初的教學中,應當淡化競賽色彩,強化健康娛樂功能,從健康與鍛煉角度精選教學內容,注重教學比賽與身體素質、基本運動技術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傳授。對一些臀圍托舉等高難度動作技巧應當省略,降低啦啦操運動的危險性,多從身體協調性與平衡性等動作技巧入手教學。對此,可以開設健美操作形體課程等,以豐富啦啦操運動課程體系。為規范高校啦啦操運動教學,可以向高校推廣《校園系列健身操》、全國性比賽理論知識講解的錄制光碟等教學內容,基本套路動作簡單,且有拓展訓練教學模塊,適用于初始階段教學。
從教學講解示范入手分析,精確的講解示范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準確定向映像,從而在實踐中用于動作控制與調整。但前提是教師規范流暢的演示動作,講解言語應當以專業術語為主,言簡意賅且簡明扼要,以激情生動且語重心長的語氣為主,根據教學任務靈活安排講解與示范的順序。
從學生練習入手分析,應當豐富練習形式,確保學生明確掌握動作技巧。隨著練習次數增多,動作準確性與協調性等逐步提高,但不能忽視學生個體差異與共同特征。學生開始階段進步較快,后期進步較慢,會逐漸呈現出退步的現象。為確保學生練習成效,應當給學生留有充足的練習時間,配合動感活力的音樂,達到動作鞏固與強化的練習效果。音樂節奏練習能夠豐富學生想象力與激發靈感、烘托氛圍;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動作基礎水平,根據音樂節奏編排多個拍數動作,實現音樂動作有機結合,以達到理想的培養學生節奏感與協調性等綜合練習效果。初始階段以動感鼓點強勁音樂為主,或是讓學生自己選擇音樂進行課外練習,鼓勵學生根據音樂節奏編創啦啦操動作。音樂伴奏練習在提高學生吸引力與興奮度等方面的優勢,都是口令練習模式不能模擬的。尤其是在成套動作練習中,可以讓學生先了解成套音樂結構,再進行基本動作強化,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熱情與學習自信心[2]。
教師應當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包括強調直觀感知的動作演示法與保護幫助法等教學方法;強調學生身體練習的動作分解練習法與完整套路練習法等;以學生比賽為主的主動參與法、體育游戲法、情境教學法等;強調語言傳遞的提問教學法、活動討論法、言語講解法等;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小組合作學習法、主動發現法等。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學習特征、教學內容與目標、場地設施等合理運用教學方法,確保最佳教學效果。
注重學習結果性評價的同時更應當注重學習過程性評價,將學生合作精神、進步表現、學習態度、實踐能力等納入評價指標體系內。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包括階段測評、課后練習、期末考試、論文答辯等。豐富評價主體,除教師評價外,引入學生自評與互評等評價方式。實現定性與定量評價、相對性與絕對性評價相結合,切實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啦啦操教學在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起步晚,仍處于摸索性前進階段,應當本著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原則,借鑒國外優秀教學經驗,同時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啦啦操教學水平。各地區應當加強啦啦操競賽制度與運動員等級制度等機制政策的完善,以夯實啦啦操項目與高校啦啦操教育改革的基礎。
[1]朱時懿.融入職業技能培養的高職啦啦操教學改革思路[J].湖北農機化,2019,(20):102.
[2]丁秀娟,邊麗紅,包迎春,等.普通高校啦啦操選項課學生考核評價方式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9):7+9.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Carrying out Cheerleading Teaching in College Public PE Courses
ZHANG Chaol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Chongqing 404000, China)
張朝霖(1980—),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