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臣偉
高校網球普修課教學中的心理暗示教學法探析
左臣偉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網球普修課是當前許多高校開設的一門體育基礎課程,該課程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網球素養,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但是當前我國高校網球普修課程實際教學中還存在有教材、教法及思維模式上的束縛,其與網絡運動自身的特點聯系不夠緊密,教學沒有切實發揮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期性被忽視,個人網球素養始終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為了更好的解決該問題。文章嘗試以心理暗示教學法為切入點,探究其對于高校網球普修課教學的作用價值。
高校;網球普修課;心理暗示;教學法
體育是高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課程類別多樣,如籃球、足球、排球、瑜伽及太極等等,不同教學項目所涉及的教材、教學方法及策略也存在有細微的差異。網球普修課是眾多高校開設的一門體育專選課程,在提升學生網球專業素養時,除了基礎的身體素質訓練之后,心理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學中有效的心理暗示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技術動作的改進,但是要想切實發揮心理暗示教學法的作用,還需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來開展。下面,筆者將結合該問題,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論述。
暗示是一種社會影響影響,其指的是借助某種手段促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某種觀點、信念及態度等,在接受暗示的過程中,人的心理狀態或者是行為也將會隨之出現新的變化。心理暗示相較于其他暗示方法來說,特點就在于其更加的自然,不需要反復論證,是有目的、有動機的傳輸相關理念。心理暗示既可以由其他人施加,同時也可以由普通的環境施加,如果心理暗示是由人施加的,其主要施加方式為心理和行為進行的。在對心理暗示進行研究與分析時,不同學者由于所占角度不同,因此最終的理解認識往往也存在有一定的差異。如巴甫洛夫認為心理暗示是人所獨有的行為,這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特征。而別赫赫列夫則認為心理暗示就是不加批判的接受某種認識的作用。
一般來說,結合目的性對心理暗示進行劃分時,可以分為自然暗示和有意識暗示兩種;結合作用效果劃分,則可以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兩種;按照方式來劃分則可以將其分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兩種類型。心理暗示的實施內容也呈現出多樣化、如語言文字、表情符號以及手勢等都可以作為心理暗示的媒介。
體育課堂上應用心理暗示教學法時,關鍵在于如何將心理暗示與體育教學內容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筆者在進行研究之前,發現許多教師都曾嘗試在課堂上應用心理暗示,但是其最終的教學效果卻并不是十分的理想,究其原因就在于二者之間未能得到有效的平衡,要么是過分的關注心理暗示,要么就是過分注重體育教學內容。在高校網球普修課中實施心理暗示教學法就是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到網球知識學習的趣味性,這種暗示并非是簡單反復的說教,因為如果是通過這種暗示來實施教學工作,那么可能不但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實施心理暗示時,教師既要注意在潛移默化中實施,不能顯得過于生硬,避免適得其反;與此同時,要保證心理暗示手段的多樣性,如可以借助、語言、表情以及示范動作等給予學生們積極正面的暗示,比如說,學生們在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時,教師可以給予其語言方面的鼓勵和肯定,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必將更加高漲。
暗示是一種間接的,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的方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暗示行為可謂是無處不在的,比如說,面對學習能力和成績一般的學生,教師抓住其身上的某一個優點予以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內心將會受到極大的鼓舞,這樣積極正面的影響就會出現。從廣義的角度進行劃分,心理暗示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在網球普修課堂上,積極正面的暗示通常能夠促使學生奮進,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好的學習網球方面的知識;反之,消極負面的暗示,則可能會使得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反感網球普修課教學的內容。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實施心理暗示時,也要注意方法的靈活應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心理暗示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潛藏在人體內的心理潛力。據相關研究表明,自我暗示積極正面時,個人的自信心將會激增,這樣個人健全人格的構建也更加輕松;反之,如果自我暗示消極負面時,個人的情緒和心境都將會受到負面影響,這樣對于個人的成長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不論是日常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過程中都會接收到各種各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積極正面的,同時也有消極負面的,在網球普修課上實施心理暗示教學法,其目的也是為了最大程度的規避消極負面的心理暗示,發散積極正面心理暗示的優勢作用,然后不斷提升學生的自我能力。在網球普修課上要想發揮心理暗示的價值作用,應當堅持三個方面的原則:一是要堅持愉快但不緊張的原則;即在實施心理暗示時,不能讓學生產生緊張或者是不適感。二是要堅持有意識和無意識結合的原則,也就是既要有意的對學生進行積極正面的認識,同時還需要無意識的實施心理暗示,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正面影響。三是堅持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則;心理暗示實施的最優狀態就是暗示者與被暗示者彼此互相配合,這樣才能發揮積極效能與作用。
在網球普修課實施期間,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心理暗示的作用和價值,作為暗示者的教師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這里所說的“權威”,指的是,教師所表達的一系列觀點和意見是被學生接受、認可,并且理解的,即相關觀點在提出后經過一定時間驗證后依然是可信的。因此,作為心理暗示實施者的教師就必須要嚴于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將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認識等產生影響,如果自身在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體驗中產生崇拜感,最終樹立在學生心中的權威性,這樣相應的心理暗示也就更加輕松容易了。“權威效應”在暗示中有著舉重若輕的作用,暗示者所暗示的信息一旦被打傷了權威的烙印,那么就很容易引起崇拜者的敏感反應,這樣也能夠有效的增強暗示信息的效用。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在課堂上做好各項教學工作的前提所在,如果課堂上師生關系不諧,教師不論講解什么知識,學生都愛答不理,那么教師即便再怎么對學生進行心理暗示,其所能夠發揮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決定心理暗示是否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暗示活動是一種正面的積極誘導教育,被暗示者必須要對暗示者有充分的信賴、認可和期望,他們才能在暗示中獲得相應的啟示,最終受到感染,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想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的教學態度必須要親切,部分心理學專家指出,只有在自由和諧的氣氛中,學生才能產生愉快的沒有壓力的心理狀態。同時,教師還需深入到學生群體中,了解學生的動態情況,要學會關心和愛護學生,因為他們在學習與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些困難和問題甚至是學生自身力量難以有效解決的,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幫助學生解決好這些問題,始終對學生坦誠相待、熱情關懷,這樣也能夠有效的縮小師生之間因為角色差異而引發的巨大心理差異,這樣的話,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的“親其師而信其道”。所以說,在高校網球普修課教學中,教師要想發揮心理暗示教學法的積極作用,還需及時的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將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思想引入到課堂之上,與學生構建更加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心理暗示創造出更加理想的條件。
不同的情境能夠使人產生不用的心境,良好的教學環境、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網普修課教學中應用心理暗示教學法并非要求教師只能應用這一種方法,在進行心理暗示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情況,靈活的采用多種類型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在快樂的體育教學情景中獲取更多的網球專業知識。所以說,教師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就顯得極為有必要了,當學生處在相對比較輕松的狀態時,有助于暗示信息的吸收和鞏固,這也是啟動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有效條件。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音樂、顏色、環境等創設出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消除學生心理寫生理上的疲勞,緊張和恐懼等不良情緒,這樣心理暗示的作用效果將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言語暗示或者是學生進行自我暗示,可以對學生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促進作用,學生能夠自覺的按照教師暗示時所指出的方向去積極進行,這種暗示也能夠促使學生更加健全的成長與發展。這種暗示結果是教師所期待的,是師生在暗示過程中交互作用的結果,屬于一種共振效應,同時也是一種驅動效應,其可以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探究知識,不斷的進行自我提升與發展,因此其所發揮的效果也是最理想的。
教師在應用心理暗示教學法時,也需要認識到教師所做出的一系列心理暗示,最終得到的結果也并不一定都是積極正面的,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心理活動都是不同的。如有的學生通過教師的暗示,不僅沒有產生積極向上的行為,反而背離了暗示的目的,產生了適得其反的作用,也就是說,教師的心理暗示是導致學生做出錯誤動作或者是動作不成功的催化劑,教師本身想做出的心理暗示是積極正面的,但是最終這種暗示的效果卻與理想是背道而馳的,這就是所謂的負效應。在心理暗示教學法應用期間,負效應是教師最不希望看到的一種結果,如果是這種效果也就意味著暗示是失敗的,針對這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教師在進行心理暗示之前,必須要想辦法采取措施進行預防。
所謂的心理暗示零效應,也就是教師采取了一系列的暗示措施之后,最終沒有得到任何的收獲。教師暗示之后,學生沒有做做出任何的改變,無動于衷,既不接受暗示,同時也沒有表現出抗拒暗示的表現,但是學生依然我行我素,對教師的心理暗示不屑一顧,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因為高校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他們對于事物有屬于自己的判斷,如果其不認可教師的行為,可能就不會服從,而是堅持自我。從心理暗示的角度來講,這也是一種失敗的暗示,也是教師在應用心理暗示教學法時,應當高度防范可能會出現的不良情況。
所謂的潛效應也可以稱為滯后效應。即在教師實施心理暗示的過程中,好像沒有出現任何的效應,但是一段時間之后或者是在某個時間節點內之前的暗示發揮了作用,學生開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種效應雖然沒有正效應可以直接突出,但是其也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只是時間問題。
總之,運用暗示教學法實施網球教學,其作用在于可以使剛剛接觸網球的學生快速的掌握網球的知識與技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減低教學的難度。在應用該教學法時,教師必須要注意時刻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考慮可能會對學生心理變化情況產生干擾的因素,然后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進行調整,以便更好的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做好準備工作,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整,使其更好的契合學生心理。
[1]梁松.心理暗示法在羽毛球教學中的應用[J].運動, 2013(22).
[2]姚建斌.心理暗示教學法在少體校田徑教學中的應用[J].內江科技,2016(10).
[3]谷春雷.高校網球教學中的心理暗示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3(35).
[4]李鳳娟.心理暗示法應用于高校羽毛球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Suggestive Teaching Methods in College Tennis Course Teaching
ZUO Chenwei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
左臣偉(1981—),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小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