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娟,趙囡囡,李慎竹
(日照市中心醫院,山東日照 276826)
危重癥患者為急診科常見的被搶救者,大多急診危重癥患者病情相對復雜,疾病類型存在多樣性,導致很多急診危重癥患者存在生命危險。而且,急診危重癥患者及患者家屬多有擔憂、焦慮等負面狀況,對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治療形成干擾[1]。因此,針對急診危重癥患者予以積極護理干預非常有必要,可提高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2]。全程護理干預服務可予以危重癥患者全面、整體的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積極挽救危重癥患者生命。該研究對2018年3月—2020年2月急診科搶救的64例危重癥患者開展全程護理干預,對實施后的效果進行評價,為急診危重癥患者的搶救護理干預提供支持。報道如下
選取急診科搶救的64例危重癥患者,采取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每組32例。對照組:平均年齡(57.36±4.12)歲;試驗組:平均年齡(57.41±4.23)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干預 予以患者心電圖檢測,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1.2.2 試驗組實施全程護理干預 (1)接診護理方法:急診科接診患者后,需和患者或患者家屬談話,了解患者實際病情,并加強和120之間的聯系,于120急救中心接診之后開始實施全程護理干預,通過電話與120進行有效溝通,確定現場搶救狀況和危重癥患者具體狀況,明確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及護理計劃,根據危重癥患者的實際治療及護理需求,將其所需搶救醫療儀器、急救藥物等提前備齊,確保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工作能夠盡快實行;同時,告知患者家屬不可私自改變患者體位,避免出現二次傷害,對于呼吸不通暢患者盡快予以通氣,對于出血或是受傷較為嚴重患者應盡快止血并做適宜包扎處理,且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2)分診護理方法:安排經驗相對比較豐富的護理工作人員負責危重癥患者的分診工作,掌握危重癥患者的基本資料,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將搶救床、轉運用品、氧氣等備齊,保證危重癥患者送入醫院之后可盡快展開救治。在危重癥患者送入醫院之后,需對其實際狀況進行準確評定,掌握患者病情嚴重性及病情進展,準確評估以及分診;針對不存在生命危險的患者盡快分診和對癥處置。(3)搶救配合護理方法:維持危重癥患者生命體征相對平穩,保持其呼吸道暢通,為危重癥患者盡快構建靜脈通道,及時進行補液,且詳細記錄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操作。為患者實施搶救時,護理人員需嚴格無菌操作,做好相應配合,為呼吸困難的患者構建氧氣通道,維持其呼吸相對正常,針對擬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盡快做好手術準備工作,為患者留置對應導管等。(4)增強基礎護理方法:完成對患者的搶救之后,依據相應護理干預規定為危重癥患者實施護理。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屬注意要點,做好管道護理,維持管道固定良好,規避出現彎曲,防止管道脫落,確保危重癥患者管道暢通;當患者病情好轉后,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并進行適宜運動鍛煉,促進患者機體盡快恢復;維持危重癥患者的用藥供應,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嚴密關注危重癥患者病情變化;危重癥患者接受指標檢測及臨床檢查時,護理人員需予以全程陪護,做好危重癥患者檢查過程中的生命體征監測工作,注意危重癥患者的呼吸道護理,維持其氧氣供應,避免危重癥患者出現缺少氧氣等情況。
研究兩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搶救治療所用總時間、身體康復出院所用總天數。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可知,試驗組搶救成功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各組別搶救成功率
由表2可知,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各項組別并發癥合計數值研究
對照組搶救治療所用總時間(48.50±4.15)min,身體康復出院所用總天數(14.26±2.40)d,試驗組搶救治療所用總時間(34.61±3.10)min,身體康復出院所用總天數(10.30±1.23)d,試驗組搶救治療所用總時間、身體康復出院所用總天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168、8.306,P=0.000、0.000<0.05)。
對于急診危重癥患者來講,搶救過程中的針對性至關重要,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對全程護理干預有深刻認知。急診科納入的危重癥患者具有較大風險性,其病情變化一般較快,可在較短時間內出現惡化,對急診危重癥患者機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形成危害。因此,針對急診危重癥患者予以積極盡快搶救非常關鍵以及重要,可為其盡量爭取寶貴的搶救治療時間,促進急診危重癥患者預后情況得到積極改善[3-4]。
急診危重癥患者接受搶救時常存在害怕、擔心等負面心理,若搶救不當可能會引發二次傷害,因此,增加對應的護理干預非常關鍵。全程護理干預具有全面性,通過對急診危重癥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安撫,提升其治療信心,做好急診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準備工作[5-6]。而且,護理人員依據工作經驗對急診危重癥患者不正常狀況進行仔細評定,及時上報,并協助醫生給予其對應處置,可避免急診危重癥患者病情出現惡化狀況[7-8]。之后對急診危重癥患者病情進行評價,盡快實施分診搶救治療,應予以急診危重癥患者導管留置及呼吸機通氣干預等,確保急診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操作順利實行,有助于減少搶救用時,提升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改善急診危重癥患者預后質量。同時,急診危重癥患者完成搶救治療之后,其病情逐漸平穩,需加強對急診危重癥患者的基礎監測,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加強運動訓練,使急診危重癥患者并發癥得以降低,并使患者機體獲得盡快康復[9-10]。該次數據表明,采取全程護理干預的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更高,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搶救治療所用總時間、身體康復出院所用總天數更短,表明全程護理干預運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中具備有效性和科學性。
綜上所述,在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治療過程中采用全程護理干預,有利于其盡早獲得康復,在提升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同時,可降低并發癥,減少搶救治療時間,促使急診危重癥患者機體盡快恢復后順利出院,顯示出重要的優越性和護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