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亞楠
一、美育環境的打造
美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人在審美活動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潛移默化地提升個人的審美能力。美育很重要,什么樣審美品質的東西出現在視線里,對塑造人的審美有著重要的影響。藝術和美的教育是由五感打開的,是在隨時吸收的,不是課程化學習的狀態,所以環境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因為環境呈現出什么形態,會相應影響在其中的人的狀態。但現在兒童所處的審美環境不容樂觀。
提升兒童審美的環境和體驗,到底由誰來做呢?整個社會其實都有責任,比如家庭、學校、社區等等,大家都有強烈的需求,想給孩子美的、好的環境。
什么是好的藝術環境呢?首先,要給孩子自由,讓他們成為這個空間的主人。這個空間里的材料應該是很豐富的,畫架、顏料、紙張、黏土以及拼貼材料,隨手可得,使用的時候不必須經過成人的許可。其次,應該順應兒童的意愿,真正讓兒童參與和創造,強調創造的過程而不是只在意結果。最后,要允許不同,這是創造的第一步。允許孩子有不一樣的玩法,在不傷害自己、他人和環境的情況下,允許他做不同的事。很多孩子喜歡沙子、水、泥巴等材料,因為這些材料可以有很多不同玩法。試圖突破一些邊界,也把心態放輕松。比如說雨鞋除了用來防水也可以用來裝水;比如幼兒階段很容易把東西打翻:有一天早上我的孩子把牛奶打翻了,平時我會批評他,但我想每個孩子都應該是藝術家,牛奶打翻了要做點什么吧,所以就讓他用牛奶畫了畫,拍了個照,然后再擦干凈。生活中的很多時間其實都是美和藝術的可教時刻,我們可以提供的是一些方法或技巧,但每一個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是很多元化的,而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值得被珍惜,我們要允許不同。
為兒童打造美的環境,任重道遠。幼兒園中有一個“環創”的工作。環創在園所或者教育機構中如果完全由老師承擔,孩子就不是這個空間的主人。而如果把孩子視作藝術家,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珍視、被展示,這對孩子、老師、父母而言,都是更合理的。
此外,我們總是認為孩子特別喜歡鮮艷的顏色,但其實對孩子而言沒有對比就沒有所謂的鮮艷,如果眼前充斥著各種鮮艷的顏色,對孩子來說就沒有鮮艷了。

在我見過的國內很多幼兒園的設計中,家育苑、德育苑比較接近我理想的樣子,它們沒有鮮艷的顏色。家育苑的創始人Karyn Robarts是室內設計師,她覺得任何空間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給人精神上的享受,為此所有教室的設計核心都在有意傳達出一種純粹、簡單、有序、干凈、精致的審美教育。
在環境打造的時候可以嘗試做減法。比如白色背景可以更好地襯托出你想強調的色彩,孩子們一眼就能看到前景中的中國元素——燈籠,如果背景貼滿了東西,前景就不再凸顯了。家具的基本色調用白色,非常純凈,原木色也很好,是接近自然的顏色。當然,也不是說所有幼兒園都要追求純凈的顏色,如果有更豐富的元素,就需要對它們進行一些處理。
那么,兒童創作如何在環創中呈現?單件作品一幅幅拼在一起,可能容易顯得零亂;如果采用所有孩子合作的方式創作,可能會呈現出壯觀的效果,并且這種集體創作對孩子來說很有自豪感。孩子在創作中也需要考慮更多的問題,不僅只是面對自己面前的材料,也要關注旁邊的人在做什么,思考如何呼應、配合。
二、把美育帶進生活
一百年前,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已經被提出,很多人也都認可美應該無處不在,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智慧里就有這樣的傳承?!凹彝ッ烙备拍畹奶岢?,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美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怎么把美育帶回家?在家庭中如何實施美育?我提出了“家庭美育路線圖”的概念,通過重塑關系、打造環境、尋找資源、發掘潛能、親近藝術、自由游戲、傳播美育等七個主題來進行。
把美育帶回家,核心其實是重塑關系。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不同年齡的孩子有完全不同的表達,不是每個成人都要先成為藝術家才能教孩子。我們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覺得很舒服的方式,先放松下來,這一點很重要。
現在的父母常常有這樣的觀念,在家庭養育中,因為自己沒學過,所以要假手于人,交給專業機構。專業的老師當然很好,但環境也很重要,這不是一個能在培訓機構速成的技巧,從美術館到菜市場都是美育的主場,它是全方位的。在家庭美育必修課里,并不是我們跟孩子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就可以了,還有相處的模式,孩子和家長的相處狀態改變了,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
在尋找資源時,成人要尋找對美育而言正向的、有效的資源。藝術、自然和生活都是美育的資源,此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東西也應該換一個角度來看待,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才值得重視。所有關于美的教育、愛的教育、自由的教育,我們在大自然里面都能找到。另外,生活中很多真實的東西,我們可以帶孩子去體驗,一起生活的經歷也是給他最好的教育資源之一,而不僅僅是市場化的藝術課程。

我們是影響孩子的人,你對一件事情的熱情也會深切影響到孩子。每一位家長,每一位老師,孩子身邊的每一個人,跟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時刻,我們都有機會把它變成美育的可教時刻。發掘潛能,其實不單是發掘孩子的潛能,更重要的是去發掘成年人的潛能。這個過程不是給成人更大的壓力再去學一個什么課,而是建議成人能夠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樂趣,從而帶動孩子找尋他自己的興趣愛好。



成人并不是作為權威去教孩子,而是提供支持。藝術創作是孩子很自然的行為,是他的語言,是他的表達,甚至可以彌補語言的缺陷。從這個角度而言,美育可以更放松一點,我們給孩子提供一種環境,一個支持。同時,要學著接受不完美的結果,藝術和美是多元的,每一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
應該如何提供支持?我們學了太多的技巧,但不要被技巧所蒙蔽。其實孩子知道他在做什么,我們就充當孩子的腳手架,孩子需要支持的時候再去支持。成人的支持,一方面是具體的,比如擰不開瓶蓋可以幫助一下,另外更多的是從心理層面,有些時候成人的陪伴就已經給孩子提供很多支持了。
我們怎樣形成自己的審美?就是那句俗話:你讀過的書,你見過的人,你經歷的一切,成就了今天的你。今天的家長在塑造孩子的審美體驗,也包括幼教老師;所以美育不僅塑造了兒童的審美,也塑造了成人的審美。成人怎么樣用正確的姿態親近藝術?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從藝術中去獲得幸福感,獲得快樂,找到樂趣。親近藝術沒有唯一的答案,要靠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解讀。
現在很多親近藝術的方式,缺乏創造力、缺乏獨立的思考力,只是體驗了材料而已,離真正的藝術還很遠。做美育游戲的時候,幼兒老師或者家長也許都會有這種感覺,我們跟孩子在一起,如果方式對了的話,成人也是在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生活當中我們有很多材料都可以用來創作,萬物皆可創作??梢院秃⒆右黄鹛剿饔蒙钪械牟牧蟻韯撟鳎喝绻闶掷锸裁炊紱]有,你有聲音可以唱,聲音啞了你身體還可以動,甚至身體也可以通過扮演來創作。這就是藝術的力量,哪怕你好像什么都沒有了,但是藝術依然會帶給我們這樣的自由。成人應該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跟他一起發現生活的美好,這對自己也是一種提升。
很多家長會說自己小時候沒有接受過藝術方面的教育,特別想補上,然后就參加了一個素描班,但這樣可能無濟于事。首先自己不一定能學會,其次學會了之后就能給孩子做美育嗎?我們不是把自己變成藝術老師,都要學習藝術的專業課程,更多的是我們要深刻理解美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藝術,什么是對兒童有價值的藝術教育,怎么把它們帶到生活里,去塑造孩子的審美體驗。
還有家長覺得要給孩子講很多藝術的知識才是美育的重要內容。其實可以給孩子講,但不需要局限于風格與流派,這些知識性的東西孩子長大之后都能接觸到,所以不需要一次性把藝術知識塞到孩子的腦袋里,這是貫穿他一生的學習。并且,孩子跟藝術產生連接的過程中,主動思考影響更深遠。在美育的過程中,家長只需要保持對結果的開放性的態度就可以了。
總之,好的美育不是把頭腦束縛起來,而是真正讓頭腦獲得自由,讓孩子接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