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理工學院 蔣科軍,唐金花,魯 慶,呂莉敏
隨著我國汽車消費市場的不斷升級,我國汽車保有量飛速增長,對汽車車身修復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中職汽車車身修復專業作為培養中、高級汽車車身修復技能人才的重要搖籃,地位越來越重要。然而現在我國中職汽車車身修復專業因為缺乏實訓設備,缺乏實訓場地,以及缺乏與汽車維修企業有效溝通等,導致培養的部分畢業生不能適應現代汽車維修企業的需求,這些學生一畢業就失業,對中職汽車車身修復專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也加劇了汽車車身維修與修復崗位技能人才的短缺。為此,有效開展校企合作,對于中職汽車車身修復專業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對于中職汽車車身修復專業,校企合作的模式需要解決學校與企業在合作培養學生過程中的定位、分工以及利益問題。目前基于多元整合,中職汽車車身修復專業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幾種。
校中企模式是學校把汽車維修企業引入校園,企業無償或低價使用學校場地,學校則可以使用企業的汽修設備和生產環境,學生可以在學校內進行生產實習。在一些校園空間比較富裕、地理位置較為繁華的中職學校,校中企模式的優勢非常突出。該模式對企業的吸引力也非常大,尤其是當下房地產價格較高的情況下,汽車維修企業可以共享學校的土地與房產,降低了企業的固定資產投入。對于學生及家長而言,該模式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學生不出學校,就可以接受企業培訓與實踐,學生的食宿及管理都非常方便。
但是該模式也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在校中企模式中,汽修企業處于從屬地位,企業對合作的政策基礎以及合作學校領導的變更具有天然的擔憂,所以校中企的規模普遍不大。對于中職汽車車身修復專業而言,動輒數十個甚至幾百個學生參加實習,僅靠校中企模式肯定無法滿足。此外,校中企周期性容納大量實習生,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沖擊較大,很多校中企市場競爭力不強,盈利情況不佳。
校企工學交替模式中,校企簽訂合作協議,學生先在學校學習理論,再到汽車維修企業進行全職的頂崗實習。這種校企合作模式對應于雙元制教學模式。該模式把教學劃分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理論學習階段與實習階段,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與學習的過程規律,而且實習的預就業特征非常明顯,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崗位適應性。
該模式較為顯著的問題是企業與學校的利益聯系不強,校企合作無法有效整合。學校把學生送到企業后,對學生的管理就趨于弱化,只能任憑學生自由發展。
訂單模式中,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訂單學生,學生入學即與企業簽訂就業意向,學校負責學生的招生、通識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企業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學生進行專業課程教學,并提供學生實訓及實踐機會。訂單模式可以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學生畢業后馬上就能就業,對學生及家長具有非常好的吸引力。
但是該模式也有弊端,就是培養時間比較長,國內大部分中小企業沒有時間去等待,所以目前該模式普及率不高。另外該模式對學生有一定的刪選度,且刪選尺度由企業掌握,從企業角度看,掐尖心理或多或少會影響公平性。
校企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的內容很多。中職汽車車身修復專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合作。
(1)資金合作。由于企業需要參與市場競爭,其設備一般比中職學校更為先進,所以學校培養的學生進入企業后,無法馬上操作先進設備。而學校若全額投資先進設備,一方面資金壓力非常大,另外很多新設備的利用率不高,也導致了無形的浪費。所以校企合作時,雙方可以進行投資合作,共同投資建設先進的生產實習車間。學校利用較少資金獲得了先進設備的使用權,企業不僅能得到熟練的技術工人,還可以分擔設備投資壓力。
(2)教學資源的合作。教學資源包括課程開發、教材編寫、教輔產品開發、專業標準制、師資培養及學生創新創業等內容。企業可以利用學校在教學上優勢,制訂職工培訓方案,完成員工培訓任務。中職學校則可以依托企業及其行業組織,進行課程開發與教材更新,同時教師進入企業,熟悉新型設備及工藝,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流程,成為合格的雙師型教師。學校和企業還可以共同探討教輔產品的開發及研制,不僅可以滿足自身實習實訓的需要,還可以豐富企業產品目錄,增加盈利點。
(3)產業合作。產業合作是校企合作內的高層級合作形式,主要有校企雙方共同研制新產品,并利用實習工廠的資源優勢,完成新產品的加工及制造。在產業合作過程中,學生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學校與企業也可以盈利創收。
此外,中職學校和企業還可以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當然目前校企合作在很多中職汽車車身修復專業仍是形象工程,存在管理混亂、規模小、可持續性差、培養質量評價不合理等問題,需要在政策配套、合作機制、辦學體制、教學模式等方面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1)健全校企合作方面的法規制度。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涉及到錢、物、人的流動。而目前我國大部分中職院校都是公立學校,而汽車維修企業則很多是私營或民營的,如果沒有明確的、可操作的法規制度,公、私單位之間錢、物、人的來往則需要承擔很多風險,尤其是作為公立學校的管理層,更是如履薄冰。目前我國關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規,大多都是停留在指導層面,缺乏明確的可操作性,所以政府相關部門、中職院校、企業及行業組織需要聯合行動,加快健全操作層面上的法規制度,讓校企合作落實有度。另外過程監督與成果評價方面的規章制度也要加速完善,能夠合理、公開對校企合作進行監督與評價。
(2)在考慮企業切身利益的前提下,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校企合作涉及到多元整合,既然有多元,肯定就有利益沖突。企業想著學生來為自己服務,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利益。學生想著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多的技能訓練。而學校則想著從企業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能為學生實訓與就業爭取更多的機會。校企合作中,各方的訴求都不一樣。一般來說,企業具有更多的選擇,具有技術與設備的優勢。但是教育是學校的主業,只有按照學校的意圖來落實校企合作才能實現校企合作的初衷,如果由企業主導,校企合作勢必會淪落為短期的勞務輸出,學生只是為企業打短工,在企業所從事的肯定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重復勞動,不會得到實質性的技能訓練。所以教育活動應由學校發揮主導作用。
(3)中職學校要積極加入行業組織,政府要加快建立跨地區的校企合作平臺。目前,汽車車身修復專業校企合作的發起,大都是依靠學校領導的自薦或是政府官員的推薦,校企合作的選擇面非常窄。而汽車車身修復專業對應的是汽車維修類企業,往往一個學校需要對接若干個企業,如果沒有行業的引薦,校企合作的聯系與溝通有很大難度。所以中職學校要積極加入行業組織,利用組織優勢,擴大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面。政府可以參考高校產學研對接的合作平臺,加快建立跨地區的中職院校校企合作平臺,學??梢园炎约旱男F蠛献饕庀蚬荚谄脚_上,企業也可以把自己的意愿公布在平臺上,學校和企業雙方可以雙向自由選擇,公開透明地進行校企合作。這種校企合作將跨越地區與人脈關系的制約,將會極大提高校企合作的覆蓋面。
(4)中職學校應促進校企合作內涵的延伸。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學生實習這個單一的合作內容上,要有內涵上的延伸。從學生實習到教師互派,從學生的技能訓練到企業員工的技能培訓,從學生管理到企業文化的建設,多維度與企業合作,讓企業感受到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及其員工是有收獲的,不是迎合政府的花架子。只有這樣,校企合作才能持續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