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濤 劉翠玲 章列成
生態視角下環鄱陽湖民俗體育的發展理念與困境*
張文濤 劉翠玲 章列成
(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基于生態視角,提出環鄱陽湖民俗體育發展的理念:一要合理布局、統籌兼顧,二要借助外力、開拓創新,三要突出鄉土、創新發展,四要提升認知、青年傳承。找出環鄱陽湖民俗體育發展困境的原因:對民俗體育文化不夠重視,對西方文化過分狂熱;過度重視經濟,忽略本身價值;時代的發展對民俗體育形成沖擊;缺乏民俗體育的繼承者。
生態視角;民俗體育;環鄱陽湖
工業文明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物種遭到破壞等。鄱陽湖地區在發展好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重視區域文化建設。民俗體育文化作為區域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對江西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也對保護與弘揚民俗體育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于開展民俗體育來說必須因地制宜。江西開展民俗體育以贛江與鄱陽湖平原為主。贛中地區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因此賽龍舟比較盛行。每年的端午節,居住在鄱陽湖邊的人們都要舉行龍舟比賽,謂之“會龍舟”,這是當地最盛大的傳統集會,故謂之“英雄會”。五月初一至初四,是槳手們練習試劃的日子,俗稱“試船”。五月初五謂之“翹船日”,即這一天就要翹船比賽了。端午節當天下午,各路船只集攏,在龍舟比賽開始前,人們要到社廟前焚香點燭,燃放鞭炮,祈求神靈保佑,謂之“拜社”。至今,九江、鄱陽湖沿岸村民一直保持傳統的“賽船會”習俗,已有數百年。但如今的賽船會迷信的做法已很少見到,更多的是歡慶娛樂的場面,反映了水鄉人富裕奔小康的心情。《九江府志》描述人們觀競渡時說:“五月端午,各至河岸湖上以觀競渡,龍舟多至數十艘,岸上人如蟻。”可見龍舟競渡不僅是競賽者的一種娛樂,觀看的群眾也同樣能享受到樂趣。贛中南的風箏、儺舞、重陽登高,贛北的江中、湖內會龍舟,贛南的踩高蹺、扮龍獅等獨具地方特色,而且都與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民俗體育的發展光靠繼承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弘揚優秀的民俗體育文化。在保證民俗體育文化完整的基礎上,通過旅游業以“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方式發展民俗體育,充分聽取游客的意見與需求,融入現代科技,將民俗體育進行加工與包裝,再推廣到全世界。政府與相關部門要做好宣傳工作,大力推介本土的優秀民俗體育文化。
鄉土鄉情是發展民俗體育的基礎,因此發展民俗體育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要立足農民的需求,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因地制宜指的是在體育運動中融入當地的民俗文化。以鄱陽湖為例,每年2月鄱陽縣“龍舞湖城”元宵踩街活動如期舉行,鄱陽湖廣場激情飛揚,萬眾歡騰。萬載儺舞始于贛州西北部,用于祭祀活動中,以消災祈福、避難呈祥為宗旨,現已發展成為江西獨具特色的民俗體育文化。古人認為通過跳儺可以使人健康長壽。儺具有紅、黑、白、綠等顏色,不同的顏色又分成不同的種類,豐富多樣,種類繁多。在服裝上以紅綠搭配為主,配以不同的圖案,令人賞心悅目。贛州丘陵溝壑眾多,地面多陰雨潮濕,人們走路大多前傾,所以儺舞也有這個特色。改革開放40周年,在國家與有關部門的組織、農民的積極參與下,農民以各種民俗體育活動來慶祝所取得的碩果累累。
青年是民俗傳統體育的主要接班人,是弘揚和傳承民俗體育的主要建設者。強化民俗體育在青年中的傳承,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學校應當引進民俗體育項目,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體會其中的樂趣;二是政府應加大對民俗體育項目的開發與資助。青年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主要支柱,如果保護和傳承民俗體育項目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那么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由于全球一體化導致世界文化體系發生變革,西方文化快速席卷我國,而我國的民俗體育文化漸漸被忽略。第一次是在清朝末期,受外國侵略者的影響,西方的很多文化被帶入中國;第二次是在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后,西方的思潮不斷傳入我國,并強烈地沖擊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我國的民俗體育遭到冷落,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癡迷NBA、足球世界杯、跆拳道、拳擊等,而對我國的民俗體育,如環鄱陽湖的舞龍、舞獅、賽龍舟、儺舞等知之甚少。年輕人對此不了解,便使得民俗體育文化難以繼承與發揚。
對于民俗體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國家一直是支持的。通過發展旅游業,環鄱陽湖特有的民俗體育得以傳承與發揚,比如把環鄱陽湖的舞龍、儺舞等民俗體育搬上舞臺,吸引游客的同時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一些民俗體育項目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而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變,甚至面目全非。這種只重視經濟效益而忽略民俗體育文化本身價值的行為,加速了環鄱陽湖原生態民俗體育的流失。
民俗文化是人類本能的需求,是在不斷地變革中形成的。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創造力、想象力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江西民俗體育發展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窄,民俗體育項目原有的生存環境改變了,在生存和發展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些民俗體育項目正在走向滅亡的境地。這就要求民俗體育文化進行適時的變異,與時俱進,打造民俗體育文化生存和發展的體育圈。
民俗體育是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就需要有接班人與弘揚者。但就目前來說,很多年輕人更關注與時俱進的新潮流,對傳統的民俗體育項目缺乏一定的認知,意識不到開展民俗體育活動的重要性,甚至有很多人不知道何為民俗體育,民俗體育項目有哪些,影響了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效果,導致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不力。文化與技藝一樣,只有通過弘揚與學習,才能夠更好地發展。因此,需要有接班人才能實現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
體育崇尚回歸自然,民俗體育更是如此。要想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民俗體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們必須在吸收借鑒的同時突出本土的鄉情特色;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開拓創新的力度,在保證原有特色的情況下融入新的現代技術,使得民俗體育更加豐富多彩。
[1]阮永福,王厚民,鄭興超.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體育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6).
[2]奚鳳蘭,高中玲,杜志娟.生態文明背景下我國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3]張家林.環鄱陽湖地區民俗體育文化的調查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4]賀學軍.民俗變異與民俗學者的立場[J].西北民族研究,2003(3):117-121.
[5]秦琴,楊曉艇.南豐儺舞的體育淵源及其發展[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0(4):142-145.
[6]馬梁,黎丹.淺談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中國校外教育,2018(36):11-12.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redicament of Folk Sports Around Poyang Lake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ZHANG Wentao, etal.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Jiangxi, China)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TY162002)。
張文濤(1978—),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及民俗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