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燕
“三度”建設視域下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
蘆 燕
(三亞學院體育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從課程“三度”建設視角,對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評價體系構建進行研究。結論:課程“飽和度”評價從習、會、樂、能四個要素設置評價指標,分別對應預習內容、學習掌握、課程參與、自主學習能力;課程“深度”評價從知、思、用三個要素設置評價指標,分別對應重組反思和問題意識、批判思維和思辨精神、知識轉化和解決問題能力;課程“緊張度”評價是從課外閱讀量、課后學習時長、自我知識存量三個要素設置評價指標,分別對應學生衡量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學生學習投入和學習產出能力。提出分數量化、學情報告和數據分析三種方式為一體的整合評價策略,提升專業課程教學質量同時促進學生提升學業自信。
“三度”建設;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評價體系
教育部于2018年8月27日下發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其中提出切實加強學習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三亞學院為貫徹落實教育部要求,結合學生源結構變化和學業需求變化的情況,制定了《三亞學院課程“三度”建設指導性意見》,旨在有效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發展戰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不同于社會體育和體育教育專業,休閑體育專業是一門休閑學和體育學交叉的學科專業,需要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具有休閑體育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夠從事休閑體育研究、體育旅游、休閑體育產品策劃與設計工作的高素質、全面發展、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評價體系就不能單純的從考勤、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和期末考試幾個單一方面進行,而是要從多個維度對學生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評價,以適應學生源結構變化和學業需求變化的情況。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通過理論試卷考試評分進行評價,五種能力體現的是綜合素質,無法通過單一的評價指標進行評定,評什么?怎么評?定性還是定量?結果評價還是過程評價?就成為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評價的關鍵性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共同聚焦在多維度評價體系的構建上。
從“三度”建設視域角度對高校體育專業課程進行多維度評價體系的設計,力求突出綜合能力和過程考核,多維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更好地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三度”建設指從課程飽和度、深度、緊張度三個方面根據學生源結構變化和學業需求進行課程體系建設,以回歸初心、秉持“生為本”;持續改進、凸顯“再設計”;成果導向、重在“見成效”為原則,以喚起學生課程質量自信和學業自信為思路,以進一步取得學生與同輩群體的競爭優勢為目標。“三度”建設以學生學習產出和學習能力提升作為評價課程的主要標準,通過課程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課本知識,還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方法、專業技術和專業能力,并有助于學生的專業成長和今后的職業發展,幫助學生更好的走向社會為宗旨。
“三度”建設視域下休閑體育專業課程交叉學科專業組建的系統課程體系,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評價也需要從多維度構建體系。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評價需要分別從學習飽和度評價、學習深度評價、學習緊張度評價。三維度評價指標如表 1 所示。
表1 “三度”建設視域下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評價指標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評價內容 飽和度習、會、樂、能課前預習、課程學習、課后任務 深度知、思、用知識重組、思維培養、知識運用 緊張度投入、產出學習時長、知識存量
對于飽和度評價而言,其評價的內容與課程內容體系相呼應,并將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等品質目標相融合,可通過分數量化方式進行反饋。對于深度評價而言,著重聚焦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方面的評價,注重知識廣度、深度、關聯度等多維度構建系統的課程知識邏輯與體系的評價,并對學生問題意識、思辨意識以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需通過學情報告方式反饋。對于緊張度評價而言,則是衡量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學生課余課外閱讀、寫作時長及自我知識存量等方面進行現代化大數據統計,并通過數據分析方式進行評價。總之,“三度”建設視域下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的多維構建圍繞飽和度評價、深度評價、緊張度評價,既保障課程內容體系的完整性,又有對標“五種品質”的側重性;既保留了傳統分數量化的評價方式,又增加了現代化大數據分析及學情報告等新的評價方式。
“飽和度”評價是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評價體系中最基礎的評價,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部分學生的反饋,檢驗學生對專業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衡量專業課程設置優劣的重要手段。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飽和度”評價的構建,主要與專業課程內容體系相呼應,并將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等品質目標相融合。
2.1.1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飽和度”評價的傳承與延伸
在傳統的體育專業課程評價中,簡單的停留在:課前預習—課堂提問;課堂教學—隨堂測驗;課后作業—輔導反饋,這樣線性的評價體系經過時間的沉淀已經形成較為成熟體系,能夠基本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同時對于現代學生源結構的變化,也出現了課前預習臨時抱佛腳、隨堂測試應付差事、課后作業敷衍了事等諸多問題,慢慢形成了走過場、形式化的現象。在傳統線性評價體系傳承的基礎上,延伸建立能夠檢驗學生預習內容飽和度、接受課堂信息量飽和度、課程參與飽和度、課后研究飽和度以及討論輔導飽和度等多維度評價標準體系,對于滿足現代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至關重要。
2.1.2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飽和度”評價指標的確定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飽和度”評價的構建,主要與專業課程內容體系相呼應,并將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等品質目標相融合,即從習、會、樂、能四個要素設置評價指標。各指標通過分數量化方式形成最終評價結果反饋,評價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中參與、課后任務對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等。例如:課前,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利用網絡課程、網絡助教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布置課前參考書閱讀任務,并導入課堂設計內容或問題提出,通過網絡數據對學生預習情況“飽和度”進行分數量化評價(習);通過課前預習,教師結合基礎性和前沿性課程內容,在課程中引入學科最新成果,學生參與增加課程信息量(會), 并通過小組討論、匯報演示等環節提高課程參與度(樂),可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方式對學生課程參與“飽和度”進行分數量化評價;課后,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并根據課上學生參與情況提出開放性、研究性題目作為學生課后討論學習內容(能),通過作業批改、輔導方式對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飽和度”進行分數量化評價。
2.1.3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飽和度”評價的價值判斷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飽和度”評價的價值判斷是設置“飽和度”評價指標的重要條件。“習”主要針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評價分析,“會”偏重對學生對所學專業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樂”的測評針對學生課程參與度,“能”則是評價分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針對學生而言,通過“飽和度”評價能夠反映出在哪個學習階段沒有做好,及時調整學習計劃安排。對于教師而言,可以綜合判斷課程實施的效果,發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哪個環節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好的完善課程的實施。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深度”評價指標的確定直接與課程目標相呼應,也是評價難度最大的一個體系,通過對知識重組、思維培養、知識運用三個方面學生的評價,著重聚焦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方面的評價,注重知識廣度、深度、關聯度等多維度構建系統的課程知識邏輯與體系的評價,并對學生問題意識、思辨意識以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2.2.1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深度”評價的主要困惑點與立足點
課程“深度”評價是一個相對抽象的維度,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該如何評價?問題意識、思辨意識評什么?知識廣度、深度、關聯度怎么評?教師、學生、第三方誰來評?課內、課外哪里評?等等問題都還存在諸多困惑。以上問題都關系到立足點的問題,找準立足點,若干困惑便迎刃而解。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深度”評價體系的構建,既需要課內評,也需要課外評,既適用于第三方評,也適用于課程實施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但單一維度的分數量化評價已不能滿足課程“深度”評價的需求。
2.2.2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深度”評價的要素與操作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深度”評價的構建,主要與專業課程目標體系相呼應,通過對知識重組、思維培養、知識運用三個方面學生的評價,著重聚焦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方面的評價,即從知、思、用三個要素設置評價指標。各指標需通過教師、學校、企事業單位三方以綜合學情報告方式形成最終評價結果反饋,評價學生對問題意識、思辨意識以及知識運用于實踐等方面的能力。例如:教師在“飽和度”評價維度基礎上,通過對學生課前預習,在課程中引入學科最新成果,學生參與增加課程信息量,以提升課程專業知識廣度、深度、關聯度,通過知識重組反思,多維度構建系統的課程知識邏輯與體系,引導學生探究具體知識所隱含的思想與方法以及問題解決的核心策略(知),可通過課堂測驗、小組討論推演展示等方式,由教師對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深度”以學情報告的方式進行評價;學校或班級可定期舉行專業辯論賽,通過創設專業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專業問題積極思考、各抒己見,允許質疑、反思、多種觀點并存,培養學生批判思維、思辨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思),可通過比賽、活動等形式以名次評比和學情報告的方式進行評價;教師可定期在課堂上根據專業課程內容相關知識點設置模擬情境,或學校定期根據課程情況及專業需求為學生設置校外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并遷移應用到真實情境中來解決復雜問題(用),通過提交實踐成果,使學生完成遷移創新。可通過教師和校外第三方對獲知的學生學習深度以學情報告的方式進行評價。
2.2.3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深度”評價的價值判斷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深度”評價是課程目標的重要體現。“知”主要針對學生對所學知識重組反思和問題意識進行評價分析,“思”偏重對學生對所學專業課程內容的批判思維、思辨精神進行評價,“用”的測評針對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針對學生而言,通過“深度”評價能夠提升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認識程度,了解自己在知識轉化實踐過程中自己的短板,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感。對于教師而言,可以綜合評價課程實施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找準缺口,及時完善調整課程內容和方向。對于學校而言,可以更好的了解新時代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課程建設整體布局。
“緊張度”評價是針對學生學習量和強度進行的,通過學習投入和產出的數據分析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及社會適應性進行評價,是對學生完成專業課程學習的更高要求。
2.3.1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緊張度”評價的目的意義與整體構想
大學階段與高中階段相比,學生的課余時間更多,強制學習時間和強度小很多,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習緊張度、增加學習時間和強度、增加學生可持續發展和提升的能力就成為現代高校休閑體育專業學生的當務之急。通過對學生課余課外閱讀時長、寫作練習量及自我知識存量等方面進行現代化大數據統計,并通過數據分析方式進行評價。
2.3.2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緊張度”評價的應用及價值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緊張度”評價的構建,是衡量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學生學習投入和產出進行評價,從課余課外閱讀書籍數量、專業期刊數量、專業課程課后學習總時長、專業課程論文數量、寫作訓練時長及自我知識存量等方面設置評價指標,并通過現代大數據分析方式進行綜合評價。例如: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導入專業課程相關學習資料、專業期刊及書籍,導入專業相關課程試題庫,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完成學習,通過綜合積分對學生學習的“緊張度”進行綜合評價。對學生而言,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便捷,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也適應現在信息時代學生對電子產品的喜愛。對于教師而言,大數據統計分析的評價方式大幅度的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可以讓教師更著重專注于課程資源的積累、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手段的創新和對學生的專門性輔導等工作。
[1]楊燁.基于體育生活方式的學校體育課程評價標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3):74-77.
[2]曾播思,徐焰.現行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關系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5):121-124.
[3]何云.如何設立體育課堂評價標準[J].中國學校體育,2011(10):53-54.
[4]于素梅.“樂動會”體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體育學刊,2018,25(4):87-92.
[5]于素梅.一體化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J].體育學刊,2019,26(5):15-19.
[6]劉福元.二元維度下高校課程評價的通用指標設置——回歸“評價”的原初效用[J].現代大學教育,2019(5):103-111.
[7]林靜.形成性評價在高校課程評價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管理,2011(9):66-68.
[8]張筱良.課程支持視域中的地方高校課程評價與建設[J].河南社會科學,2007,15(4):139-140.
[9]劉萍萍,孫萬國.高校課程評價的兩難困境及超越路徑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7(1):68-70.
[10]修朋月,楊春.影響高校課程評價四因素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6(20):60-61.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for College Leisure Sports Specialty under the View of "Three Degrees" Building
LU Yan
(Sanya College, Sanya 572022, Hainan, China)
三亞學院2019年度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教學專項研究項目:體育學院課程“三度”建設研究(syxyylbkkc02-10);海南省本科院校應用型轉型專業(休閑體育)建設成果。
蘆燕(1983— ),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