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征技師學院 陳寶珍,楊定軍
汽車產業是揚州市重點發展的基礎產業,全市瞄準建設“汽車名城”奮斗目標,以整車生產研發為基礎,拉長汽車產業鏈,規劃建設儀征、邗江、江都等3大汽車產業園,全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5大發展理念,重點發展傳統和新能源汽車,推進先進材料、關鍵零部件、基礎部件、高端智能化裝備的升級換代,推動汽車產業不斷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服務化發展。
(1)產業集聚效果不明顯,沒有形成集中優勢。沒有形成如發動機、變速器等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配套,致使整車項目推進的產業鏈不夠完整,效果有限,招商引資還需進一步強化。
(2)當地的汽車銷售市場、汽車貿易集團有待發展和培育。2019年底揚州市機動車保有量約為78萬輛,說明當地并沒有形成較大規模的汽車貿易集團和消費市場。規劃建設大型的整車及配件交易市場和平臺同樣能為當地汽車產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3)目前做實體企業較為艱難,各種成本上漲,極大地限制了制造型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對相關企業及配套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無法激勵本地大型和科技企業做強、做大。
(4)全市對建設汽車名城的宣傳不足,欠缺與建設汽車名城匹配的汽車文化投入,很多本地汽車產品都沒有展示的平臺和推廣的機會,汽車產業園區的軟文化建設更是跟不上發展需求。
(5)欠缺汽車科研項目,如新能源、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等高尖端科研項目的研發和孵化。各家企業對研發的投入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夠強。問題最后也歸結到現有的汽車制造人才、研發人才、售后人才在培養、引進方面與汽車名城建設尚有一定距離。
當眾多政策及銷售模式改善后,全市地方產業經濟肯定會迎來增速,產生結構不斷升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然而,傳統技工類學校培養的均是一線操作人員,與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技能人才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從全市人才供應的層面看,目前2019年汽車方向專業會審招生計劃合計為2 150人,其中中高職院校和技工院校為10所,培養的層次較多,涵蓋了中專、高職高技、本科等,其中有多家學校屬于聯合招生,2+2或者3+2等共同提升學歷培養等形式。有3所學校針對汽車人才培養與具備先進汽車技術的德國培訓機構合作,實現了高端汽車人才的輸出。從總體需求來分析:全市本科院校的汽修人才應向汽車研發、汽車設計等崗位靠攏,大專以上職業院校汽修人才應向汽車銷售顧問、二手車評估師、汽車質量工程師、汽車性能檢測、新能源汽車檢修崗位靠攏,中專以上職業院校汽修人才應向汽車一線制造、汽車維修技工靠攏。鈑噴專業仍需合理引導,或者從維修人員中進行積極轉化,提高薪酬比例,慢慢縮小此類人才需求的缺口。
為積極推動汽車名城建設,校企雙方在汽車人才培養方面還需做以下調整。
(1)轉變辦學目標。要重新定位辦學目標。職業教育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和糊口營生,而是要通過對學生開展專業、精準、創新和個性化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專注、堅守、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的優良品質,鼓勵他們敢于突破自我、開展創造性的研究實踐,讓他們具備優秀工匠應有的素質。
通過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開展實訓課程,讓學生切身感受企業嚴格的生產標準和規范;將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納入師德建設方案,強化教師言傳身教作用;通過開展技能大賽、討論交流會、優秀企業論壇,以及表彰優秀典型、獎勵先進人物等方式,在全校教師中形成良好的理論學習、工作研究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2)健全培養銜接體系。要注重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相銜接,形成供給和需求的良性互動。通過深入調研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技術進步等企業和社會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聯合就業需求,開發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技術技能標準,對技能人才教育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和優化,強化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同時,要打破專業壁壘,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適應市場經濟對勞動者知識技能多樣性的要求。
要注重中高職教育相銜接,打通職業教育立交橋。從培養目標和人才定位入手,堅持“中職為基礎,高職為主導”的原則,采用“3+2”課程的形式,從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時數、課程學分、實踐教學、教學管理等方面做好銜接,使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得到統一規范、分層要求和分別實施。
(3)深化校企合作機制。要加強產教融合。通過授權、委托等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推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校企一體化建設。
鼓勵更多的高級技術人員和專業雙師型教師進入職業院校任職,改善教師結構;充分利用企業資源,與當地名企共建教學實體,將行業、企業和職業要素融入校園教學,促進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任務導向等教學模式的成熟,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著力打造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利發展環境,強化對技能型知識和實踐性技能的培訓教學點和實訓基地的建設;善于借鑒學習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外先進職業教育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解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按照“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建立企業和高職院校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機制,積極探索與現代學徒制相配套的招生、教學與培養、管理及評價機制,針對區域緊缺專業技能人才需求,構建區域現代學徒制信息平臺,組建實體的現代學徒制班級,滿足產業園區的用工需求,促進教學提質增效。
(4)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共享優質實訓資源。按照國家建設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最新指導要求和專業規劃,重新定位汽車先進技術實訓基地概念,依托有基礎的職業學校,通過揚州市職教集團及企業支持合力新建校企合作公共實訓基地,積極探索柔性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課題,力求覆蓋揚州市汽車技術服務項目,并凸顯先進汽車技術服務新領域平臺。積極調研多項崗前技術培訓及技能強化的成員校培訓平臺,針對全市成員校開展專業課程培訓和技能強化、專業技術資格認證、技術開發與創新等社會服務活動。
要不斷改善各種汽車人才的待遇,讓他們能夠在揚州安居樂業,在住房、入戶、子女入學、崗位津貼給予一定的優待,同時對大型和高新企業高尖端人才的引進給予一定的特殊獎勵,在精神待遇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照顧,如杰出青年評選、五四勞模、三八紅旗手等評優評先方面。政府可以在知名權威網絡平臺或者電視媒體上發布在全球招聘汽車專業人才,包括生產、研發、管理和營銷人才,主要就業于本市重點和高科技企業,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招聘、人員工資補貼。利用多方關系勸說在外投資的能人回家鄉創業,設立高校汽車專業博士后流動站,立足揚州實際,研究技術攻關項目和研發高新、尖端產品,包括但不限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研究出技術成果后,政府給予一定的獎勵,然后立即在當地進入生產和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