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 李全海 田鶴城
1.陜西省人民檢察院,陜西 西安 710004
2.陜西警官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趙堡太極拳遵循《太極拳論》,以十三勢“掤 、捋、擠、按、采 、挒 、肘、靠,進、退、顧、盼、定”為行功要訣,以“中、正、平、圓、輕、靈、柔、活”為八字要領,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寓養生與技擊于一體。趙堡太極拳拳架演練步活圈圓,舒展大方。行拳要求“三直四順六合”:頭直、身直、小腿直;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技擊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順避害、以整擊零、以小制大,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1]特點甚為突出:應敵以靜制動,使犯者應手即仆,“神在以柔克剛,妙在借力制人。”趙堡太極拳便于學習,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們習練。趙堡太極拳崇自然之道,行拳如走路,周而復始,可陶冶情操,集修心、修身、修身心合一于一體,是中華民族武學之瑰寶。
趙堡太極拳形成于河南省焦作市趙堡鎮,亦稱武當趙堡太極拳。民國以前,趙堡太極拳僅在趙堡鎮世代秘傳,習拳者皆為趙堡鎮人,故有“拳不出村”之說。[2]因此,趙堡太極拳淹沒于世,鮮為人知。直到1930年代,其傳人鄭悟清先生(抗日戰爭期間任黃埔軍校第七分校武術教官)和鄭伯英、侯春秀[3]先生相繼定居西安,廣開門戶,擇徒授藝,趙堡太極拳才在西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并在西北盛行,從而奠定了武林界“西北二鄭一侯”[4]的歷史地位,西安也成了趙堡太極拳傳承的重鎮。因趙堡太極拳體用結合,“西北二鄭一侯”的傳承在西安一度掀起了推手熱潮,西安南門當時就是“推手”的聚集地之一。隨著趙堡太極拳在西安的興盛,其在全國的傳承也開始起步。全國各地相應的趙堡太極組織也在建立,但是其傳承相較其他太極顯得“名聲”不顯,傳承微弱。
近20年,太極拳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練習太極拳者超過3億。[5]從2001年開始,國際武術聯合會把每年5月確定為“世界太極拳月”。在諸家太極拳中,陳、楊、吳、武、孫式太極拳傳承較廣,使得大眾一直認為太極拳只有這五派,并不知道傳承較為久遠的武當趙堡太極拳。
近年來,隨著其他太極拳種迅速發展,趙堡太極拳亦置身洪流,尋求發展,但相對緩慢,原因有如下幾點。
(1)趙堡太極拳組織機構不健全,未成立強有力的組織,發展不平衡。
(2)趙堡太極拳傳承人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合力。
(3)缺乏領軍人物,影響力小。
(4)在武術界、學術界的影響力弱,缺乏話語權。[6]
(5)習練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傳承缺乏活力。[7]
(6)傳人珍視拳法、卻輕推廣,導致后繼乏力。傳承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拳法上,也愿意鉆研,尤其對太極拳技擊充滿興趣,但是都限于自己和很小的圈子,不重視趙堡太極拳的推廣,導致傳承面狹窄,后續無力。
(1)“體育”闡釋的影響。受國家從“體育”角度對武術進行“強制性闡釋”[8]的影響,武術從“精英”走向“大眾”,原本“秘傳”但習者“絡繹不絕”的趙堡太極拳變得門庭冷落鞍馬稀。在“全民健身”的推動下,太極拳推廣看似迅猛,其實問題更加突出。通過陜西西安趙堡太極拳的調查發現,約有95%從學者都是以健身、娛樂、養身成為目的,剩下約5%的習練者專心于繼承。而這5%的習練者中,注重拳架練習而忽略推手的占到80%以上,剩下的20%的雖然注重推手和拳架,但是與實戰還相去甚遠,失去了傳承的本真。
(2)師-徒關系的異化。在大眾體育背景下,原本師-徒如父子的傳授模式現在很難維系,師-徒之間變成了利益交換關系,這使得趙堡太極拳“重形不重意”,與其“身心合修”相去甚遠。
(3)形式大于內容。在人們普遍追求“速成”的情境下,趙堡太極拳的拳架與推手分離,大多數習練者追求拳架的美觀,忽視其內涵。趙堡太極拳比其他太極拳更樸實無華,重意不重形,拳架、推手合修,這需要長時間的習練。但是,“速成”“浮華”違反了趙堡太極拳“一層功夫、一層理”的循序漸進原則。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假打”“神打”成為主流,太極拳的傳承出現了危機。[9]
為了趙堡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可以考慮探討和解決如下問題:
成立趙堡太極拳組織,發揮組織的整合力,形成聯盟,由組織和聯盟帶動傳承人有計劃、有秩序地推動趙堡太極拳發展。比如依托組織和聯盟舉辦各種形式的交流比賽、培訓活動,調動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傳承人的交流。在傳承的同時,促進趙堡太極拳賽事的成長。賽事是校驗技藝的有力武器。促進趙堡太極拳各地的承辦,也不能停留在演練拳架,要推動太極拳“打”的本真,以“賽”促“傳”,同時組建趙堡太極拳的裁判隊伍,加強理論和技藝的研討,全面促進傳承。同時,由聯盟推選領軍人物,領軍人物要發揮主導作用,對內帶動傳承,比如,深入研究趙堡太極拳,完善研究技術體系 ,也可以開展技術挖掘,趙堡太極拳作為一種技術體系,相應的器械幾乎沒有,太極器械是趙堡太極拳的短板和弱項,在遵從拳理的前提下,提升技術、完善體系、保持活力,推動傳承;向外要成為一面旗幟,可以在中華武術名家講堂開班教學,到國外傳藝講學等,推動趙堡太極拳的影響力。
2016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明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重在傳承人的保護,并且強調對技藝的傳承要保證原汁原味。傳承人作為技藝的承載者,應處于“動態”傳承的重心,首要工作應加大對趙堡太極拳傳承人的認定,在“大師”遍布,假大師橫行,真大師埋沒的當下,認定工作對規范趙堡太極拳市場,樹立傳承人名譽和促進傳承人傳拳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傳承人”不能由一個人或者兩人來代表,趙堡太極拳有“代理” 架、“領落” 架、“騰挪” 架,每個拳架因為傳承和側重不同,也促成了趙堡太極拳的“百家爭鳴”,境界追求一致,傳拳不同,“和而不同”才能促成“百家爭鳴”的發展,這也是趙堡太極拳傳承的特性,因此在傳承人認定中,要“去偽存真,求真務實”,切不可“厚此薄彼,親近疏遠”。在認定傳承人之后要明確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要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以推動趙堡太極拳傳承。比如依托傳承人建立相應的“傳習點”“傳習所”。在此方面,紅拳“傳承人傳習所”模式值得借鑒。
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武術拳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在資金、人文關懷等方面都給與了支持。“政府——民間”維度的融合,是紅拳的賽事和傳承規模得到極大提升,[10]趙堡太極拳的發展亦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在傳承人傳承人的人文關懷方面,政府可以有精神獎勵和物質支持。在精神上,政府應給與傳承人應有的武術地位,授予政府認定的“傳承人”證書,對傳承較好的給予一定的表彰。對年事已高的傳承人,可以走訪慰問。在物質上,可以借助當地政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給傳承人提供傳承的場地和便利,給與一定的補助和酬勞。政府的支持是趙堡太極拳傳承最堅強的力量。
從“體育”出發對武術的“強制性闡釋”,使得趙堡太極拳從“精英”走向“大眾”;大眾消費下,“傳”與“承”的利益驅動,造成了趙堡太極拳“速成”與“浮華”;當“假打”“神打”“神學化”謊言被打破時,趙堡太極拳,乃至太極拳界各種質疑紛至沓來。“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成為“自我”追求的重心,趙堡太極拳處于這種漩渦中,如何“求真務實”,促進傳承與發展成為當下最重要的問題。成立比較統一的組織,形成強有力的核心,推動武當趙堡太極拳的發展;樹立領軍人物,發揮領軍人物主導作用;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增強發展動力;完善研究技術體系,增強傳承人自身能力;保持傳承方式的多種多樣;在拳法“流行”中求務實,去浮華;加強對趙堡太極拳“傳承人”的認定和人文關懷;建立發展平臺等是趙堡太極拳有危機轉向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組織建設本文認為應以“文化”為依托;領軍人物的推選應該以“拳架、推手、實戰一體化”的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切不可將拳架與推手割裂;在政府的支持發展的過程中,要發揮組織職能作用,調動傳承人的主觀能動性。“政府——民間組織——傳承人”三維一體是破解傳承危機的最有效途徑。趙堡太極拳的發展也需要武術界、學術界的關注和支持,只有群策群力、齊心協力,才能有效促進傳承、促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