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強
成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基礎、前端要地和有力支撐,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幸福生活的基礎保障。[1]自柔力球運動從產生發展以來,深受大眾的喜愛,在短短的十多年間得到了飛速發展,對于推動群眾體育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得到社會及國家的高度重視。柔力球運動作為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文章特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
柔力球運動是由白榕在1991年發明創造的,其精髓是源于中華傳統體育運動與世界現代體育運動,融入傳統太極原理,結合羽毛球、網球等現代體育項目的競技形式,將兩者融合發明創造了柔力球運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 。[2]國家教委評審小組1994年通過了對太極柔力球運動的評審,中國老年體育協會2000年把柔力球列為推廣項目,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6年向德國總理默克爾介紹太極柔力球的玩法,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2013年開始推出花式柔力球規定套路,柔力球運動2017年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運動會。[3]由以上可以看出柔力球運動的發展經歷了初創期(1991-1994年),推廣期(1995-2012年),深化期(2013-)三個時期。
柔力球運動分為競技項目和花式項目兩大類,它改變了傳統球類運動的硬性擊球的方式,強調以柔克剛、剛柔并濟、引進合出,借力打力的太極思想,并要求要在一條圓弧曲線中連貫流暢地完成“迎”、“引”、“拋”三個技術環節,是一個弧形引化的過程,具有健身、娛樂、休閑等特性。柔是靈魂、圓是核心、退是前提、整是根本、靈是目標,“柔、圓、退、整、靈”作為其外在表現, “弧形引化”貫穿運動過程的始終[4],都體現了柔力球運動的是由一個完整的圓弧衍生出多個圓弧的運動軌跡。
通過對四川省參與柔力球運動的人群調查發現:(1)從年齡結構看,年齡在40-50歲的占5.21%,51-60歲的占67.71%,61歲以上的占27.08%,參與柔力球運動94.79%的人年齡在51歲以上。說明參與人群年齡整體偏大,多為中老年人參加。(2)從時間年限看,參加柔力球運動鍛煉的23.96%在1年以內,19.79%在2-3年,27.08%在4-5年,23.96%在6-10年,94.79%的人參與年限都在10年以下,僅5.21%的參加者參與年限在10年以上,側面也說明出四川省柔力球運動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3)從每周頻次看,8.33%的人每周運動1次,4.17%的人每周運動2次,13.54%的人每周運動3次,16.67%的人每周運動4次,57.29%的人每周運動至少5次,說明一半以上的參與者經常參與柔力球運動。(4)從比賽經歷看,每年沒有參與柔力球運動比賽的人占28.13%,35.42%的人每年參加1次,23.96%的人每年參加2次,12.5%的人每年參加3次以上,說明經常參加比賽的人所占比重較少。(5)從參與培訓看,14.58%的人從來都沒有參加過培訓,21.88%的參與者參加過1次培訓,10.42%的參與者參加過2次培訓,9.38%的參與者參加過3次培訓,7.29%的參與者參加過4次,36.46%的人群參加過5次及以上,說明參與者對于培訓相對較為重視。
柔力球運動的發展與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政策的引導往往決定著體育項目的發展。受柔力球運動的場地、培訓、比賽、宣傳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參與群體的局限性,柔力球運動參與者多為中老年人,造成教育部門忽視柔力球運動在青少年中的開展,使得柔力球運動的參與群體小,普及程度低,缺乏后備力量。
通過對四川省柔力球運動發展現狀調研與訪談發現:四川省柔力球運動的發展不僅起步晚,且發展不均衡,呈現出北強南弱、東強西弱的局面。發展較好的主要是廣元市,以昭化區開展為較好。此外,還有成都市、綿陽市、雅安市等地市區也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而四川省的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和達州、南充、自貢、宜賓等地柔力球運動的發展相對來說要薄弱一些。
由于柔力球運動作為新興項目,在專業人才培養上時間較短,還尚處于摸索和形成過程中。經過調查與總結我國的柔力球人才培養主要以:(1)行業協會培養。主要以社會類需求為主,多以中老年人參加為主。(2)學校培養。主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然而,由于柔力球運動專業人才培養起步較晚,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團隊等都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隨著現階段柔力球運動的迅速發展,參與人數的日益增多,對柔力球運動的教練員需求也日益增多,呈現出較為嚴重的專業人員匱乏的局勢。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通過對四川省柔力球運動的參與群體調查發現,75%的人群是依靠人際交流來學習了解柔力球運動,這種傳播方式速度慢,范圍小,覆蓋窄。柔力球運動的發展離不開項目的宣傳推廣,想要加速柔力球的發展,就需要加大柔力球項目的宣傳推廣,然而現階段優秀的柔力球教練員匱乏,相關比賽、推廣、培訓等活動相對稀缺,加之媒體和新聞很少對柔力球運動的活動進行直播宣傳報道,傳播途徑的單一導致柔力球運動項目的發展較為緩慢。
組織管理是有效實現目標達成的重要舉措。柔力球運動的組織管理包括:場地器材管理、組織人員管理、協會社團管理、競賽組織管理等。因此,為促進柔力球運動的長遠發展,應設立專門的柔力球運動管理部門,成立市(州)、縣(市、區)一級的工作實施小組,多部聯合、統一管理。鼓勵各地市州結合自身情況,積極探索有條件的地區實行相應的推廣實施機制。借鑒和推廣廣元昭化區柔力球的發展模式,推動一些柔力球運動發展較好的區域成立管理委員會。或借鑒柔力球發源的故鄉山西省晉中市的柔力球運動發展模式,在思想上政府和群眾都高度重視柔力球運動的發展與推廣。例如:通過開展“全民柔力球運動”活動,柔力球運動社區鄉村行活動等。
國家的相關政策多次強調支持引導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聚焦全民健身,擴大體育消費,實施產業發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柔力球運動的理念是一項符合我國人民的健身文化觀念的民族體育項目[5]。首先,加強柔力球精神文化的引領作用,堅持“文化感人”,營造柔力球鍛煉的文化氛圍。其次,深化柔力球社會文化的價值作用,充分發揮柔力球的文化優勢,廣泛開展對外的交流合作,形成以柔力球文化為核心的競爭力。最后,創新柔力球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為柔力球運動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可以結合城市建設發展健身場地,建設體育文化公園,打造城市體育文化名片,豐富城市的文化內涵。
宣傳與推廣是體育運動項目發展的源泉與動力,同樣柔力球運動的發展也離不開宣傳與推廣。2019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全國柔力球大篷車公益惠民推廣萬里行活動在四川舉辦了5站(溫江區、資陽市、郫都區、石棉縣、攀枝花市),極大地促進了柔力球運動在四川的推廣,也吸引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參與。網絡新媒體能夠立體多元的宣傳推廣柔力球運動:(1)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應充分借助信息化來宣傳推廣柔力球,利用電視、廣播、海報等方式,通過以視頻、圖像、音樂、文字等耳目一新的傳播方式進行宣傳,以增加大眾對于柔力球運動的關注。(2)利用微博、微信、網絡平臺等新媒體平臺這些高效便利的方式來促進柔力球運動的快速傳播,開辟傳播渠道,發揮新媒體的作用。(3)建立宣傳、文化、教育、媒體、協會等聯動式的協作機制,以加強溝通、交流、合作,加快柔力球運動的宣傳推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充足的資金支持是保障柔力球運動發展的基礎。柔力球運動作為一項新興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于柔力球運動的發展而言,可以通過加持經費投入,以引導和鼓勵大眾參與柔力球運動。經過對四川省體育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相關人員訪談中了解四川省柔力球運營發展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這種資金的支持與傾斜對于柔力球運動的發展起到功不可沒的作用。因此通過:(1)加大政府財政投入;(2)吸引社會資金注入;(3)提倡個人捐款輸入;以達到多渠道、寬領域、穩定的資金來支持柔力球運動的發展,推動柔力球運動的產業化。
人才是保障事物發展的基礎,加緊柔力球運動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是大力普及柔力球運動發展的基礎。因此特提出:(1)通過開展柔力球運動教練員培訓班、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強化對柔力球運動教練隊伍的建設。(2)推進柔力球運動進校園,校園是柔力球運動推廣的最有效的宣傳途徑之一。校園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通過在高校中推廣柔力球運動來培養柔力球運動的技術人才,通過在中小學中開展柔力球運動來儲備柔力球運動的后備力量。以此,加緊人才的培養力度與高度,大力推廣普及柔力球運動。
柔力球運動有效的促進群眾身心健康,是提升市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前景。因此其發展應以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目標導向,并以此為基點通過“五加”措施來規范柔力球運動的管理與發展,走出一條適合柔力球運動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