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明
隨著全民健身發展戰略的實行深入,非奧運項目的注重,越來越多的適合群眾開展的運動項目被開發。而潛水作為21世紀的新寵被稱為藍色鴉片,則備受人們關注。以此同時伴隨潛水市場發展繁榮,人們的喜愛,潛水從業人員也越來越多。雖潛水從業人員的數量多了,但總體綜合素質卻較弱,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享受需求。于是有很多高校以培養潛水人才、開展潛水課程為切入點,爭取更好地解決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低下的問題。但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如何合理開展潛水課程,使之高效培養出全面的更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型人才,這需要對潛水課程進行一個系統的分析研究。本文將從自組織的視野下對具有代表性的亞洲潛水學院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進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制定行之有效的課程計劃,去完善高校的潛水課程結構,并運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去進行教學。
亞洲潛水學院是廣東嶺南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于2016年7月1日新成立的一個獨立的專門培養潛水人才的學院,前身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潛水方向專業),是嶺南師范學院與潛水學校聯合辦學,旨在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本科以上學歷的潛水人才。本文主要研究其開設的課程,并運用自組織的科學理論對其課程進行分析。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搜索查看了一部分關于自組織的理論解釋的相關文獻,了解自組織的基本理論內容和含義,對自組織的主要思想進行總結。同時也查閱了關于潛水的一些文獻,主要了解對潛水事業以及潛水教練的要求說明。
1.2.2 實地考察法
自己作為亞洲潛水學院第一屆的畢業生,對其課程的設立、考核標準、課堂的效果進行了文字性的整理,并實地了解其課程的真實性情況。
1.2.3 專家訪談法
通過采訪面談一些潛水專家、企業老板、高校老師了解社會對潛水人才的要求,做出自己的一些獨立思考。
在一個復雜大系統里發展不是依靠外在力量的推動實現的,而是依靠其內在的“自我動力”進行演化與發展的。這種動力,來自于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推動,這樣能夠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并進行自我調整、自主選擇、自行淘汰,從而實現自我發展。總的來說在一個系統里或在一個環境里存在物質交換,隨著時間的改變、信息的流通等從無序向有序自主轉換演化的一個過程稱為自組織。如果期間存在人為的因素改變或特定干涉,這個組織就不是自組織了,反而是被組織了。其實,自組織和被組織的區別在于是否是人為干涉或者是無序和有序的順序是否顛倒。自組織基礎理論包含了協同學,突變論,超循環論,分形學等方面。只有從以上各個方面進行研究,才能使課程盡快向自組織演化。
2.1.1 自組織的協同學
協同學出自于哈肯,主要內容講的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既存在競爭,也存在協同合作,每個學生都可以自由競爭合作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在一個自組織的系統里,競爭可以讓學生奮進,有源源不斷的動力,這很多時候會激發起學生的靈動性,被動變為主動。同時很多時候,學習的協同可以讓學習更有效率。協同學中有一個序參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外界社會等形成一個整體同時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期間相互學習,相互發展。這就說明了教學中要積極的形成一個開放的環境,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在競爭中合作,共同進步。
運用到潛水課程中,可以設置一些獨立的項目讓學生獨立完成,對某些事情談談自己的感受,每個人的想法不能雷同等。在學習中形成一個競爭的狀態,但不特定什么標準來評論優差,讓其自由發展。同時設置一些共同合作完成的項目,比如:組織一些潛水的小比賽,需要幾個人共同完成,也比如:開放水域尋找失物等這些都需要同學們的協同才能完成。通過競爭合作契機的,為學生提供與外界社會接觸的機會。
2.1.2 突變論
在教學中,老師作為一個傳授者,對學生的教育尤為重要。很多時候,老師的思維、觀念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思考方式、學習習慣等。而突變論說的是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技能之后。接下來的這個學習時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生雖然可以發展,但學習效果降低,提高較慢。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去學習,這個時候,老師就需要改變一下上課的思維模式了,不單是向學生繼續灌輸基本知識,而是要向學生反問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原基礎上主動去思考找答案,讓學生成為一個自動體。老師引導學生在這個獨立思考過程中產生突變,讓課堂更加自組織化,效率更高效。突變產生的效果往往比漸進的效果更有效。
2.1.3 超循環論
縱觀現在的學校教育中,存在兩種局面:①只重視理論,缺乏實踐經驗。當你運用豐富的理論去進行組織實踐時,往往會很被動。②只重實踐,缺乏理論。很多時候體育類的人才會對號入座,當你組織球賽,打比賽的時候游刃有余,一遇到需要大量豐富的知識理論時只能耷拉著頭。這兩種培養模式都存在很大的弊端,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培養過程中盡量避免。根據超循環論的基本內容認識到:理論和技術都是一個共同體,不可分割,也不可以單獨存在,否則就沒有什么研究意義了。理論和技術需要共同進步,共同發展,都需要同時加強。超循環的最終目的是技術和理論相互影響,相互循環的,在對技術熟練掌握的同時,也要有豐富的理論作為支撐。一個技術不止一個理論的解釋,這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思考,多個角度地去分析技術。超循環最后強調的是一個催化機制,在技術不斷鞏固發展的同時,理論也在不斷的豐富,慢慢的形成一個群體循環發展。
在我看來,這個結論有點類似于文化層面,因為文化也在不斷鞏固,演變發展的。回到潛水課程來,我覺得這應該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形成一個文化的氛圍,這對課程的改革十分有必要。
2.1.4 分形學
現在社會強調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因為社會在發展,知識理論在豐富,社會在變化,人也在成長,只有在不斷學習過程中充實豐富自己的知識層面,才能面對挑戰。終身體育也是如此,這需要人們具備體育意識和體育鍛煉能力。我們掌握的體育技能不僅是反復的練習,還需要我們去創新發展的,其中存在著不確定性和突跳性。舉個例子就像籃球運動一樣,運動員不僅是掌握基本的技能,會投籃、會進攻、會得分等。其中的魅力是在于其存在不確定性和突跳性,運動員基于基本技術下,創造了自己的行云流水的進攻手段。例如在扣籃大賽中,運動員做出各種高難度,前所未見的新動作來吸引觀眾的眼球。這就是不確定性和突跳性。總的來說分形學是一個把有限的系統變成一個無限的系統。
因此,對于潛水課程中需要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2.2.1 課程情況
其課程設立了休閑體育、社會體育、學校體育等領域的課程,如體育概論、解剖學、運動生理學、休閑學等本科院校要求所修的課程,旨在培養專業的本科體育人才。潛水課程方面,每個年級每個學期都會有潛水的基本理論、潛水物理、醫學等基本課程,以及一些開放水域的實踐課。
2.2.2 師資情況
因為是聯合辦學,除了嶺南師范學院的全體老師資源外,還聘請了亞潛聯主席石波、潛水學校副校長、處長等領導,以及主要教練員具有多個潛水機構的的執教資格的碩士學歷的袁東、齊立濱、劉帥等人。他們都是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潛水名家,既有豐富的潛水理論知識,也有過硬的技能。
2.2.3 社會評價
在與眾多的潛水專家、俱樂部企業老板、管理人員訪談中了解到,大部分專家對潛水學院的畢業生給予充分的肯定,認為其潛水理論知識豐富,技能也不錯。但缺乏長遠的人生計劃以及實際動作能力,自組織能力偏弱。
(1)課程設置得比較單一,沒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2)沒有讓學生自主學習,沒有科學的評價標準,沿用的還是傳統的教學組織模式:老師教,學生學,學習環境不與外界進行流通。(3)個別老師思維觀念陳舊,沒有讓學生主動學習,而是灌輸般教學。(4)只注重理論教學,缺乏實踐,造成學生自主能力不足,實踐經驗少。沒有積極與外界聯系。雖然學習的是CMAS潛水體系,理應認真學習其理論,但世界有名的潛水系統還有PADI、SSI、NAUI、ADS等機構組織。從超循環的角度來說,應該積極學習其他體系的知識,更加豐富潛水理論,取長補短鞏固技能,讓學生回歸到潛水環境中去,思考,關聯更多知識。(5)沒有形成一種潛水文化,沒有培養到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6)過分依賴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優劣,沒有充分培養每個學生的鮮明性。(7)整個教學過程或模式仍屬于被組織,應該更快的向自組織轉變。
3.1.1 課程模式
亞洲潛水學院的課程設置得比較工具化,學生在被組織地教學,沒有制定科學的評判標準,老師的教學模式仍屬于傳統模式,難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能力。
3.1.2 潛水文化
學生與外界的交流甚少,學院缺乏長遠的培養制度機制,學習過程中沒有形成一種文化教學,因為潛水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3.2.1 從自組織理論出發,按照自組織的模式,營造出一個自組織的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能力。制定合理、科學的自組織評判標準,增加實踐次數與社會接觸的機會。
3.2.2 建設潛水文化室、展覽館,開展潛水知識競賽、潛水技能競賽,舉辦潛水的校友會,以及做好回訪畢業生活動,增加畢業生的歸屬感,形成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