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鳳
成都體育學院武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文化作為一種維持人民生存與生活的精神紐帶,不僅是一個國家富有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還為鞏固一個社會合理運轉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更迭與演進,簡單的物質生活也不再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方面的追求日益凸顯,文化交往也呈現出日益頻繁的圖景。由于人們對于某一事物的感知與體悟不盡相同,因此人們在進行文化交流時或許會產生某些觀點的碰撞與摩擦,這些碰撞與摩擦對社會的發展而言是有進步意義的,同時,它也是事物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原理,抑或是屬于社會發展的自然現象。因此,將文化沖突視為窺探武術文化發展的切入點,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與武術文化發展的普適性相契合,對武術文化的發展也具有某些方面的促進作用。因此,用文化沖突的理論原理闡釋中西方文化和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差異,對探析武術文化沖突的范疇而言,是非常有必要且具有時代價值與意義的。基于此,以文化沖突為研究視角,對武術文化的矛盾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得出武術文化的發展或許會呈現分化與整合兩種發展趨勢,以期為武術文化的賡續發展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對于文化沖突的概念闡釋在某種程度上與“文化”一詞的釋義息息相關,一些學者將文化解讀為“文化由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這種行為通過象征”符號而獲知和傳遞。”[1]人們對于“文化“一詞的釋義多從內隱和外顯兩個維度進行較為充分的闡釋,抑或是因切入的角度不同,故而對文化概念的解析可能會存在眾說紛紜的現象。文化沖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群體由于文化模式中存在較大差異,產生了文化認同上的障礙,繼而導致文化間的交鋒、緊張與對抗”,[2]它是文化在不斷演進歷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衍生形勢,此種沖突現象遍及文化傳播、發展與衍變的進程中,對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基于文化沖突的視域深入探討武術文化未來發展可能會呈現的兩種態勢,不單對我國武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型發展亦具有極為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價值。
時至今日,關于武術文化發展走向問題的探討或許呈現于走向傳統武術線路、還是競技武術線路比較迎合時代發展趨向,即兩者誰更具有話語權等一類困惑的商榷中,學者似乎欲對武術文化的發展劃出一條明晰的道路畛域。倘若將武術文化沖突喻為文化沖突的一個下位概念,那文化沖突的孕育對武術文化沖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某些方面的影響,而武術文化沖突現象中較為突出的話題以傳統武術與現代武術孰優孰劣、武術進奧運及武術的傳承與發展等疑慮為典范,學術界對此展開了激勵的齟齬。回顧武術文化的衍變進程,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本是在中華武術這一母體中脫胎出來的,但審視今日兩者的發展走向,它們似乎已形同陌路,互不干擾。這種沖突現象成為武術的發展進程中的制約因子,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武術的發展,不僅背離了人們對于武術文化和諧發展的認識理念,還與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3]的哲學思想相悖,是當前武術發展亟待解決的疑惑。
東西方因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進而兩地文化也某些層面上存在差異,其差異性源于“對自然世界認識的差異,地域條件決定了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發展的最初形態和方向,”[4]這種自然條件的差異不僅是區域文化沖突產生的物質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自然賦予文化非常重要的力量。然而,今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日益凸顯,人們紛紛為維護本民族的文化話語權與優先權,也漸次開始抵牾他國文化。其實不然,這種抵牾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而言是無裨益可言的,也不利于世界文化的和諧發展與穩步前進。所以,人們應該摒棄這種抵牾,以理性的的眼光看待各國的文化發展。但事實上,中西文化的差異性也取決于人們的審視心態,“一切文化的差異,只有程度或量上的簡單和復雜的差別,卻沒有質上的差異。”[5]若一味的崇洋媚外抑或是固步自封在很大程度上來講,將是對中西文化發展的沉重一擊,也許基于這種文化審視之下,世界的文化發展將囿于一隅。今后世界文化的發展格局可能是一個超越東西、超越古今人類共同建構的文化體系,中國文化要學會主動與西方文化進行對話,不能做一只沉默的羔羊,亦不能被西方文化牽絆,人們應該在更新自身文化觀念的同時,用睿智的思維窺見本民族文化的話語權。
深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武術文化在發展的進程中也面臨著是否進奧運會,怎樣進奧運會等一系列問題,但窺視今日武術發展態勢不難發現這些問題似乎是人們在庸人自擾罷了。武術作為中國絢麗的瑰寶,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份子,難以想象把它推進奧運會將呈現怎樣一番景象,它可能會喪失自身傳統的韻味,抑或是迷失自我,最終衍化為西方競技體育的附屬品。因而,“武術即使進入奧運會,也是西方型的競技武術、服從于西方的競技體育模式。”[6]武術在奧運會競技化的褫奪之下,它貯藏的文化內涵以及精神意蘊不能得以凸顯,反之,其民族特色將日益削減。故此,從民族性的角度來審視武術是否進入奧運會,可以覺察武術的未來發展并非進奧運會方能生存,它可以依附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意蘊,在中國的領土上彰顯屬于自身的文化魅力,在自己的領域內找尋隸屬自身的生存空間。
今日,全球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文化,其中以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與現代為典范,探析兩者之間的沖突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引領文化發展前進的動力與方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若僅從時間維度上窺見其釋義,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經歷較長的時間甚至幾千年的時間逐漸產生和形成的,已經深深地內化于人們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7]它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烙印,在保留自身文化的基礎之上,不斷汲取現代文化的精髓,它潛移默化的感染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對今后文化的發展也具有積極影響。而現代文化則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傳統文化為基點,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的衍化與發展而來,它在融入今日文化元素前提之下,并結合傳統優秀文化不斷發展而來,同樣對社會發展也產生深遠影響。但審視現代社會的轉型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一個國家整體性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轉型囊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以文化革新為基點,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聯系于社會的發展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同時期產生的兩種文化體系,兩者對社會的發展在不同的程度上都頗具影響力。
厘清傳統與現代文化的發展關系,是解讀傳統武術與現代武術文化關系的根源之處。現代武術在發展的進程中也會牽涉到傳統與競技武術的沖突問題,這一武術文化沖突現象是隨著社會的不斷演進在武術的發展進程中演繹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武術究其本質特征而言,與它的技擊屬性密不可分,而傳統武術則將其技擊性留存較為完善。邱丕相先生曾說“沒有受到西方文化及其體育的大規模影響,按中國傳統文化所規定的方式以拳種流派為基本場域流傳的武術”,[8]這類武術可被稱之為傳統武術,這種對傳統武術概念的釋義保持了武術原有的“本真性、整體性以及傳承性”,[9]使得武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下,不被外來文化浸染。此外,基于現代化的語境之下,審視武術文化的發展,可以明晰的察覺到它漸次退卻了本真性,越來越與武術的“根”相悖,今日競技武術套路多呈現出“高、難、新和美”等表演姿態,淡化了武術的技擊意識,使得現代武術展現了“武術從務實到務虛、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轉變,同時也是武術藝術化追求所在”[10]的發展態勢,更多的呈現出追求武術的藝術化、表演化等現代化的色彩,淡卻了武術本該有的技擊屬性。這種武術文化沖突在某些層面而言是導致武術往兩極分化的方向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武術文化的發展終將是以武術的“根”維系著它們的運轉,不會隨著時代的衍化而產生大波動,倘若將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隱喻為人們的左右手,它們所體現的重要價值不言而喻。所以,基于前面談到的觀點,類似于對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孰輕孰重等問題的探討就顯得略微淡薄,而人們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置于對現代武術的發展問題上,讓武術文化在當代文化的發展中永葆生機與活力,為現代武術文化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傳統與現代武術文化深受文化沖突的影響,或許會呈現出分化與整合兩種不同的發展態勢。分化是指“即一方拒絕接受另一方文化的傳播,堅持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11]正如武術文化中傳統與現代武術文化的關系,無論是以打練結合為主的傳統武術還是以表演意識為主的現代武術,兩者在武術發展的進程中都具備自身文化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維系武術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傳統武術有其自身的文化魅力,其主體地位在發展與衍化的歷程中深受社會背景和時代變遷的影響也在漸漸削弱。而現代武術迎合時代發展需求,并跟隨時代的更迭又滋生了眾多的小文化因子,大眾武術、民間武術、學校武術等武術形態在現代武術的發展場景中演繹著重要的角色,均縈繞著中華武術這一大系統不斷地成長,正是由于這些不勝枚舉的小文化的產生才鑄成了文化的多樣性,從而武術文化也漸次朝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來解讀武術文化呈現的多樣性,人們應該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武術文化多樣性,汲取它們各自的文化獨特之處,為現代武術文化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群眾結合武術各自的文化特性,依照自身所需或個人喜好來遴選適合自己的武術類別,進而一種將傳統的延續與現代的發展相結合的“大眾武術”由此滋生了,而武術的發展也是在不斷的摸索與博弈中去尋求新生,去尋繹屬于自身武術文化發展的新征程、新路徑。
C.恩伯和M.恩伯指出:“我們說文化是整合的,指的是構成文化的諸要素或特質不是習俗的隨意拼湊,而是在大多數情況之下相互適應或和諧一致的。”[12]正如武術文化的發展應是整合的,而構成武術文化的諸要素之間也應相互適應、共同發展,抑或者是說傳統武術與現代武術的發展關系也應該是和諧統一的。傳統武術作為眾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份子,在文化領域與范疇演繹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還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回溯中國武術的發展軌跡與脈絡,可以清晰的覺察現代武術文化的發展似乎是在傳統與競技雙重維度之下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兩者皆對武術文化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深受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也將會受到些許浸染,學者們通過對當代武術文化進行深入探析,似乎發現傳統與現代武術文化整合發展的態勢,若武術文化的發展與整合發展相悖,那武術文化可能會成為無源之本、無本之木。
武術的發展還應遵循“傳統與現代、創新與繼承、民族與世界、取舍與保留”[13]的融合發展模式,傳統武術文化與現代武術文化發展呈現出相輔相成的態勢,雖兩者在演進的歷程中會有微弱的變動,但不論各元素之間如何衍變,究其本質,皆是縈繞武術這個大系統衍生而來,使得武術的發展自身也更加完整和諧。基于對武術概念的闡釋,將傳統與競技武術整合發展,就要從武術的本質特征技擊屬性著手,不是只有傳統武術才具有這一技擊特質,審視競技武術的發展也與這一大特質緊密相連。此外,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還體現在“武術的傳統在于維系,現代在于創新,”[14]對于兩者關系的闡釋是符合事物發展邏輯的,傳統并非意味著不變,現代也不是一味的改變。鑒于此,傳統與現代武術文化的整合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與時代發展相吻合,亦與武術文化的發展相符。
縱觀中國武術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局勢,但當今武術文化發展的走向問題中仍是學術界商榷話題之一。而且眾多的學者還不斷地在這個問題上做出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該研究工作對武術文化發展的未來趨勢所作出的結論還是模棱兩可。基于此,對傳統與競技武術的探討問題應順應時代前進的趨勢,傳統與競技武術同為中華武術孕育下的兩支,沒有必要把二者孰強孰弱做明顯的區分。在保持傳統武術的技擊本質特征的基礎之上,融入競技武術的表演意識屬性,將兩者和諧統一發展,共同為武術文化的在今日文化發展進程中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因此,基于文化沖突視角下,對于武術文化的當今審思應始終秉承“競技與傳統并行不悖”[15]的發展理念,似乎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中國武術文化才能在文化領域范疇煥發出耀眼的光彩,抑或發展為一種大眾所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