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海 龍 專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互聯網+”提上議程,7月,國務院正式授權發布(2015)40 號文件《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互聯網+”創業創新等十一項行動計劃,而針對益民服務中的教育板塊則是重點強調鼓勵互聯網與各教育機構積極探索和開發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這標志著“互聯網+”正式上升為國家意志。[1]信息化廣泛應用到教育中,可使教育與互聯網的深度跨界融合,推動了教育的新革命,催生出了在線教學課程、教學空間和共享教育等教育新形態。對于中醫類院校傳統保健體育的教學來說,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早已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而把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到傳統保健體育的教學中,建設屬于自己的在線教學課程,不僅能夠改善教師教學的效果,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和發展。
我國高校傳統保健體育教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體育教師都是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學內容,教師講解,學生被動的學習,或者是教師一邊單個動作分步驟示范講解,學生一邊模仿練習,方法非常單一,而學生個體差異性大,教學過程中應該差異化對待。教學內容的單一,少部分教師就會出現責任意識淡薄、很少有創新、上課敷衍了事,而學生只會跟著練習,無法理解每個動作的由來,沒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這種被動式的學習,壓抑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違背了學生學習的意愿,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起到主導作用,這種方式的教學難以提高學生對傳統保健體育興趣。
傳統保健體育在我國歷史上發展悠久,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比如武術套路,筆者走訪了解了部分高校公共體育課堂后發現,絕大多數傳統保健體育教師只是對其技術動作的教授,而只有極少部分體育教師會講授動作的攻防含義,對動作的技術原理進行剖析。而在太極拳的教學中,動作要做到“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而許多教師只是在教授學生比劃動作,沒有要求學生做到太極拳的動作要領。太極拳包涵豐富的健身理論跟養生知識,教師應多安排理論教學內容,以擴大學生對武術的知識面,大多數公體武術課教師只注重對技術的教學,甚至從來不開設理論課,這種只停留在技術層面的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更別說形成終身體育意識了。[2]
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觀能動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效果,態度好,學習的效果就會好,態度決定一切。當代大學生在高中階段重視文化教育,忽略了體育鍛煉,很多的大學生在高中階段的體育課經常被文化科目老師拿去上課,或者是體育課就是自由活動,又或者是許多人都不愿上體育課進行體育鍛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逐步淡化,從而對體育課也就產生了反感,這些原因最終導致他們對體育課產生了偏見,忽視了體育課的教育功能。
互聯網本身的特質為:資源上豐富化;傳播行為上互動化;傳播渠道上多樣化。在高校,傳統體育教學的硬件是:師資力量、場地器材;軟件是:學習內容,教學策略;傳統授課方式是:依托于運動場上,教師示范講解技術動作,整體的教學內容、過程、評價均由教師決定,故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而如今在體育教學的硬件方面:新增了信息技術、無線 WIFI、智能設備終端等;軟件方面:新增了多媒體、數字化、智能教育應用等,可讓學生從多個渠道獲取知識。[3]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體育教師,應該要學會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結合課程的內容進行教學,利用互聯網資源,使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替代傳統單一式教師傳授,這樣不僅符合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傳統保健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又考慮到了大學生對待傳統保健體育課的積極性。而軟件硬件的變化,為傳統保健體育的教學提供了新的動力,使得傳統保健體育的教學不再陳舊,只有這樣,才能應對當代高校學生發生的改變。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學習平臺,因此教學方式由原來的傳統的課堂老師為主,轉變為課堂上和線上教學的,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后,課后可以在平臺中免費復習,這樣更加明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效果。
中醫院校的公共體育課教師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豐富,上課沒有多余時間開設理論課的學習,而互聯網+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課程視頻和課程內容發送到微信、QQ和郵箱等,也可以在慕課、智慧樹等這一類網絡平臺上提前安排好上課的相關PPT和講課視頻,學生可以利于課余時間下載或者在線觀看相關課程視頻,課程的內容中穿插適當的作業,教師在平時上課實時監督,這樣就能夠很好的解決了只重視技術動作的教授而忽略了其動作所包含的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到中國傳統保健體育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的去感受武術、太極拳和養生健身功法的真正魅力,才會真正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3]。當今社會是一個互聯互通的時代,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其實就是教育資源的共享,包括了優質的教學資源和科研成果。“互聯網+”促使教師不再僅局限于從一兩本書中去獲得教學資源,更注重的應該是從各類網絡教學資源中去尋找,理解消化相關的知識,合理的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互聯網還為教師創造出了更多的交流機會,現在的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實現的跨學科、跨學校、跨區域的進行網絡教研活動,打破了空間、地域、時間等的界限,從而能夠創造更多的機會給教師去和外界經驗非常豐富的專家教授交流互動,在交流中提升自我,豐富自我。
傳統的體育教學都是采用的“填鴨式”教學的模式,學生學習都是被動的在接收,整個學習的氛圍和環境都會比較枯燥無味,學生厭學也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很難端正,學習積極性不高。而當今社會,互聯網+為高校教師在教學上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可以加快優秀教育資源的傳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圖片、文字、動畫等多媒體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通過視頻和圖片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清晰的掌握傳統保健體育的動作極其要領。教師也可以多鼓勵學生在網上搜索相關視頻對照自己所學習的內容修改動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的套路和動作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曬自己學習的武術,太極等動作和視頻,動作練習規格高的學生還可以參加學校的相關表演活動,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舞臺,迎合當代大學生的生活。通過這些的改進,當代大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傳統保健體育教學,提升大學生對傳統保健體育課程的興趣,端正大學生對傳統保健體育課的態度。
在當今信息化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的發展促使教師的教學的方式和教學的資源,學生的學習途徑、學習的知識和學習的態度都在發生改變。信息技術應用于傳統保健體育的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互聯網的應用解決了傳統體育教學中理論缺失、場地和時間等限制,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傳統保健體育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促進大學生對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