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杰
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計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體育事業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發展農村體育事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意義重大。農村體育事業與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任務緊密相連”。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人民,《“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民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明確提出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創新動力,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清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從時代背景與人民需要出發,以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現實基礎為依據,探究適合我國當前社會發展背景下農村社會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不僅能夠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而且對于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另一方面能夠改變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的局面,提升政府對于農村公共服務管理的能力,構建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本研究以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為研究對象。
研究主要采取文獻資料法和比較研究法,以研究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為主線,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整理分析,了解該方向的研究前沿,發展態勢,結合相關研究進行分析,探索構建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發展路徑選擇。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我國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政府服務水平持續提高,近年來,我國體育公共服務投入不斷增加。但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矛盾也日趨突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于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提出更高要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核心內涵是服務,以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抓手。現階段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水平與人民的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于農村體育工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構建與鄉村振興戰略相匹配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題中應有之意。
3.1.1 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緩慢,缺乏長期穩定財政資金支持
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指在鄉村振興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大背景下,以完善的鄉村基礎體育設施為依托,以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為主體,以全民健康為目標,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作為自上而下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受國情影響,政府一直是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主要主體。現階段由于農村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財政撥款無法滿足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需要,從而無法推動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3.1.2 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作為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體育設施發揮重要且基礎的不可替代作用,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民自我意識的覺醒,對健身權利的日漸重視,以年齡為特征的不同群體之間活動區域內人與人的場地矛盾,以區域為特征的地域健身利益之爭,基礎的體育資源配置呈現從政治中心往周圍輻射遞減的態勢,有的偏遠村莊幾乎沒有基礎的健身設施,由于基礎設施的不均、匱乏一方面嚴重影響居民健身的參與熱情,另一方面無法推動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與發展,不利于我國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進一步說人民群眾的健身訴求無法滿足,身體健康權利無法得到滿足,無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1.3 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中缺乏專業體育指導員隊伍
硬件設施是基礎的物質條件,人才支持是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作為一種組織服務體制機制,機制的順暢運行需要各個部門的協作運行,作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供給對于體系至關重要,缺乏專業體育指導員隊伍是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現實困境,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媲美專業化的設施,但是由于專業健身指導員隊伍的缺乏,設施大量的閑置、廢棄,無法發揮應有的健身功能,還有一些健身群眾缺乏科學健身知識的指導,在盲目健身過程中由于錯誤的動作或者練習,對身體造成不可逆損傷。近幾年科學知識更新迅速,健身理念與方法日新月異,作為協作平臺的重要支持,互聯網作用不可替代,系統專業平臺為健身發展提供軟科學支持。體育社會團體是體系重要的分支部分,承擔起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實施功能。在日常的健身實踐中,社團以自發形式為主,這樣的形式缺乏系統的管理與基本的組織構成,無法承擔起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任,缺乏成長的動力。
十九大報告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新時代意味著我國公共管理事業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構建與新時代相符合的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體系的各個子系統,在我國農村社會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政府社會管理部門,體育主管部門,醫療公共衛生部門,三方協商構建綜合管理部門,三方融合做到高效率綜合設計。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政府部門為社會團體的組織運行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于社會團體基于方向的引導。
3.2.1 財政投入不均衡,自籌資金能力較弱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使資源在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又一里程碑,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放管服改革,推動基礎服務均等化發展,將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財政預算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預算范疇,轉變政府職能,改變現有供給模式,引入招標模式,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質量,激發市場創新活力。
3.2.2 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體育指導員缺失
推進體育社會團體建設水平,構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軟資源體系,作為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人才培養體系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高校體育院系培養了大量社會體育指導管理人才,但是沒有在根本上改變我國健身指導員隊伍缺乏的局面。究其原因如下:高校體育專業社會體育指導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由于教材老舊,實踐教學經驗缺失等原因無法勝任現實的指導工作,對于現有的農村體育體育指導員隊伍存在基礎專業缺失,隊伍主要有農村熱愛體育的村民,鄉村教師等組成,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組織建構缺失,體育健身指導員隊伍的功能無法發揮。在保證高校體育相關專業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加大招生的規模與力度,編制與現階段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相需要的教材,增加社會實踐力度與要求,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對于現有的農村體育指導員隊伍加強培訓力度與規模,組織定期的專業知識更新與教育,保證具備專業的健身指導知識。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社會組織建設,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建設“互聯網+公共服務”體系,開設網上課程,網上健身數據實時監測,建立農村居民體制網絡監測機制,網上體育組織注冊機制。推進體育社會團體建設水平,把體育社會團體建設納入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范疇,設立專門的辦公場所管理體育社會團體,建立健全社團規章制度,完善社團準入機制,采取網上注冊值,社團成員采取會員制,可以并列加入多個社團。社團采取基本管理制度,引入社團法人制度,對于社團基于適當的經濟補貼維護社團的日常運行。
3.3.1 加強制度建設
推進國家公共服務體制機制的創新,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依托,將推進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寫入法律法規,地方政府制定符合地區實際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規劃,將場地設施規劃建設等納入規劃發展序列。在鄉村振興戰略支撐下,針對鄉村體育服務的現狀,調查分析,制定符合各地區情況的公共體育發展戰略。政府在深化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要突出服務的宗旨,加強規劃和法律的制定,在戰略的高度謀劃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針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將制定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從法律與政策層面保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施。針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中體育項目發展不均衡的情況,建議出臺指導意見的形式,推動體育項目的發展。制定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人才培養制度,將農村社會指導員培養制度納入師范生教育序列。
3.3.2 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歐美日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公共服務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本著借鑒吸收的原則,在吸收優秀經驗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制定我國人才培養機制,學習西方先進社團團體運行機制,推進我國農村地區社會團體的發展。
3.3.3 促進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共建共治共享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實施路徑選擇應該基于人民群眾的利益最大化,共建共治共享符合農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有利于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建對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要求是,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引導者起主導作用,社會在公共服務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農村廣大人民群眾也是農村體育建設的中堅力量。新一輪的政府改革就是在政府放管服方面下文章。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局面,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權利轉移到團體與組織構建的管理機構手中,政府當好守夜人的角。建立政府與社會共同治理的格局。建立共享的社會氛圍,對于社會體育公共服務中的場地資源,各種器械設施,要建立共享機制,人員共享機制,團體共享機制,在共享中推動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這樣一方面活躍了農村體育事業,降低了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成本。促進了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
3.3.4 因地制宜發展農村體育公共服務
針對不同地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借鑒各地成功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借鑒經驗,制定發展的范本,供各地在制定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時借鑒。針對現有的體系進行系統化審視,改變不符合發展規律的部分,使其適應當地的發展現實。針對農村體育公共發展態勢好的地區,總結經驗,加強與落后地區的交流。促進區域不平衡現象的改善。
3.3.5 建立評價與考核機制
在政府職能轉型的當下,在市場經濟制度日趨完善的眼前,對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多元化發展的現實,政府的資金使用的情況,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的落地情況等,都需要嚴格的評價與考核機制。在共建公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下,由于涉及政府、企業、人民的多重利益,社會影響面大,對于服務供給的結果人民與社會的關注度高,所以需要評價機制的約束。評價機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我國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促進農村戰略的實施。不僅對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農村其他管理機制的創新也具有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
公共服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事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潮流之中,促進各項事業的均衡、全面發展是題中應有之意。在政府職能轉型升級的當下,促進社會治理體系朝著共建公治共享的方向發展。農村振興戰略的大勢之下,推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對于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意義重大。同時財政供給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社團管理機制、以及市場化的準入,都是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建設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模板,對于體系的建立提供借鑒。引入評價與考核機制,保證農村管理工作的公平,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