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嘉,袁 琦,廖 芯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災害頻發,其造成的損失嚴重影響了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也是自然災害的多發國家[1]。護理人員是災害救護的主要成員,其救護能力直接影響到災害救護的質量和效果,而護士災害準備度(disaster preparedness)則是災害護理能力的基礎。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Disaster Reduction,UNISDR)將災害準備度定義為由政府、專業災害應對和恢復機構、社區和個人擁有的知識和能力,對可能發生、即將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危險事件或條件以及他們的影響進行有效的預見、應對和恢復[2]。在突發事件的醫療救援中,手術室是急救系統中重要的救治場所,手術室護士作為救援隊伍的重要成員,其災害應急處理能力以及與外科醫生的協作配合直接關系到受災人群的生命安全[3-4]。目前國內鮮有關于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的相關研究,本研究旨在調查分析成都三級甲等醫院手術室護士的災害準備度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期加強臨床一線護理人員和管理者對手術室災害護理能力的重視程度,為進一步制定針對性的災害護理教育和培訓方法及內容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選取成都市6所三級甲等醫院中符合納入標準的手術室護士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在三級甲等醫院工作;②取得護士執業證書;③從事手術室護理工作時間≥6個月;④知情同意且自愿填寫問卷者。排除標準:實習、進修人員。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人員自行編制,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稱、工作年限、是否有過救災經歷、是否接受過災害護理培訓等。
1.2.2 護士災害準備度評估工具(The Disaster Preparedness Evaluation Tool)
該量表由Bond等以災害護理能力為理論框架而制訂,測量護士在災害發生前備災、災害的應對及災后恢復3個時期的準備度水平,共包含45個條目,分為3個維度:災害準備階段(25個條目)、災害應對階段(14個條目)、災害后管理階段(6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6級計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1~6分,總分為45~270分,得分越高提示災害準備度越好。分級評價方法為:條目均分1.00~2.99分表明護士的災害準備度水平較低,條目均分3.00~4.99分表明災害準備度為中等水平,條目均分5.00~6.00分表明災害準備度水平較高[5]。馬玉龍等[6]將量表漢化,并進行文化調適,最終形成中文版問卷,其量表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65,3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93、0.93和0.91。驗證性因子分析支持原量表維度,顯示結構效度良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5。
本調查采用網絡電子問卷的形式收集資料,研究者將調查問卷發布在某互聯網調查平臺中并獲取二維碼。在征得被調查醫院手術室護士長同意后,由護士長將問卷二維碼發放給科室護士。問卷調查采取匿名方式和自愿原則。網絡問卷填寫完畢提交后數據會自動上傳到調查平臺中,研究者自行下載分析。

參與調查的251名手術室護士中,女227名(90.4%),男24名(9.6%);年齡20~55(31.80±8.41)歲;學歷中專4名(1.6%),專科64名(25.5%),本科180名(71.7%),碩士及以上3名(1.2%);初級職稱176名(70.1%),中級職稱66名(26.3%),副高級職稱8名(3.2%),正高級職稱1名(0.4%);工作年限<4年65名(25.9%),4~<7年62名(24.7%),7~<10年44名(17.5%),10~15年29名(11.6%),>15年51名(20.3%);有過救災經歷者65名(25.9%);接受過災害護理相關培訓者140名(55.8%),其中培訓形式為課堂教學的有112名(44.6%),培訓形式為情景演練的有113名(45.0%),培訓形式為網絡或視頻教學的有70名(27.9%),研究對象接受的災害護理培訓課程總學時為1~144 (13.22±22.74)h。
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總分為58~269(172.29±36.09)分,條目均分為(3.83±0.80)分,3個維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災害準備階段、災害應對階段和災害后管理階段,詳見表1。在各條目中,得分最高的條目是“我認為,在災害救援中,國家/地區/省市層面的政府支持是充足的”,得分最低的條目是“在災害情景下,我會被認為是我社區中的關鍵領導人物”,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得分排序前5位及后5位的條目得分排序見表2、表3。

表1 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得分及各維度得分 單位:分

表2 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得分排序前5位的條目 單位:分

表3 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得分排序后5位的條目 單位:分

表4 一般資料對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的單因素分析
為深入了解影響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的主要因素,以災害準備度總分為應變量,將研究對象一般資料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引入標準為0.05,剔除標準為0.10。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5。結果顯示,是否接受過災害護理相關培訓和文化程度2個因素進入回歸方程,共同解釋總變異的13.7%,詳見表6。

表5 自變量賦值表

表6 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成都三級甲等醫院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處于中等偏低水平,低于徐曉華等[5]在全國范圍所調查的護士災害準備度得分,提示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這可能與災害護理在我國起步較晚,當前災害救護機制尚未成熟,導致手術室護士災害救護認知不足有關,另一方面,手術室護士只有少數人員參與過災害救護的相關實踐,在本研究中,超過一半的手術室護士接受過災害護理相關培訓,但僅25.9%的研究對象有過救災經歷,缺乏災害救援經驗勢必會對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造成影響。手術室護士災害救護能力不高并不代表其不具備災害救護的潛力,相關調查表明,超過一半的手術室護士表示非常愿意參與災害救援工作,并且愿意接受災害救護的相關教育培訓,可見手術室護士是災害救援的強大后備力量[6]。徐欣等[7]研究表明,通過情景模擬訓練與考核,可幫助手術室護士將片段的理論知識融合貫穿起來,應用于臨床實踐中,能顯著提高護士急救綜合能力,因此應加強對手術室護士災害救護知識和救護能力的培訓,在對手術室護士進行災害護理培訓時,除理論知識外,更應注重對實踐技能的培訓,以彌補因缺少參與救援機會所導致的救災技能的不足。
在各維度得分中,災害準備階段得分最高,其次是災害應對階段,最后是災害后管理階段,這與國內外相關[8-9]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排名前5位的條目均來自災害準備階段維度,提示手術室護士具備基本的災害救護知識和意識,其原因可能是四川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當地政府和醫院層面較重視對災害護理的培訓,因此手術室護士的救災意識較強,對救災相關理論知識掌握較好。但在排名后5的條目中,災害準備維度的條目如“在災害情景下,我會被認為是我社區中的關鍵領導人物”以及“我參與過我所在社區的災害應急方案的起草以及應急方案的計劃”得分較低,提示手術室護士雖具備基礎災害救護能力,但主動參與災害護理管理規劃的意識薄弱,對災害相關政策方案制訂的參與度不高,尚未意識到自身能力提升在推動災害護理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本研究中手術室護士災后管理階段維度得分較低,相關研究[10-11]也表明我國護士對災后恢復和重建期的護理培訓需求最低,說明我國護士對災害護理各階段的能力要求缺乏全面了解,忽略了對災后重建和恢復期護理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提示我國應盡快建立全面、完善的災害護理教育體系,并在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災害護理培訓前,應充分了解其災害認知水平、態度及知識薄弱點,注重對災害救護綜合能力的培養。
3.3.1 文化程度對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的影響
本研究中,學歷較低的護士其災害準備度水平反而更高,這與楊杏靜等[12-13]的研究結果一致,但與李真等[9,14]對急診護士和社區護士的調查結果相反。可能原因為某些學歷較低的護士入職時間較早,至今工作年限已較長,成為了科室的骨干護士,工作經驗較豐富,經歷的緊急救援事件較多,因而災害準備度較高;另一方面,目前年輕的低學歷護士使用網絡較多,該人群可通過網絡等多媒體途徑接觸到救災相關知識和信息,因此擁有較高的災害準備度。提示可對手術室護士進行分層災害護理培訓,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和新型教學方法,通過強化理論基礎、情景模擬、實戰演練等方法將災害知識貫穿于技能培訓中。
3.3.2 災害護理培訓對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過災害護理培訓的護士災害準備度水平高于未接受培訓的護士,這與李真等[9,15]對急診科護士的研究結果相似。災害護理教育和培訓是除救災經歷外,護士獲得災害救護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災害護理學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除理論培訓外,通過救災技能的實踐強化對災害準備的意識和知識,可使災害準備度的總體能力得到提高[16-17]。手術室護士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和外科知識儲備,是災害救援力量儲備的重要選擇,但目前國內手術室護士群體對于災害救護的整體認知較低[6]。手術室護士日常工作時間較長,其災害護理培訓可采用短期集訓的方式,將理論培訓與情景模擬和體驗式教學相結合,可圍繞現場心肺復蘇、骨折、腦外傷、孕產婦現場急救等傷情護理,聯合麻醉科和相關外科開展多學科災害應急演練,以同時提高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和手術團隊的協作能力。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士在災害救援的院內和院外救治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手術室護士災害準備度水平還有待提高,國家和政府層面應重視手術室護士在災害救援隊伍中的重要作用,將理論教學和技能操作相結合,提供多層次、多形式的災害護理培訓,尤其需加強對手術室護士災后恢復和重建相關災害護理知識的培訓,使手術室護士在災害救援中能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用便利抽樣且樣本量較小,研究對象集中在成都市,多元線性回歸的決定系數較小,今后的研究應擴大樣本量和范圍,使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