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皖皖,姜 松,楊婷婷,戚 燕,王 瑩,孫盼盼,王 娟
放療是目前鼻咽癌病人的重要治療措施,有研究表明,鼻咽癌病人經放療后5年生存率可達到75%[1]。但放療的同時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口腔黏膜炎作為鼻咽癌的嚴重、高發并發癥,其對病人日常進食、飲水造成較大影響[2],病人通常會難以忍受而停止放療,影響最終治療效果,部分病人甚至因繼發全身性感染而危及生命[3]。因此,需給予病人有效干預,以盡可能預防并緩解病人放療后口腔黏膜炎的發生。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放療病人給予全程前瞻匹配干預模式,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鼻咽癌放療病人6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病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納入標準:①均經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確診為Ⅲ期或Ⅳ期鼻咽癌病人;②卡氏(Karnofsky,KPS)評分在80分以上者;③入院前未接受放化療者;④知曉本研究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肝等臟器官疾病者;②存在其他腫瘤疾病者;③存在意識障礙或溝通困難者。兩組病人年齡、性別、KPS評分、腫瘤分期、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該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病人均給予根治性調強放射治療,鼻咽大體腫瘤靶區74 Gy(33次),頸部淋巴結大體腫瘤靶區為70 Gy(33次),5次/周。
1.2.1 對照組
行常規干預,向病人詳細講解疾病、放療及口腔黏膜炎等并發癥的相關知識,并實施常規口腔干預,對存在齲齒病人給予及時治療,對存在不良口腔保健行為者給予糾正,并實施以下指導:①正確刷牙指導。干預人員囑咐病人準備好刷頭小、柔軟且疏密適宜的牙刷,于每日早晚各刷1次牙齒,每次3 min。②正確漱口指導。干預人員指導病人每日漱口4次,三餐及睡前各1次,含漱液與牙齒充分接觸,以確保漱口效果。③飲食指導。干預人員囑咐病人多食含維生素及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并避免食辛辣等刺激食物。④心理干預。干預人員及時疏導病人不良心理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⑤電話隨訪。病人出院后給予定期電話隨訪,1次/月,時間為10~15 min,指導病人居家健康口腔行為。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干預的基礎上實施全程前瞻匹配干預模式。采用口腔評估指南(OAG)評分對病人口腔黏膜狀況進行評估。
1.2.2.1 放療前期前瞻性匹配干預
病人OAG評分<8分,實施以下干預:①每日按時正確刷牙漱口,保證每日口腔衛生;②干預人員在每日清晨(07:00~08:00)檢測病人口腔pH值;③嚴格規范日常飲食,邀請營養師對病人進行針對性飲食搭配,確保每日營養攝入量,且保證攝水量在2 L/d。
1.2.2.2 放療中后期前瞻性匹配
病人OAG評分為9~16分,實施以下干預:①口腔低溫保護法。干預人員于病人每次放療前2 min給予冰塊(提前自制小冰塊置于塑料袋中,體積為病人口腔容積的3/4)含于病人口中,至化療結束。②醫護人員測量病人口腔pH值,時間方法與放療前期相同,并根據結果給予相應漱口液。漱口液量均為8~10 mL,溫度為4 ℃,時間為三餐后、晨起及睡前。pH值為6.5~7.5給予0.02%的呋喃西林溶液漱口;pH值<6.5給予2%的碳酸氫鈉溶液;pH值>7.5給予2%的硼酸溶液。③飲食干預。病人日常飲食以蒸煮、燉煮為主,并確保每日蔬菜水果攝入量500 g,肉類攝入量200 g,牛奶攝入量250 mL,水分攝入量與放療前期相同。
1.2.2.3 放療結束時
病人OAG評分>17分,實施以下干預:①刷牙漱口及飲食與放療中后期相同,對進食疼痛嚴重者給予麻醉干預。②口腔冷凍療法。在放療結束時立即給予連續無菌蒸餾水冰塊含于口中,時間為20 min,從而促使其口腔溫度迅速下降。③霧化吸入。每日午休前及晚間睡前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6 mL,加入5 mg地塞米松實施氧化驅動霧化吸入治療。
1.3.1 口腔黏膜炎發生時間及愈合時間
干預人員觀察并記錄病人的口腔黏膜炎發生時間及愈合時間。發生時間指開始放療至口腔黏膜炎發生的時間;愈合時間指病人發生口腔黏膜炎經干預后至恢復的時間。
1.3.2 口腔黏膜炎嚴重程度
干預人員于干預4周后采用RTOG急性放射黏膜損傷標準對病人口腔黏膜炎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共分為5級,4級為存在出血、潰瘍、壞死表現;3級為存在融合纖維性黏膜炎,可伴隨嚴重疼痛感,需使用麻醉藥;2級為存在片狀黏膜炎或炎性血清血液分泌物,且存在中度疼痛感,需使用鎮痛藥;1級為存在黏膜充血或存在輕度疼痛,不使用鎮痛藥;0級為無反應[4]。
1.3.3 護理滿意度
醫護人員于干預4周后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對病人進行護理滿意度評估,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70分為非常滿意,60~69分為一般滿意,<60分為不滿意。臨床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口腔黏膜炎發生時間長于對照組,口腔黏膜炎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口腔黏膜炎發生時間及愈合時間比較 單位:d
觀察組干預4周后口腔黏膜炎嚴重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口腔黏膜炎嚴重程度比較 單位:例(%)
觀察組病人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43,P=0.023)。詳見表4。

表4 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比較 單位:例(%)
鼻咽癌是目前高發耳鼻咽喉部惡性腫瘤疾病,其占頭頸部腫瘤發病率的首位[5-6]。口腔黏膜炎會導致鼻咽癌放療病人依從性降低,部分病人會中斷治療,因而實施有效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7]。全程前瞻匹配干預模式是針對病人于治療過程中的各個階段給予前瞻性、匹配護理干預,其具有個性化、前瞻性特點,以幫助病人盡快恢復健康[8-9]。在本研究中對鼻咽癌放療病人實施全程前瞻匹配干預模式取得了較好效果。由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口腔黏膜炎發生時間長于對照組,口腔黏膜炎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全程前瞻匹配干預模式可有效延長鼻咽癌放療病人發生口腔黏膜炎的時間,并加快口腔黏膜愈合。分析原因主要為口腔黏膜炎的發生風險存在于整個放療期,而病人的日常口腔衛生狀況等口腔黏膜炎的發生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而,需給予病人全程干預,為病人提供放療全程性防護[10-11]。該模式充分分析鼻咽癌放療病人的特點,并采用OAG評分評估病人口腔黏膜狀況,于化療各時期個性化匹配相應干預[12],幫助病人延長口腔黏膜炎發生時間,縮短口腔黏膜炎愈合時間[13]。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干預4周后口腔黏膜炎嚴重程度均輕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主要為該模式通過個性化營養支持,確保病人每日營養均衡,增強機體抵抗力,提升其口腔黏膜抵抗致病菌的能力[14-15];依據病人pH值給予相應漱口水進行漱口,提升病人漱口效果,保持口腔環境衛生[16];通過低溫保護及冷凍療法,經冷刺激促使病人口腔黏膜血管收縮,黏膜組織含氧量降低后對放射反應降低,進而對病人口腔黏膜起到保護效果,最終有效緩解口腔黏膜炎嚴重程度[17-18]。本研究中觀察組病人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原因主要為全程前瞻匹配干預模式前瞻性分析了病人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發展原因[19],并實施全程針對性干預,幫助病人緩解炎癥反應,加快病人口腔黏膜愈合,從而最終提升了滿意度[20]。
綜上所述,對鼻咽癌放療病人實施全程前瞻匹配干預模式可有效延長口腔黏膜炎發生時間,加快口腔黏膜炎愈合,緩解口腔黏膜炎嚴重度,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