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 李利軍 畢麗君 黃麗娟
萍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內科,江西萍鄉 337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出現疼痛癥狀,且多煩躁不安,會出現恐懼及瀕死感,雖然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后可改善臨床癥狀,但術后并發癥、潛在的心理負擔會延緩患者的康復時間[1]。因而有計劃、有組織、有評價地對患者進行干預可幫助患者建立健康意識,從而促進患者自覺地采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建議,可消除或減輕影響康復的危險因素,從而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促進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動機性訪談是通過溝通的方式來引導患者進行自身行為的改變,以增強治療信心[3]。動機性訪談是否對AMI患者的疾病感知、自我感受負擔進行改善,目前的研究相對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AMI 行P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動機性訪談對AMI 行PCI患者疾病感知及自我感受負擔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AMI 行P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6~78歲,平均(65.32±2.08)歲;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28例,Ⅲ級12例。試驗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4~77歲,平均(65.35±2.06)歲;NYHA 心功能分級:Ⅱ級27例,Ⅲ級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患者均經冠狀動脈造影診斷且符合AMI診斷標準[4]。排除標準:伴有心力衰竭、腎功能嚴重損傷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備好急救藥品及器材,做好搶救工作;進行健康宣教,發放疾病防治手冊,告知患者疾病知識、治療手段,并指導患者調整生活方式(如戒煙戒酒、低鹽低脂飲食,合理安排運動等);遵循醫囑用藥,預防和處理血腫、胃腸道出血等危險事件;出院后進行1日門診教育,解決患者問題。
1.2.2 試驗組 試驗組患者采用動機性訪談進行干預。①前期準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了解患者生理、心理情況,從而制定訪談的框架與內容。②表達共情: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后,以接納的方式對AMI 相關問題進行詢問,對患者表示理解,建立治療聯盟。③提供信息:給予患者關于AMI 正確的信息和相關的背景知識,告知患者此問題并非個人獨有,且處境并非永遠不會改變;挖掘潛在力量,強調轉變的益處。④確立目標:協助患者確定短期目標,如戒煙戒酒等;強調從現在開始;成立互動小組,分享經驗,獲得更多希望。⑤執行與反饋:協助制定計劃表,對患者改變給予鼓勵;同時傾聽患者現存問題,增強其希望水平,必要時可調整計劃。⑥評估:對患者的實行目標情況進行評估,再次強調轉變對健康狀態的影響,并協助確定下一個短期目標。
兩組均連續干預1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的疾病感知、自我感受負擔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①疾病感知采用疾病感知問卷(IPQ-R)[5]進行調查,包括癥狀認知(12個癥狀)、病情認知(7個維度)及病因認知(6個因子)。癥狀認知統計2個問題回答“是”的個數,即為癥狀經歷得分與癥狀辨別得分,得分越高說明癥狀越多;病情認知及病因認知采用5級評分法,1分為非常不同意,5分為非常同意,各部分的總分即各維度的條目數即×該維度的平均分,即癥狀認知:0~12分;病情認知:1~5分;病因認知:1~5分,評分越高說明疾病感知水平越高。②自我感受負擔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6]評定,包括經濟、情感、身體3個維度,共10個項目,總分10~50分,分值越高則自我感受負擔越重。③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CSMS)[7]評定,GSES分值為0~40分,CSMS分值為0~100分,兩個量表均為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癥狀認知、病情認知及病因認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癥狀認知、病情認知及病因認知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癥狀認知、病情認知及病因認知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癥狀認知、病情認知及病因認知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癥狀認知、病情認知及病因認知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癥狀認知 病情認知 病因認知對照組(n=40)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試驗組(n=40)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4.02±2.03 5.01±2.32 2.031 0.046 2.73±0.55 3.31±0.64 4.347 0.000 2.29±0.23 2.93±0.30 10.708 0.000 t 干預前兩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兩組間比較值t 干預后兩組間比較值P 干預后兩組間比較值4.08±1.93 6.24±3.12 3.724 0.000 0.136 0.893 2.001 0.049 2.70±0.51 3.68±0.71 7.090 0.000 0.253 0.801 2.448 0.017 2.25±0.25 3.72±0.32 22.895 0.000 0.372 0.711 11.391 0.000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P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PB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SPB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PBS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PB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t值 P值對照組(n=40)試驗組(n=40)t值P值28.12±2.63 28.18±2.57 0.103 0.918 21.78±2.31 18.25±1.64 7.881 0.000 11.445 20.577 0.000 0.000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CSMS、GSE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CSMS、GSE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CSMS、GSE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SMS、GSES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SMS、GSE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CSMS GSES對照組(n=40)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試驗組(n=40)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18.58±1.68 24.63±2.14 41.064 0.000 61.87±3.15 80.71±3.96 23.548 0.000 t 干預前兩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兩組間比較值t 干預后兩組間比較值P 干預后兩組間比較值18.63±1.65 28.61±2.25 22.622 0.000 0.135 0.893 8.106 0.000 61.82±1.12 89.33±4.01 41.789 0.000 0.076 0.940 9.674 0.000
目前治療AMI的方法已經日趨成熟,尤其是介入治療、靜脈溶栓等方式可有效控制疾病,降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風險的發生。但是AMI 行PCI患者對醫護人員及家屬的依賴性較強,且大部分患者被動性的接受疾病知識,因而自主性較差,加上心理負擔、焦躁憂慮等情緒的干擾,可導致對疾病的認知較差,從而降低治療依從性,對患者的術后康復具有較大阻礙[8]?;颊叩闹鲃有?、積極性,對其行為具有加強和推動作用,可減輕自我負擔,提高治療的積極性,同時改善醫護關系。目前,針對AMI 行PCI患者主要針對疾病的護理,多采用健康宣教的形式來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從而希望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但大部分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錯誤,且自我管理不到位,對其行為改變收效甚微,故短期效果較差,且易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因而選擇科學的干預方式尤為重要[9-10]。
動機性訪談是一種溝通方法,以患者為中心,通過理解患者的行為及思想而促進其行為改變,需探索和解決患者的矛盾心理,從而增強其行為改變的內在動機[11]。在動機性訪談中醫護人員需表達共情,接納傾聽患者的訴求,根據患者個體原因給予正確的信息指導,并協助患者制定短期目標,從而進行自我效能的干預[12-13]。整個過程中需以誘導的方式進行,避免與患者爭辯,尊重患者的思想與行為,及時有效的識別、反饋、共享患者的情感體驗,通過肯定的方式來幫助患者解決自身矛盾[14]。針對AMI患者行為改變不同階段的相關問題給予指導,通過列舉實際案例中患者做出改變或不改變的結果,使其意識到在本階段不進行行為改變所需付出的成本,因而患者多會選擇利于自己的行為,從而不斷提高患者的行為改變動機和自我管理能力。這個模式通過患者自我思考來進行思想、行為的轉變,護理人員協助其緩解壓力從而促進患者的行為做出改變,可以激發患者自身的潛在能力,加強自我管理能力,同時緩和醫患關系[15]。動機性訪談強調漸進的過程,由于患者對行為的改變具有不同的動機與準備水平,因而需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計劃的改進,可前進或后退多次,以達到最終目標為目的。該理論最早于80年代被提出,整合了各種具有循證依據的咨詢治療方法,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目前在我國關于動機性訪談的應用相對較少,多通過外文文獻的翻譯來進行改進,因而對其效果進行探討可為臨床運用及改善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疾病感知、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高于干預前,自我感受負擔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疾病感知、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AMI 行PCI患者應用動機性訪談干預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感知,從而做出相應的改變,緩解自我感受負擔,利于預后,為臨床干預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本研究未對患者進行遠期隨訪,因而遠期效果并未進行記錄,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進行深入研究完善。
綜上所述,AMI 行PCI患者應用動機性訪談干預可改善患者對疾病的感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從而降低自我感受負擔,利于預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