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械工人》到《金屬加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金屬加工雜志社
1950—2020 年,《金屬加工》已走過70年的發展歷程。70年來,雜志在各級領導、廣大企業、讀者、行業協會/學會的大力支持下,一路高歌,始終走在我國工業媒體發展的前列。值此《金屬加工》創刊70周年之際,我們特撰寫此文,力求透過“歷史的回顧、快速發展的十年、刊網融合后的全媒體平臺、未來任重道遠”四個片段,使讀者全面了解從《機械工人》到《金屬加工》,雜志在延續歷史品牌影響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發展歷程。
《機械工人》創刊于1950年10月1日,創刊號如圖1所示。創刊70年來,始終服務于金屬加工領域,共累計出版了1 650余期,總報道量近1.6億字,總發行量過億冊。70年來,雜志始終堅持“推廣金屬加工先進制造技術,交流金屬加工生產實踐經驗”的辦刊宗旨,堅持“以實用性為主,來源于實踐,服務于生產”的報道方向,為推動我國金屬加工技術與裝備水平的提高、促進金屬加工產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我國金屬加工領域品牌知名度最高、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競爭力最強的科技期刊之一。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機械工人》應運而生。這是我國金屬加工領域創辦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刊物的創辦得到了中央重工業部副部長劉鼎同志的大力支持,他還親自撰寫了發刊詞——“祝《機械工人》前程遠大”。
從創刊號開始,就推出四個技術連載——基本機件、金工、車床、鑄工,邀請經驗豐富的專家撰寫。從此,《機械工人》陸續推出金屬加工領域的技術講座,刊載了大量實用性很強的文章,在普及技術知識,推廣先進的生產實踐經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70年來,雜志一直圍繞金屬加工行業,宣傳金屬加工的新技術,交流生產中的革新成果,極大地推動了行業和企業的技術進步。
《機械工人》雜志的讀者主要是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相關研究院所的技術人員和大專院校的師生。許多讀者通過學習、消化和應用《機械工人》雜志所介紹的先進技術和生產實踐經驗,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在各自的崗位上作出應有的貢獻。許多讀者由此成長為勞動模范、技術革新能手,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

圖1 《機械工人》創刊號
《機械工人》雜志非常關注在金屬加工生產一線涌現出的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向全國推廣他們寶貴的實踐經驗和精湛的技藝,為此與這些全國勞模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正如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原大連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盧盛和同志來信中所寫:“從進廠不久直到今天,我一直都沒有離開《機械工人》這本優秀刊物,感情最深,受益最大,我所取得的成績與《機械工人》對我的幫助是分不開的”。另外,還有金屬加工領域的許多全國著名勞模如倪志福、馬恒昌、趙國有、蘇廣銘、吳大有、馬學禮、史洪志、趙學全、宿天和、盛利、朱大先、桂育鵬、孫茂松、金福長等都是《機械工人》的老朋友,這已經成為雜志發展歷程中一筆珍貴的財富。
建國初期,機械行業面臨著許多問題,當時大部分工廠使用的還是舊式皮帶機床,需要進行改造;許多工廠面臨著從修配工廠向具有制造能力企業的轉變;為提高生產效率,需要普及高速切削、多刀多刃等新技術。為此,《機械工人》非常注重生產實踐中創造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術,及時報道并向全國推廣,同時還積極介紹了蘇聯的先進制造技術。通過先進技術的交流與推廣,促進了機械工業制造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企業的制造水平。
1965年5 月,在北京舉辦了全國先進工具技術交流會和全國工具展覽會,同期還舉辦了綜合和專項技術報告50余項,展出了經過層層遴選的刀具、夾具、模具等多達2 000余種。這是我國金屬加工行業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對我國當時機床工具產品和技術的一次集中展示。《機械工人》對此次展會做了系列專題報道,及時有效地傳播了行業信息,表現出了捕捉行業熱點的快速反應能力。
另外,《機械工人》在致力于新技術推廣方面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多年來配合國家重點新技術推廣項目,積極參加行業活動,交流推廣先進技術,在國家“六五”~“十三五”重大新技術項目推廣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1987在《機械工人》(熱加工)上發表的“金屬涂鍍技術”,就是本刊最早推薦給廣大讀者的。文章發表后反響非常強烈,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果。據估計,此項技術在國內創造價值約7億元,此技術在“七五”期間仍繼續作為國家重點新技術推廣項目,并于1986年被評為“首屆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文在由中國科協、新聞出版署和中國科普創作協會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評選中榮獲“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
20世紀60年代初,由于蘇聯專家撤走,給我國許多工礦企業的生產帶來很大困難,許多企業的生產設備甚至陷入難以開工的狀況。1964年《機械工人》復刊,就緊緊圍繞機械工業的技術方針政策和生產中普遍存在的技術關鍵問題,在雜志上開辟專欄,如“沈陽群眾技術協作活動”專欄、“哈爾濱技術革新”專輯、“北京刀具展覽會先進刀具集錦”等,介紹金福長和蘇廣銘等人在刀具、滾壓加工、電弧焊、大厚度鋼材切割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為宣傳推廣先進的金屬加工工藝、促進企業技術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當時的特殊歷史時期,1972年《機械工人》以《機械工人(技術資料)》的刊名復刊。復刊后積極宣傳推廣新技術,每期推出技術連載講座,介紹機械加工中的新工藝、新技術,用以彌補“文革”造成的損失,為推動機械工業恢復和發展作出貢獻。1980年,《機械工人》雜志每期的發行量達到41萬冊。
1981 年,《機械工人》創刊3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倪志福、沈鴻、劉鼎等領導同志及各界代表1 000余人出席了大會。在千人紀念大會上,沈鴻老部長稱贊本刊說:“我一進門就看到了從1950年創刊到現在的全套《機械工人》合訂本,這是一部偉大的機器。這部機器不是用鋼鐵做成的,而是用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鑄出來的”。
1990 年,《機械工人》創刊4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倪志福、蔣一葦、沈鴻等領導同志與作者、新老英模代表、讀者代表再次歡聚在首都北京。
2000年10 月,創刊5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如圖2所示。
2010年10 月,創刊60周年座談會亦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
通過這四次紀念大會,讀者、作者、編者共聚一堂,集思廣益,共謀《機械工人》發展之路,同時希望這部用幾代讀者、作者及編者心血和汗水鑄出來的“一部偉大的機器”永葆青春和活力,繼續在金屬加工領域作出更大的貢獻。
1998 年伴隨著科研院所改革力度的加大,機械工人雜志社成立。雜志社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重任,銳意進取,采用全新的辦刊理念、辦刊模式和市場化運作方式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歷經10年,《機械工人》雜志以其出色的市場運作能力和獨具特色的主題策劃內容,以及依托強大的品牌影響打造高水平的行業活動,不斷開拓創新,進行品牌再塑造,使《機械工人》雜志在“十五”“十一五”期間得到快速發展,成為金屬加工行業首選的品牌媒體。
《機械工人》雜志經歷的這10年,有幸置身于中國制造業大發展的環境之中,在服務中國制造業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回顧這10年《機械工人》快速發展的歷程,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最重要的一點是以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為目標,在辦刊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根據不同時期的行業發展形勢和市場競爭環境,積極探索新的辦刊理念、辦刊方法和運作模式;同時在廣大讀者、行業協會和客戶的鼎力支持下,始終走在我國工業媒體發展的前列。
隨著市場經濟條件的不斷發展,如何抓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和壯大《機械工人》雜志的機遇,使雜志每年都攀上一個新臺階,這是擺在新一代辦刊人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雜志社從1998年下半年起,徹底改變了科技期刊雜志多年一貫制的辦刊模式,采用了全新的辦刊理念,進行市場化運作,緊密配合行業的重點展會、行業發展趨勢及企業需求進行主題策劃。這10年,《機械工人》冷、熱加工雜志各做了近百期的主題策劃,以出色的市場運作能力和獨具特色的主題策劃內容,成為金屬加工行業首選的品牌媒體。如雜志緊密配合行業重點展會所做的北京·埃森焊接展、機床展和數控大賽等主題策劃;配合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所做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氣東輸、聚焦長興島、關注船舶焊接技術、“鳥巢”鋼結構焊接等特別策劃;配合行業熱點及企業需求所做的機床、功能部件、數控系統、航空航天、制造業信息化、模具制造、汽車制造、民營企業等策劃,都在行業中引起了很大反響,對我國金屬加工行業的發展和企業的技術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圖2 《機械工人》創刊50周年紀念大會
這10年,《機械工人》利用主題策劃形式來突出應用領域的行業熱點和技術發展趨勢,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為《機械工人》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尤其是通過重點領域的主題策劃形式,賦予了雜志新的品牌形象和內涵。
隨著雜志主題策劃期數的逐年增加,以前那種編輯坐等讀者投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為了突出雜志特色內容,策劃好的選題,《機械工人》雜志編輯、記者們始終以選取最好的作者、組到最好的稿件為努力目標,經常利用各種行業展會和各類專業會議的間隙與行業專家、學者交流,建立廣泛的作者網,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為主題策劃選到好稿子。多年的主題策劃是《機械工人》雜志快速發展的“助推器”。
為全面提升雜志的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雜志在追求內容精品化的同時,更加注重形象的精品化。這10年,雜志在不同的發展時期,為滿足行業和企業的發展需求,進行了多次改開本和改版擴容,《機械工人》冷、熱加工雜志成為了雙封面,與國際接軌的大16開本。另外,對每期的重點策劃內容也力求表現形式活潑多樣,為此,編輯人員及時將策劃內容與制作部門協調溝通,各部門通力合作、協調配合,從整體上對版式、裝幀精心設計,使雜志緊密圍繞相關行業重點展會進行主題策劃,以獨具特色的欄目內容和品牌形象引起行業和同行媒體的廣泛關注。
可以說,這10年,《機械工人》雜志在追求內容精品化的同時,更加注重雜志獨特的裝幀設計,從而全面提升了雜志的品牌形象,為《機械工人》雜志的快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雙翼。
這10年,從《機械工人》到《金屬加工》,雜志緊密結合行業熱點和用戶需求,成功策劃實施了以“數控系統千人調查”“焊接與切割產品調查”“電爐、工業爐應用調查”“滾動功能部件用戶調查”“加工中心用戶調查”及“切削刀具用戶調查”等為代表的多項“中國機電產品用戶系列調查”活動及“用戶滿意的產品品牌”評選活動;成功舉辦了“中國焊接與切割市場論壇”“全國數控大賽技能人才培養及數控技術發展論壇”“船舶焊接市場需求報告會”“熱處理裝備市場分析暨熱處理節能新技術論壇”“航空航天金屬加工技術交流會”等一系列產業論壇、高峰論壇;以及“北京·埃森焊接與切割展覽會圖片回顧展暨攝影大賽”“CIMES攝影大賽”等活動,這些高水平行業活動的成功舉辦,體現了雜志在行業強大的號召力,同時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對促進行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雜志社每年都要參加50余個國內外重要的行業展會和30余個行業學術及技術交流會,充分利用這些行業活動,跟蹤報道行業發展趨勢及熱點,免費贈送相關雜志,收集用戶信息,為企業開展宣傳。這10年,《機械工人》以其在行業的廣泛影響力被部分大型展會列為核心合作媒體。例如,冷加工在第一、二、三屆全國數控大賽中被主辦單位指定為合作媒體,并在決賽期間承辦“全國數控大賽技能人才培養暨數控技術發展論壇”。
《機械工人(熱加工)》以其敏銳的創新意識和在焊接行業活躍的表現,通過重點應用領域的主題策劃形式,賦予了雜志新的品牌形象和內涵。為此,從2002年起被“北京·埃森焊接與切割”組委會指定為核心宣傳媒體。雙方從2002—2010合作的9年,是北京·埃森焊接展快速發展的9年;也是熱加工雜志與焊接行業攜手并進,共同成長,快速發展的9年。展會系列配套出版物的出版,使這一品牌展會的影響力和宣傳效果得到快速提升,取得了空前的社會效果,受到中德雙方主辦單位的負責人,焊接界的專家、院士和企業領導及焊接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和贊許。他們對《機械工人》雜志工作人員高效率、高質量、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真誠為行業服務的敬業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為此,在第12屆的北京·埃森焊接展的20周年頒獎典禮上,《機械工人》榮獲唯一的“最佳合作媒體”獎,如圖3所示。

圖3 2007年6月20日在北京 · 埃森展20周年紀念活動中,原機械工業部老部長何光遠向本刊頒發唯一的“最佳合作媒體”獎
2008 年,為適應行業發展和讀者群的變化需求,《機械工人》冷熱加工兩刊均改為半月刊出版并更名為《金屬加工》,如圖4所示。更名后的《金屬加工》冷、熱加工兩刊,繼續保持《機械工人》三不變的原則:即辦刊宗旨不變、服務領域不變、內容特色不變,做一個金屬加工領域不可替代的“優秀內容提供商”,來滿足讀者和客戶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2008 年,一場金融海嘯愈演愈烈,持續發酵的多米諾效應最終釀成了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隨后的兩年隨著經濟的復蘇期刊行業開始進入爬坡期,傳播新技術的變革隨之而來,手機新媒體開始急劇發展,占領了讀者的碎片時間。

圖4 從《機械工人》到《金屬加工》
2011 年《金屬加工》開始探索微博運營,2013年金屬加工微信訂閱號上線。自此,《金屬加工》進入刊網融合階段,特別是近5年,《金屬加工》新媒體技術不斷地在探索中更新,新的業務載體不斷孵化成型,逐漸打造成從原來的兩刊一網的媒體模式發展成集紙媒、數字媒體、活動、圖書和服務五位一體的全媒體內容服務和推廣平臺。
2009 開始,《金屬加工(冷加工)》的策劃開始轉向聚焦機床行業的市場走勢、企業金融危機下如何應對和發展,積極為企業發聲。冷、熱加工編輯部開始大量走訪企業,了解企業受影響的真實情況,通過雜志平臺為企業發聲,抓住行業展覽會的機會,遍訪每一個企業的負責人,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和困難。同時,編輯部密切關注國家政策,不定期地采訪行業協會專家,把新的政策和解讀第一時間刊登在雜志上。當時每年第二期的專家經濟形勢和數據解讀、每期的經濟運行形勢是企業最關注的欄目。
2020 年初,受新冠病毒影響,全球經濟迎來下行期,金屬加工全媒體平臺積極調查企業需求和生產狀況,刊發企業線上復工積極案例,以“金粉講堂”為陣地,以企業、行業專家直播的形式報道行業形勢、推演復工復產案例、傳播先進技術,又一次踐行了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如圖5所示。

圖5 金粉講堂:公益直播課
近10年來,帶給傳統媒體行業沖擊最大的應屬新媒體的出現。2011年制造業在后危機時代逐漸恢復元氣,一種新型的媒體形式逐漸嶄露頭角,微博的崛起開始沖擊報刊行業,《金屬加工》邊審視市場的變化,邊開始新媒體的探索運營,2011年開始微博探索并全社培訓,雖收效甚微,但培養了全體員工對新媒體的認識,為《金屬加工》注入了新媒體元素。
2013 年金屬加工微信訂閱號上線,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型信息傳播載體,《金屬加工》及時調整了思路,制定了快速發展的策略,重建了傳統的信息傳播周期和模式,調整了工作習慣和思路,快速搶占制高點。在微信粉絲和閱讀量急劇增長期,《金屬加工》一路急行軍,制定了3+N微信自媒體戰略,把微信粉絲統一稱作“金粉”,圍繞金粉建立省市QQ群,在2014年《金屬加工》粉絲突破十萬人之后一路高歌,在同行業其他媒體還處在觀望階段時,《金屬加工》快速完成了粉絲的積累。如今建成了11個微信公眾號矩陣,覆蓋金屬加工、汽車制造、通用機械的同時,細化到機床、刀具、機器人、焊接切割、熱處理、鍛壓、鑄造等行業,坐擁180萬專業的行業粉絲群,成為機械制造行業第一微信平臺,為《金屬加工》向新媒體轉型和業務平穩轉換鋪平了道路,使《金屬加工》品牌的形象和影響力達到了新高度。
2014 年下半年,《金屬加工》微信訂閱號開始脫穎而出,迅速成為制造業明星微信平臺,一度在“2015微信公眾號分類排行榜”的“專門行業”類排名中名列第一,2015年5月粉絲突破20萬人,排到科技類全行業第六名。截止2019年9月1日,金屬加工微信總閱讀數超過1.7億人次,平均每條信息閱讀量近2萬人次,單條最高閱讀超過86萬人次。圍繞微信公眾號,《金屬加工》積極探索刊網互動,在期刊文中嵌入二維碼,使其承載更多的如視頻、動畫、音頻、文章擴展、微信文章、網站全文等多種不同形式的內容,打破了手機屏、電腦屏的限制,讓期刊、手機端和電腦端關聯在了一起。
2015年8 月,《金屬加工》依據其強大的粉絲群體優勢,呼應專業粉絲挑選好書的需求,成立了“金粉商城”移動端網上書城,主要面向機械行業讀者,搭建專業書籍交易平臺,節省了讀者選書的時間。
2017 年,“金粉講堂”和金屬加工直播平臺先后上線,圍繞行業先進技術和裝備打造網上微課堂,圍繞行業熱點話題、活動打造微論壇,針對國內外知名行業展覽會進行直播報道,通過線上把行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專家論點更“近距離”的展示給讀者,讀者可以通過留言和專家互動,通過視頻錄播回放讓粉絲可以隨時觀看行業最新的動態和活動,隨時地學習最新的技術。2019年企業直播、對話、行業要聞等系列欄目分時段的對行業多角度、全方位的進行報道,VR全景展覽館、線上展館等陸續上線,《金屬加工》線上產品逐漸多樣化、系列化。2020年,針對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不聚集的要求,線下論壇線上辦,開拓了線上行業大型論壇的直播形式。同期,還進行了直播帶貨的探索,以直播的形式為讀者推薦科技類圖書。
2017 年金屬加工APP知識服務平臺上線,2018年金屬加工在線全新改版,實現手機端、電腦端自適應顯示,以信息流方式呈現。同時,金屬加工微博號、頭條號、秒拍、抖音等多平臺運營,實現行業信息多平臺全線上分發,自此,金屬加工真正進入了全媒體運營時代,以“兩微一端一網”為主體的數字媒體,帶動金屬加工雜志社全媒體產品線上線下聯動傳播。
線下活動多點開花,雜志社開始多種模式的探索,形成了規模,系列化技術論壇如“先進節能熱處理技術與裝備研討會”舉辦了10屆,“高端感應熱處理技術交流會”舉辦了4屆,“軌道交通先進金屬加工技術交流會”舉辦了3屆,“全國失效分析專題培訓班”舉辦了4屆,另外,“金屬加工工藝師技術創新論壇”“航空航天行業先進加工技術交流會”“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沿加工技術交流會”“中國(橫瀝)模具加工技術高峰論壇”“中國機電產品用戶系列調查”活動及“用戶滿意的產品品牌”評選活動等已經成為雜志社線下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6所示。
2019 年,雜志社圖書編輯部成立,依托雜志社強大的專家資源和粉絲群,挖掘實用技術,出版了《數控刀具選用指南》《軌道交通先進焊接技術實用案例》《金屬沖壓工藝與裝備實用案例寶典》《數控機床功能部件優化設計選型應用手冊》系列圖書等。

圖6 雜志社主辦的線下交流活動
線上線下聯動運營,近10年是《金屬加工》多媒體運營探索的10年,在傳統期刊辦刊環境發生變化時,《金屬加工》積極應對,調整辦刊思路和運營模式,為期刊行業的運營探索出了一條新模式。2010年12月,金屬加工在線榮獲全國出版業網站優秀網站;2015年9月,《金屬加工》(冷加工)入選“2015年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2015年9月,《金屬加工》入選2015年中國“百強報刊”;2016年9月,《金屬加工》再次入選“2016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2017年7月,《金屬加工》榮獲“2016—2017年度媒體融合十佳期刊”稱號;2018年1月,金屬加工“兩微一端”全媒體平臺獲得第十一屆新聞出版業互聯網發展大會“融合出版創新項目”獎;2018年3月,《金屬加工(冷加工)》雜志入選第三屆全國“百強報刊”。2019年1月,金屬加工視頻直播平臺被評為“優秀知識服務平臺”。2019年《金屬加工》冷熱加工雜志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如圖7所示。
成績的取得與付出是成正比的,《金屬加工》在創新中奮進,一路與制造業同行。
從《機械工人》到《金屬加工》,70年來一直服務于金屬加工領域,為推動我國金屬加工技術與裝備水平的提高作出卓越的貢獻。新世紀以來,《機械工人》雜志經歷了快速發展的10年,也走過了摸索變革的10年。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們共同走過了艱苦創業的20年,在分享新千年大發展帶來豐碩成果的同時,也見證了《金屬加工》的發展歷程。
2020 年,我們將繼續秉承“辦讀者喜愛的媒體,做社會尊重的企業,為制造業創造價值”的企業愿景,努力與您——70年來一如既往支持和厚愛《金屬加工》的讀者、作者朋友們一道譜寫出更加輝煌的金屬加工史話,為加速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制造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圖7 《金屬加工》所獲部分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