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勤
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24

70年櫛風沐雨,初心不改,70年風雨兼程,砥礪奮進。2020年10月是《金屬加工》(原名《機械工人》)創刊70周年,恰逢也是我們集團公司成立70周年。70年前《機械工人》雜志社和太重廠一樣,共同承載著振興民族工業的莊嚴使命,開啟了新中國民族裝備制造業的先河。作為一名產業工人、一名《金屬加工》的忠實讀者,非常高興地迎接這個喜慶日子的到來。
2005 年,我在公司焊接實驗室趙鈺主任的帶領下,第一次參加了北京·埃森焊接展。也是在展會上,第一次接觸到《機械工人》雜志,并從雜志上了解到當時先進的焊接技術和生產一線先進的經驗方法。在與于淑香主編交流后,她還贈予了我幾期《機械工人》雜志,并與栗延文社長、于淑香主編合影留念。在展會上帶回的雜志開啟了我日后技術成長的通道。
2006 年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第一次給雜志社投稿。當時于淑香總編特別重視,對文章中的一些專業術語、圖表等進行了修改,并在《機械工人》2006年第9期刊登了我的文章“大型軋鋼設備開卷機直齒圓柱齒輪的焊接修復性研究”。這篇文章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撰寫的技術文章,第一次在專業期刊上發表,第一次獲得了稿費。這些“第一次”讓我一名車間普通焊接人對焊接技術有了新的看法。在后來的工作中,《金屬加工》雜志成了我離不開的伙伴,在閱讀學習中,對一些生產經驗和竅門、絕招進行摘抄收藏,遇到一些技術問題時,我就從書中找一些技巧和經驗。在公司Q960E高強鋼焊接試驗過程中,我們得到的試驗數據總是不穩定,很難找到具體原因,后來在雜志上看到高強鋼焊接的相關文章,我們就按照文章中的內容逐一排查、找問題,終于找出了數據不穩定的原因,并對工藝進行了改進,使產品實現了批量生產。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更使我感到《金屬加工》不僅內容豐富、知識面廣,而且文章多來自生產一線,對解決產品科研試制和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具有很大的幫助,她的確是我們產業工人和技術人員的良師益友。
在工廠生產應用中,我和工作室成員也經常對生產中的焊接技術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和總結。這么多年我和我的同事先后發表了“氣體保護焊藥芯焊絲在金屬結構行業中的應用與探討”“國內外690MPa高強鋼實芯焊絲研究與應用”“大型汽輪機中壓外缸鑄造缺陷的焊接修復試驗與應用”等論文十余篇,總結出幾十項先進工藝操作法。在《金屬加工》2017年第8期,我和同事發表了“帶極自動堆焊技術與生產應用”,文章發表后不久,就有很多同行和朋友來電進行技術交流,都說這篇文章對他們產品的生產指導意義非常大,《金屬加工》雜志這個平臺讓我發現了傳播、學習、交流技術的新途徑。
2015 年第4期“焊接之星”欄目刊登了題為“靠立志成才、靠勤奮成功”的文章,報道了我的成長“靠立志成才、靠勤奮成功”的文章,報道了我的成長事跡。2018年作為《金屬加工》北京·埃森焊接展特約直播員,我參加了“工匠帶您看展會”欄目,對展會中觀眾感興趣的新設備進行了直播介紹。這么多年來,我從車間的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并先后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事跡特別感人的百姓學習之星”“中國重型機械行業大工匠”“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眾多榮譽,這些成長的背后離不開《金屬加工》雜志的陪伴。
70年來,《金屬加工》雜志伴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崛起而成長,為促進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衷心祝愿《金屬加工》越辦越好,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與時俱進,再接再厲,不斷創新,為振興中國制造業再創佳績,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