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英雄主義是大多文學作品中的首選題材。在工業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典型英雄人物形象很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為讀者所感動,既而產生從崇拜、到追求、到向往成為像那樣的英雄人物的愿望。
關鍵詞:現實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歷史作用;新時期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007-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04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表達了自己對革命英雄人物的崇敬和贊許之情,同時,他還號召全社會崇尚英雄、學習英雄。“要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本文通過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工業建設者走過的艱辛歷程,從中看到工業建設的發展為當代工業文學創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豐富素材,工業文學的繁榮也為工業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一、革命英雄主義是工業文學創作的追求和必然
“革命的英雄主義,是視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對革命事業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以革命之憂為憂,以革命之樂為樂,赤膽忠心,終身為革命事業奮斗……因而革命的英雄主義,必然是群眾的英雄主義。”(朱德《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在社會主義時期,革命英雄主義體現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是最持久、最頑強、最難得的英勇精神。
孟泰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舊社會飽受苦難。他曾在日本人開辦的鞍山制鋼所(現鞍鋼前身)煉鐵廠當工人。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后,孟泰回到了煉鐵廠修理場,擔任配管組副組長。他自己跑遍廠區,還動員本組十幾個工友,搜集零備件和廢舊材料。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搜集了上萬種零備件和上千種廢舊材料,這些廢舊材料堆滿了整整一間屋子,這間屋子就是后來譽滿全國的“孟泰倉庫”。孟泰也成為了解放后的第一批工人黨員。他愛廠如家,艱苦創業,在恢復和發展鞍鋼生產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還作為全國工農兵英模代表會議主席團成員,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曾先后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國工會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執行委員,成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享譽全國的鋼鐵戰線上的老英雄。
革命英雄主義情懷是文學藝術創作的出發點和原動力。當年,著名電影劇作家于敏正是抱著“寫工人、唱工人、畫工人”的意愿,舉家落戶到鞍鋼,寫出了報告文學《老孟泰的故事》,為我們走進老英雄孟泰的內心世界,了解解放初期我國鋼鐵工人及其家屬們的生活開啟了門窗。著名詩人郭小川也曾經到鞍山和撫順體驗生活,寫出了歌頌“鋼都”和“煤都”這兩座城市的著名詩集《兩都頌》。他還緊隨老英雄的足跡,創作出《追蹤著老孟泰的腳步》這部敘事長詩。
二、提倡在當代工業文學創作中樹立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工業建設以聲震山河的氣概和火車頭般的速度突飛猛進。在反映工業戰線上革命英雄主義題材的諸多文學作品中,樹立了一批革命英雄人物榜樣,謳歌了一批革命英雄人物,這些英雄榜樣在號召和引領一大批青年積極投身于祖國工業建設事業上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些榜樣仍然活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仍在廣泛流傳,并成為了當代的精神偶像。
大型紀實話劇《燃燒的鋼鐵》(編劇孫浩)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創作的獻禮性作品,并入選2020年全國舞臺藝術重點主題創作作品。該劇以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孟泰為原型,塑造了新中國鋼鐵工業戰線上的英雄模范藝術形象,講述了為新中國建設甘灑熱血、自強不息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
當前,中國正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向制造強國邁進。“工業是強國之基,文化是民族之魂。”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更多有故事、有情感、有靈魂的工業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大量題材和素材。傳播中國工業聲音、講好中國工業故事、唱響中國工業強國夢,都需要繼承和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當代,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即是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這種精神號召和引領著廣大工人群眾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在生產實踐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跡。
三、以革命英雄主義作品激勵年輕一代成長
伴隨著爐火升騰和軋機轟鳴,話劇《李超》(鞍山市藝術劇院創作)再次奏響了英雄贊歌。憑借自身的努力,李超成為鞍鋼軋鋼生產線上的工人發明家,被樹為時代楷模。以往,反映工業題材的文學作品較少把工人真正當做活生生的人來寫,話劇《李超》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他們身上都有著當代青年工人或多或少經歷過的酸甜苦辣、坎坷迷茫、徘徊彷徨……
通過新時期工業文學的焦點和跨越,《燃燒的鋼鐵》和《李超》告訴人們:時代需要英雄,英雄就在我們行列中;無論當時還是當下,革命英雄主義始終是工業文學創作堅持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邇賓.英雄主義的雄渾篇章[EB/OL].中國軍網,2020-2-22.
作者簡介:劉冰,女,留英碩士,副研究館員,畢業于遼寧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和民間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