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巍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掀起了一場文物熱,在這一背景之下,文物參觀人數不斷增加,令社會各界對文物藏品關注度大幅度增加。黨中央、國務院等對于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予以高度重視,通過對頂層設計與相關政策引導的強化,促使文物保護工作進入全新紀元。
關鍵詞:新形勢;文物保護;預防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287-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203
一、引言
文物預防性保護這一概念于1930年意大利羅馬所召開關于藝術品保護國際研討會上被首先提出,當時文物預防性保護概念僅僅是停留在溫度與濕度控制這一層面之上,但是文物預防性保護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對于文物保護工作而言有著里程碑般的重要意義。直至后來文物預防性保護理論逐漸趨于成熟,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認為:“預防性保護理念是需要在不危害到文物真實性這一前提之下,并且需要延遲任何形式、避免文物受損所采用的必要措施與行動。”由此不難看出,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背景包含位置、材料、裝飾材料等,同時也囊括漲停與庫房緩沖空間、環境監測調控、有害生物或病害調查預防、提取運輸、自然災害等諸多方面。
二、新形勢下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內涵
黨中央宣傳部為能夠傳播先進文化,在2008年1月聯合諸多部門頒發《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一文,此文明確指出要求文化部門所管理的文物展向公眾免費開放。自此之后,梁山縣文化與旅游事業獲得長足發展,但是伴隨參觀人次增加,令文化保護工作面臨全新挑戰。除此之外,文物是民族記憶、文明、文化等記憶、承載、傳承媒介,其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歷史與故事,自《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上新了·故宮》等紀錄片播出后,文物熱熱便在人們當中掀起一股浪潮。而“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這一由抖音短視頻平臺聯合文化局與旅游局所共同策劃的活動受到人們廣泛好評與爭議,這在側面表明我國公眾對文物關注力度的增長[1]。
三、預防性保護的內容
預防性文物保護是一項具有較強綜合性的工作,其理念與宗旨主要在于通過對文物開展有效質量、監測、評估、調控、干預等管理方式,令能夠對文化藏品造成威脅的不同環境因素加以有效遏制,令文物能夠處于相對穩定、潔凈的空間環境中,最大限度防止或減緩環境所導致文物物理或化學性質改變的老化,從而切實實現長久保存這一目標。為能夠促使文物與保存環境得到改善,我國文物局發布了《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加強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一文,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加以明確,其內容主要包含文物保存設施配置、環境監測與調控為基礎的防震、減震等拓展性預防性保護工作,并在這一基礎之上對文物進行日常養護,規避人文因素破壞等,同時建設完善長效預防性文物保護風險預控機制。
四、新形勢下做好預防性保護工作有效策略
1.加強頂層設計,做好整體規劃。預防性文物工作若想得到良好發展,便無法脫離各層級黨委與政府所給予的引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等支撐。在有效運用相關政策與資金扶持外,領導班子還需對頂層設計與組織領導加以強化,通過具有前瞻性與長遠性文物預防性保護整體規劃與方案制定完善,有效引導預防性文物保護工作發展方向,促使預防性保護工作能夠始終處于正確發展方向之中。
2.加強制度建設,強化保護意識。預防性文物保護工作在新形勢背景下開展過程當中,不僅需嚴格遵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同時也需將梁山縣文化和旅游局內部相關規章制度加以建設,通過預防性保護意識加強,將傳統文物管理方式轉變為預防性管理方式,同時,通過對相關制度建設與相關工作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強化,促使相關工作人員形成優秀風險意識與責任觀念,引導其養成優質職業道德與素養[2]。
3.加強理論研究,實現科學防護。根據我國所頒布《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一文,其明確指出:“應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實現文物保護兩個轉變,將文物保護由原有注重搶救性保護轉為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而若想令預防性文物保護具備較強科學性,便需將文物保護相關理論知識充分研究作為基礎,相關工作人員在提升自身理論水平過程當中,還需具備高水平文物保護技能,通過現代化科學技術方式方法,在確認文物“病因”后再實施相關保護措施,從而促使預防性文物保護工作科學性得到保障。
五、結語
綜上所述,因此,在開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過程當中,需化被動為主動,由于預防性文物保護工作肩負重大責任,并且需要長期堅持,故而在新形勢下,加大預防性文物保護工作重視力度能夠令保護不力所致使文物受到損害這一情況得到有效規避。另外,在新背景下,需對預防性文物保護工作不斷完善、優化、創新,令文物能夠得到更好保護。
參考文獻:
[1]楊國權.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思考[J].神州,2012(23):41.
[2]牛明.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相關思考[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0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