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姣

摘要:自然瓜果數不勝數,在滿足人們味蕾享受的同時也以各自不同的形態給人以藝術啟發。紫砂壺藝術中有善于模仿自然瓜果的一類,稱作“筋紋器”,本文通過對“瓜趣”這一作品的具體分析,具體揭示了筋紋器的藝術特征與價值。
關鍵詞:紫砂壺;瓜趣;筋紋器;自然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017-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10
紫砂壺藝術是目前中國陶瓷茶壺中發展較好,也較為人喜歡的一種。自明朝正德年間小書童供春創制第一件紫砂壺以來,紫砂壺藝術可以稱得上是進步飛快。明清兩代是紫砂壺發展的黃金時期,大量經典造型涌現,奠定了紫砂壺藝術發展的堅實基礎;近現代時期,社會較為動蕩,仍有手工藝人堅持創作,延續著工藝命脈;當代中國發展迅速,紫砂壺藝術發展也日漸活躍,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到如今這樣的新時代,紫砂壺也迎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傳統與現代不斷碰撞與融合,紫砂壺藝術發展迸發出新的活力。歸結起來,紫砂壺的發展空間與藝術價值不容小覷,是體現優秀文化傳統與工藝技術的重要部分。
自然一直是紫砂壺藝術的重要藝術來源之一,中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能夠通過紫砂壺表現出來。花器與筋紋器是自然性較強的兩種紫砂壺類型,且后者的美術效果與幾何效果更加強烈,更加具體地展現了紫砂壺線的特點。這件“瓜趣”就是十分典型的筋紋器作品,其造型來源于人們常見的南瓜,作者運用多種精湛高超的制壺技藝進行藝術提升,最終呈現的作品既有自然南瓜的伶俐甜美,又具體說明了筋紋器的藝術特征。
要表現“瓜趣”,首先在造型上要有一個圓圓的壺身。此壺是由壺蓋與壺身共同塑造出完整造型的,壺蓋為嵌入至壺身里的,與壺身融為一體,邊緣要打磨的十分細膩,要嚴絲合縫,不能有粗糙的毛刺。壺身造型與自然界中的南瓜基本一致,周身線條簡約流暢,一氣呵成。壺面飽滿充滿力量美,象征南瓜的成熟。紫砂壺在燒制成型后的質地是較為堅硬的,是“貌似泥為骨,敲之金玉聲。”我們欣賞到的“瓜趣”是可愛伶俐,憨態可掬的,看不到線條與面的生硬,這些都需要手工藝人細心拍制,以精湛的技藝打造靈氣的自然美感。
筋紋就是在壺面上均勻分布的線條,它們共同配合將壺面進行均等的分割,使筋紋與壺身結構巧妙地融合起來。筋紋器在紫砂壺藝術當中是結構感和線條感最強的一種,以現代眼光來看,筋紋器的幾何效果與理性美感也是十分鮮明的,在傳統、自然與現代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能夠使看似簡單的作品充滿豐富的造型結構、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等方面的多重意義。
壺中筋紋遍布整個壺身,分布十分均勻,將壺身分為相等的幾個部分,是對南瓜造型的真實模仿。筋紋是嵌入至壺身的,且每條筋紋的深度都是一致的,以保證壺面的整齊美觀。每兩條凹陷的筋紋襯托的是一瓣飽滿的壺身,使紋線與壺面都能有均勻的力道,也是襯托南瓜成熟美的一個部分。筋紋裝飾使作品主題具體化了,將“瓜”的造型完整勾勒出來,是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藝術創造。這一設計也傳達出筋紋制作工藝的精妙。紫砂壺是純手工制作的藝術品,手工藝人必須精準測算壺面空間,一旦開始打造筋紋便沒有后悔的余地,我們所能見到的整齊清晰的筋紋包含了手工藝人們成千上萬次的練習與百分百的細心、耐心,就這一點來說,筋紋器也是比較能體現手工藝人對紋線運用掌握水平的一種器型。
為了使南瓜的造型更加逼真,在壺鈕處手工藝人別出心裁地采用了瓜扭設計。壺鈕在紫砂壺中的作用似乎有些“微妙”,一些作品可通過改變壺蓋造型提供壺鈕功能從而隱去壺鈕,這并不是說壺鈕可有可無,而是證明了壺鈕與作品主題之間的密切關系。此壺的壺鈕是一個小圓圈,且層次性比較鮮明,是仿造南瓜的瓜扭制成的,這就使南瓜的造型更加完整,強化了“瓜趣”主題的表現,作品的自然氣息更加充沛。
壺一側的直嘴利落有力,與壺其他各部分的弧線美感不同,直嘴使整件作品更加清爽明快。圓環形狀的把手延續著紫砂壺藝術一貫的穩重端正,直嘴、把手與壺身形成的夾角是一致的,在完成功能使命的同時維持作品結構的穩定。
“瓜趣”這件作品選擇了南瓜進行藝術表現,是對紫砂壺筋紋技巧的呈現。本文通過對此作品整體造型、筋紋、泥料與各個部分的細致分析,較為全面地說明了此件作品的藝術特征與筋紋器作品的基本特征。自然是紫砂壺藝術的重要主題,尤其是在重視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時代精神下,紫砂壺藝術有著重要意義,延續著中國傳統技藝與中國自然關懷、人文關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