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淳
摘要:所謂戲劇結構,是戲劇作品安排、組織情節的方式。戲劇模仿自然的方式是動作、人物與事件作為素材,經過劇作家對事物本來順序打亂后呈現出嶄新的情節,所有戲劇結構以表現為戲劇動作適應舞臺時空而呈現的組織方式,即合理有效地組織各種行動,使之在劇中有效地再現。從戲劇素材到戲劇情節經過了劇作家一系列的改造、選擇與鋪排.這就是結構的藝術。
關鍵詞:戲劇;《俄狄浦斯王》;結構
中圖分類號:I1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04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26
戲劇的時空性決定了它必須有一個合理而緊湊的結構,西方戲劇傳統中典型的結構形式是劇作多從接近高潮的地方開場,在大幕拉開之前,劇中的重要事件、關鍵沖突已然形成,而且處于即將爆發之際。這種形式結構往往截取生活的某一橫斷面,將矛盾沖突、人物和事件集中在這一橫斷面中。其特點是時間跨度短,地點集中,動作整一。戲劇沖突緊湊、凝練側重于動作的集中和情節的激變,戲劇情境能夠急速、有力地展開。
戲劇史上最早運用閉鎖式結構劇情的是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于它精妙的結構。戲開場就展現出迫在眉睫的情境,忒拜城遭受嚴重的瘟疫,當俄狄浦斯獲知解救瘟疫的神示之后,毅然宣布一定要追查殺害前國王的兇手并予以嚴懲。一心要拯救城邦居民的俄狄浦斯,不曾想先知忒瑞西阿斯一語驚人:“你就是你要尋找的殺人兇手。”這句很突兀的預言在一開場就為全劇設置一個最大的懸念,有力地引導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命運上,有效地推動劇情向追查兇手這個單純的目標進發。
第二場,暴躁的俄狄浦斯追究先知對自己的“誣陷”,從而引起王后伊俄卡斯式對往事的回顧:先王拉伊俄斯知悉神示后,叫牧羊人將嬰兒扔進荒山:而拉伊俄斯是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外鄉強盜殺死的”。未料伊俄卡斯忒的回顧掀起俄狄浦斯內心深重的猶疑之情,她的敘說一步步加深了俄狄浦斯的恐懼,丈夫的恐懼也引發伊俄卡斯式的恐懼,回顧推動人物心境發生變化,靜態的回顧轉化為動態的戲劇性動作。隨著俄狄浦斯對自身經歷的敘述,夫妻二人都處于矛盾而僥幸的心理,即俄狄浦斯未必就是被棄的嬰兒:殺死拉伊俄斯的是“一伙強盜",俄狄浦斯在三岔路口卻是孤身迎敵。此時觀眾心里對謎底已有幾分預見,可是劇作為觀眾和劇中人再度埋下懸念,新的懸念需要新的發現。
第三場,新的發現引發劇情突變。新的發現推動戲劇情勢急轉直下,呈現出人意料的“突轉”。亞里士多德稱贊這場戲是“發現”和“突轉”最精彩的例證,這里的“發現”和“突轉”由布局中自然孕育而出,對往事的回顧有了新的“發現”,新的“發現”影響或直接導向目前主人公在劇中的中心行動,從而將“過去時”與舞臺上“現在時“交融滲透,前因后果相互貫穿,問題不是靜止的,具有影響人物在劇中的動機和動作的作用,現實行動也有了不可回避的因果依據,全劇呈現為單純一致的整體性。
第四場,牧羊人出現,最后的疑團打開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令人唏噓感嘆。該劇由運前史與近前史相互推動與呼應,促使秘密迅速揭開。40年的時間被壓縮在一天之內,多個地點發生的復雜事件都是作為往事通過人物敘述出來,許多人物不需要出場,所有往事都被敘述,首尾貫穿,一氣可成。回顧省卻是對復雜的既往事件過程的展現,劇作家集中筆力挖掘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營造出令人震撼的戲劇效果。
劇中最具特點的是“發現”與“突轉”兩種戲劇技巧,悲劇情節的進展就是通過“發現“引起“突轉”,把揭開人物關系中的一個秘密作為全劇的樞紐,從而把一連串對往事的回顧,同“戲”的推進融和起來,“發現"同秘密發生糾葛,造成懸念,接踵而至的懸念成功地維持著觀眾的期待心理。隨著劇情的進展,主懸念不斷延宕、加強,至戲劇高潮,謎底全部揭開。“閉鎖式”戲劇結構要求戲劇在臨近高潮的時候展開,高潮構成了戲劇的顯在部分的主體,它是集中性的最典型的體現,往事的所有線索在這里集中,它們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平靜的生活狀態被打破,突出了戲劇的緊張性;之前的所有線索在戲劇展開后必須形成激變,使戲劇情節在一波三折中構成最終的結局,形成曲折性的特點。而集中性、緊張性、曲折性又是構成戲劇性的主要內容,戲劇性帶來戲劇所特有的魅力。
綜上所述,“閉鎖式”結構至17世紀古典主義發展為“三一律”的藝術規范。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均屬此類結構的典范之作。閉鎖式結構的不足之處也正是其優勢所在,它常常給人以明顯的巧合感以及人為的痕跡,所以需要調動劇作家極為高超的技巧。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21.
[2][英]威廉-阿契爾.劇作法[M].吳鈞燮,聶文杞,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