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
摘要:民族器樂本身就是一種內涵廣博的民族文化,民族器樂理論則更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涉及民族音樂學、音樂史學、音樂美學、樂種學、音樂形態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各種音樂本體和音樂文化的知識層面,本文以“藝人和樂社”作為教學切入點,逐漸引導學生深人到民族器樂人文層面的探索和研究,以使學生對民族器樂理論的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解。
關鍵詞:民族;器樂;理論;教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J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083-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51
任何一門理論性質的學科,在學科體系和內容上都具備廣博的內涵,而在其教學方法上,如不采用恰當、合理的方式,因循守舊,則會顯露出單調、乏味的教學氛圍之弊端。因此,在民族器樂理論的教學過程中,同樣要拓展教學思維,研究更為恰當的教學方法,增進民族器樂理論課堂的教學效率,實現民族器樂理論教學目標。
一、以作品定向的教學輔導
民族器樂理論課程教學中,以作品定向的教學,可以滲透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理念,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選擇欣賞對象時,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西方器樂作品,以此作為民族器樂的對照,在各相關方面進行比較性的欣賞,這樣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更客觀地了解民族器樂理論知識。
比如講解民族器樂曲式時,根據傅利民主編的《樂種學講義》中的分類法,將器樂曲式分為單牌體、多段體、變奏體、循環體、套曲體等曲式結構,教師先啟發學生各種曲式分類不是絕對的,它們之間有許多聯系,如變奏體中的自由變奏與循環體中的合頭、合尾過渡式就很難絕對地區分,因此,可以以具體曲目為例,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思維,討論其曲式結構,然后再集中各小組代表上臺發表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最后定奪該曲目到底屬于哪一類曲式結構。民族器樂理論課程教學中,以作品定向的教學,有利于音樂本體層面的理論知識教學,民族器樂理論課程的作品教學還需要更多角度的綜合定向教學。
二、以人物定向的教學輔導
首先,既要關注和選擇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相關藝人和樂社,文要關注現今活生生存在的藝人和樂社,將他們同時作為教學實例的對象,使我們的教學做到歷史與當代相結合。對于歷史上的藝人及樂社,可以通過大量的文字、影像、音響等史料的搜集來講解,而對于現實中的藝人和樂社,則可以通過邀請他們來課堂與學生交流,或者組織學生到他們家中去體驗民族器樂生存的真實的各種背景,深刻地理解民族器樂藝術的各種特征、風格、技巧。
其次,在教學理念上,打破學科界限,以音樂教育學為基礎,適當借鑒民族音樂學中的方法,做到教學與研究相結合。類似這種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型"的學習有著許多共通之處,或研究或學習,教師不制定標準答案,都強調學生用自我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地去探求課程內容,利于課程教學。比如,在講到拉弦樂器二胡時,必然要提及阿炳(華彥鈞)和劉天華兩個人,他們在歷史上為二胡這件樂器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教師引導學生自我提問,阿炳、劉天華是什么年代的人,哪里人,他們為二胡的發展作了些什么工作,為什么要那樣做,具體又是怎樣去做的等,使學生始終保持“疑問——思考——解答”式的狀態在學習。
三、確立行之有效的練習方法
音樂是一種情緒的藝術,它“長于描情,拙于論理,難以狀物”。教師要幫助學生排除各種雜亂情緒的干擾,把自己的情感、情緒升華到藝術化的境界,才能使他們更加準確得體地理解、體驗和表達音樂的內容。其次,不良的情緒會影響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行為。我國明代學者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他主張:“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教師選擇的民族器樂理論教材和參考資料都是出自名人名家的手筆,都是經過不斷的實踐驗證而被肯定的,其中的理論性、思想性、藝術性都是較高的。因此,讓學生學習、借鑒其寫法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師講到民族器樂旋律發展手法的時候,要求學生寫作一篇關于該主題的文章,則可先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方式找到關于此類主題的已公開發表的范文。讓學生向作者借思路,以搜集材料中的典范文章為例子,讓學生去歸納這類文章分別從哪些角度來寫,學生領悟寫作之法,模仿演練;然后教師結合文章分析,引導學生去創新寫作。
四、結語
明確民族器樂理論課程中的目的與任務,是進行有效欣賞教學的前提,進入實質教學階段后,課程要求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和方法,拓展教學思維,變革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建.中國民族器樂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普及與傳承方式思考[J].音樂傳播,2016,(04).
[2]鄢秀麗,黃金波.中國民族器樂發展的構想及前景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