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琳
摘?要:移動網絡社會,黨媒新聞報道注重情感表達和傳播。本文通過對《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黨媒融合新聞情感敘事表現在議題框架、故事構建、敘事結構、敘事邏輯等幾個方面,同時情感敘事是構成媒介集體行為的一個關鍵要素,傳達出創造情感能量、構建社會共識、聯結個人話語和國家話語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黨媒;情感敘事;價值傳達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10-0030-03
新聞是一種敘事的媒介存在物,注重對現實中新近發生的一個或多個事件組合敘述。與其他敘事類型不同,新聞的情感敘事有著自身內在的邏輯,尤其是媒介融合后黨媒新聞中的情感敘事迎合了移動網絡發展的社交特性,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和獨特的傳播策略。本文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力圖結合黨媒新聞傳播的話語背景,探求微端新聞情感敘事的融合制作方法和價值意義。
一、語境:后情感社會與新聞敘事
1997年美國社會學家梅斯特羅維奇將“后情感主義”納入研究視野,提出后情感社會的時代特征,認為情感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見證了情感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膨脹,“后情感是一種新的被智識化、機械化、大眾媒體生產的情感”[1]。梅斯特羅維奇后情感主義基點是將“后情感”當成是被理性化控制的情感體驗,強調情感與理智的共謀,而非二元對立,尤其重視大眾傳媒情感構建與傳播的重要性。時過境遷,移動網絡媒介驅動下后情感消費漸趨盛行,情感網絡專欄、情感網絡電臺、情感微博、情感微信公眾號等情感類信息生產端口的多元化發展,使得“情感”被視為媒體娛樂和信息生產的中心,將網絡化后情感社會中的情感傳播向專業化、成熟化推進。
敘事學研究先驅羅蘭·巴特曾言:敘事是與人類歷史本身共同產生。作為最基本的人性沖動,敘事的范圍伸向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且隨著敘事介質的變遷,敘事的類型與形態也在不斷地進化。敘事是一種語言行為,是先驗的感性形式,是構建傳播文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不管媒介技術和傳播載體如何變化,有情感的敘事比冷漠、乏味的內容更有吸引力、沖擊力。故而,網絡化后情感社會中的情感實踐,迎合了受眾的精神需求,重塑了社會關系。對于黨媒而言,新聞報道唯有創造性地融合技術手段編制新聞敘事,才能適應媒介環境的變化,求穩求變。融合意味著“再造”,不僅包含“整治、修復、補救、調和”等基本含義,還包括了改革、重塑和重建的意義[2]。得益于社交媒體微內容、微形式的碎片性傳播和交友式信息互動,黨媒在后情感語境下注入新聞作品情感敘事,是媒介化生存的有效路徑。
二、黨媒微平臺新聞傳播中的情感敘事——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
傳統媒體時期,黨媒的情感敘事主要體現在單一媒介的通訊、特稿與主題性宣傳報道中。如今黨媒社交媒體新聞中的情感敘事趨于常態,且把新聞融合功能發揮得恰如其分。
(一)議題融合框架中的情感滲透
傳統媒介環境下媒體可以形成人們對社會重大問題的觀點,“通過重復性新聞報道來提高某一議題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3]。社交網絡公共傳播中,媒體議題框架建立在受眾使用與滿足基點上,因此,新聞議題不但需要將不同內容類型的新聞納入報道視野,展現社會活動的全貌,還要能從受眾公共利益焦點話題中尋找突破口,使受眾議題轉化為公共議題。語言學中新聞敘事往往會在標題、導語、段落組織等新聞敘述中通過用詞和用句搭建議題框架為受眾理解和判斷新聞事件提供理解思路。作為一種相對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和固化模式的表意系統,新聞語言起著關聯客觀事物與受眾內心的作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情感表達詞匯的使用,注重挑選較為直觸人心的情感性詞匯表示語法意義,如標題類表達:淚目!當他與她相約在零點37分……;正文類表達:無特效!很完美!好震撼!為中國空軍點個驕傲的贊等。
(二)微敘事與宏大敘事呼應下的故事化建構
邁克爾·舒德森指出新聞業并存的兩種模式“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且質疑“是否應該視信息模式‘優于故事模式”,認為即使堅守信息模式的報道原則,也未必會達到所謂的公平和客觀。其實,新聞客觀性只是對客觀事實的一種敘述和詮釋,純客觀本就是一個虛妄的“神話”。美國的社會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則看重“故事模式”,“對報紙上大多數新聞而言,‘欣賞性或‘消費價值更為重要”。《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的視角將故事化的微敘事蘊含個人命運的斗爭與思考,亦探討人情世故中的冷暖人心,立意高遠,注重從時代精神把握國家、社會、民族的重大主題宣傳。如《意味深長!習近平今年兩會到團組的5個小故事》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與代表團互動交流的五個溫馨瞬間,從普通百姓到國民英雄再到領導人物,《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你”“我們”“找到啦!”等口語化的故事內隱性敘述者表達和新聞事件精選情節的鋪陳直敘,打造了親切而貼近生活的故事化風格。
(三)敘事結構的多元組合
一般而言,文章的內結構如何設置取決于“核心”事件與“衛星”事件的組合,也就是重要事件與意義較小的事件組合。《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內結構設置主要表現為:第一,“核心”+“衛星”,即按照事件重要程度組織內容,如《王毅徒步巡邊》開頭交代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王毅徒步踏勘中緬邊界”“新中國第一塊界碑”等關鍵事實點構成“核心”,而界碑的背景介紹和隨行人員構成了“衛星”事件;第二,細化“核心”事件,特點為按照事件來龍去脈較為詳盡地敘述事件,具體有兩種類型,一是采用“衛星”+“核心”+“衛星”的組合模式組織結構,即開頭總結,中間敘述,結尾點評的模式,如《命真大!乘客在飛機上突然發病,幸好遇到這三個人》中,開頭采用倒敘介紹乘客突發癲癇,三位醫生救活乘客的總述,隨后對事件發生時和發生后進行了順序報道,結尾是正面評論。二是推文開頭直接講述核心事件,文末點明主題;第三,“核心” 并列,就是并列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核心” 事件,每個核心事件自成一個故事,形成集納效應。
(四)時空并置的可視化敘事邏輯
新聞敘事中敘事的語言是線性的、時間性的,然而新聞呈現又是空間性的,不論是報紙的版面空間,還是廣播、電視的聲畫空間,“空間和時間在應用時總是一道出現,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由空間坐標XYZ和時間坐標T來確定”[4]。如果傳統媒體時代新聞敘事的時空受文字與視聽影響獨立成體的話,那么移動網絡時代敘事則將文字與視聽時空并置于狹小的“界面”中,實現屏幕外與屏幕內共時共景的思想交流。《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作為黨媒的先鋒隊,新聞報道特別重視新聞的可視化。如根據信息重要程度改變文本字體、字號、字色和行間距,還可利用數據圖形、圖表、圖像的視覺演繹。技術融合下的新聞生產將新聞加工成全媒體形態,在滿足視覺審美的基礎上,擴展新聞信息。這種“在場”式的情感交流增強了事件——媒體——受眾間的“黏合度”。
三、新聞傳播中情感敘事的價值傳達
(一)互動儀式中創造情感能量
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提出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將互動議程視為互動者通過資本和情感交換而進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動。盡管他認為電子郵件與互聯網沒有相互吸引的輔助語言背景信號,然而,社交媒體卻極容易使人們在互動中增強情感,產生鼓動效果。黨媒情感傳播是政治資本在社會治理功能的展現。當前社會出現的頹廢傾向、奢靡化的消費主義及一些輿論熱點中折射出的社會冷漠正離散人世間的真情、親情,網絡中圍觀嘲笑、戲仿調侃、二元對立、反智詆毀及民粹主義、泛娛樂主義等社會思潮正加速網民“囚徒困境”,社會健康發展亟需一種力量凝聚人心,喚醒情感依扶。通過長期的情感敘事,黨媒可在多角度播撒生活中的美好,創造情感能量。從社會的角度而言,傳播主客體間的通感打破情感斷聯,實現感官間的相互滲透,可以生成新意義。
(二)構建自我認同、群體認同和社會共識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中的新聞總給人一種積極向上、充滿陽光,又具有質疑的精神內涵。對于情感共享的傳播生態,新聞內容與個體的生活方式、自我認同、群體認同與社會共識聯系起來。個體認同考察的是個人對自我的描述,群體認同把群體的目標、規范、行為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和行為標準,進而在集體行為中達成社會共識。新聞報道融情于事,以情融理,用“好人”“溫暖”“淚目”等高頻詞衍生積極的社會心態,鼓舞人們提升戰勝困難的勇氣。黨的媒體無時無刻“都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5]。壯大黨媒影響力,靠的是溫度、熱度、先進的新聞制作理念和新型融合編輯手法,把有圖有真相的情感作為賣點的敘事方法傳遞出黨媒對正義、對公平、對人間大愛、對理想社群治理和文明大同的強烈期盼。
(三)聯結個人話語和國家話語
以往黨媒宣傳報道經常采用三種形式:一種是告知模式的信息呈現,指令式的口吻成為標配;一種是直接解讀國家話語,議論多描述少,將媒體話語和國家話語合為一體;一種是飽含著國家話語的“高大”典型,敘事語言中表現出英雄崇拜般地高山仰止。這些形式因缺少“人氣”和過度渲染拔高脫離現實。因此,現代傳播話語體系建立時,一套與民眾表達語氣、口吻、心意相通的敘事方式順勢而生。《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上到國家政策、領導人活動軌跡,下到普通人的生活點滴,均納入情感傳播范疇,不但為我們塑造了親切可近的國家形象,還把個體生活與國家變遷相聯結,有助于打造平民化敘事風格,助燃受眾的參與熱情,提升宣傳效果。
四、結?語
后情感社會黨媒身處被其他“情感”挑逗和情感媚俗信息充斥的場域中,要能把握情感表達的“時”與“度”,不能以消解黨媒的“公共善”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眼球效應。同時,特別注意防止受眾產生“脫敏”效應,因為長期沉浸在情感池中,受眾難免會產生司空見慣的印象,進而引發情緒上的厭煩。必須認清的是,黨媒情感敘事做到不為流量和濫情所左右,堅守新聞媒體的職業規范,不忘初心是黨媒永久獲得民眾尊敬和信賴的生命線。
參考文獻:
[1]沈宏芬.后情感主義理論:梅斯特羅維奇的社會情感批評[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122-128.
[2]黨東耀.媒介再造——媒介融合的本質探析[J].新聞大學,2015(4):100-108.
[3](美)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第5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89.
[4]龍迪勇.空間敘事學:敘事學研究的新領域[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4-60.
[5]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EB/OL].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http://www.cac.gov.cn/2018-08/22/c_1123311137.htm.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