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是融合了民族舞蹈、音樂、服飾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能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特征。所以,如何最大化的保護戲曲藝術、如何讓戲曲得到傳承和發展受到了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戲曲與音樂劇的有效結合將最大化的挖掘出戲曲的市場價值,受到更多戲曲藝術愛好者的喜愛,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戲曲藝術;音樂劇;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12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86
一、引言
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尚未成熟,它就像是一個正在茁長成長的少年,還需要不斷摸索著向前發展。然而任何藝術的發展還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社會環境,其發展的內容要與大環境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立足于市場,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來。歐美國家的音樂劇在最初發展的時候也是借鑒了輕音樂劇、歌舞秀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的發展,取長補短,綜合發展成現如今備受歡迎的歐美音樂劇。
戲曲藝術承載了中國各個時期的著名事件和傳統精神,是中華文化濃縮、展現的有效形式。戲曲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名片,一直以來都推動著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它作為中國舞臺藝術的標桿,同音樂劇一樣都是唱跳并存,音舞戲同在。但戲曲藝術與音樂劇又有著明顯不同的地方,音樂劇稚嫩,戲曲發展成熟。所以,對于音樂劇來說,戲曲藝術養分充足,不同的劇種都是值得音樂劇借鑒、學習的對象。
因此,要讓音樂劇不斷學習戲曲藝術,綜合戲曲藝術的優點,讓音樂劇在未來能同中國戲曲藝術一般立足于中華民族,面向世界,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講述中華民族的故事、傳播中華民族的聲音!
二、以創新的形式發展傳承戲曲
創新與戲曲發展關系密切,是包含戲曲在內的所有藝術形式發展的必然規律。任何藝術的發展雖然都保留了傳統美學特征和藝術魅力,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更替,這些特征和魅力已經不能滿足民眾對于藝術的審美需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戲曲藝術的表現形式如果不加以創新,戲曲藝術的發展必將偏離戲曲的發展目標。就拿20世紀20年代名角輩出、發展迅速的京劇來說,京劇的傳承就在不斷的創新。其中以梅蘭芳為代表的梅派對京劇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梅蘭芳在基于傳統京劇的基礎上,結合當代民眾對于藝術的審美特點,不斷的創新發展,不管是旦角演繹出的人物性格,還是演員的服裝、頭飾,或是音樂舞蹈的創作都滿足了民眾的審美需求,最后創造出的時裝新戲深受民眾的喜愛。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最具代表性的革命現代京劇均表現出新的時代特征。京劇不但保留了傳統戲曲的韻味,還結合了西方的音樂劇、交響樂等音樂形式,這促進了我國京劇的繁榮發展。此外,我國的黃梅戲也是有效利用了音樂劇的表現形式,從而不斷的發展創新。例如《貴妃還鄉》和《秋千架》等黃梅戲中就融入了音樂劇的表演場面和舞美形式。
三、西方音樂劇的傳承創新特點給戲曲傳承帶來的啟發
西方國家的音樂劇長盛不衰,其獨特的發展優勢對我國戲曲的傳承帶來啟發。
首先,從創作方法上看,我國戲曲的創作形式呈現程式化,音樂基調較為單一,即使是不同種類的戲曲,音調也只有簡單的幾個。因此,民眾容易厭倦這種類型單一的戲曲。而西方音樂劇的創作方式多樣,會根據不同的故事情節、主人公性格和表演主題創新譜曲。這種多形式化創新曲目的方式,避免了單一化的音調,受到了民眾的青睞。所以,戲曲在音樂創作上要借鑒西方音樂劇創作的特點,創新出更多樣化的曲目。
其次,從表演形式上看,西方音樂劇的表演形式多樣化。舞臺表演形式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創新、調整,同時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會演繹出不同的美學精神。因此,西方音樂劇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發展空間很大。因此,在傳承我國戲曲藝術時應該借鑒國外音樂劇發展的經驗,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創新戲曲作品,融入更多的藝術元素。
第三,從曲目的唱段構成上來看,我國的戲曲曲目與西方音樂劇一樣都具有多個唱段。然而不同的唱段在舞臺中發揮出來的作用不同。對于我國的戲曲來說,每一個音樂唱段都是服務于戲曲表演的,很少會將唱段單獨拿出來進行曲目表演,即使是單獨拿出來唱,觀眾們也會不由自主的將其代入到原有的戲曲表演中去。也就是說,單獨的唱段不能脫離母體劇目。而西方音樂劇不同,每一個唱段都具有獨立性的特點,如果將其單獨拿出來歌唱,也會受到觀眾們的喜愛。所以,音樂劇的傳播范圍被不斷擴大。這種創作出獨立性強的唱段曲目的形式也是我國戲曲傳承可以借鑒的優點。
四、如何利用戲曲實現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
(一)借鑒傳統戲曲的題材
新時代,為給中國音樂劇找出路,有的話劇工作者不斷以探索傳統或新潮的方式,創造出的音樂劇表現出了重大歷史事件或社會熱點問題;也有的專業人士大膽做創新,勇敢嘗試先鋒派劇目,甚至是同國外音樂劇一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出大場面的歌劇。然而,這些專業人士的大膽創新雖然對我國音樂劇的發展非常有利,但是新音樂劇的出路并沒有被真正的找到。目前,原創音樂劇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整體上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發展還不算成功。因此,對于音樂劇這個外來的藝術表演形式,還沒有真正受到廣大中國老百姓的喜愛,并沒有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所以,筆者認為音樂劇的發展可以借鑒戲曲發展的經驗,在表演題材上盡可能表現出民族化和大眾化的特點。
在劇目題材的選擇上,可以選擇耳熟能詳的、經典的戲曲故事。例如越劇中經典故事《梁祝》,其凄美的愛情故事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取得韓國大邱音樂劇節最高獎項的我國原創音樂劇《碟》就是選取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美愛情故事。雖然故事原型一樣,但是藝術表現形式不一樣,但是卻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碟》音樂劇的原班人馬制作的《飛天》也是借助于戲曲的題材,想要將中國的敦煌文化以音樂劇的形式傳播出去,讓敦煌文化的燦爛受到全世界的喜愛。
(二)借鑒傳統戲曲中的程式化與虛擬化
音樂劇可以借鑒戲曲程式化和虛擬化的特點。程式化是指戲曲在技術上具有規范性和傳承性的特點,而在藝術上又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雖然音樂劇并不具有規范化的程式,然而在一定程度上音樂劇仍然具有較為相似的基本模式。例如,在中國音樂劇的表演中,正派角色一般由男(女)高音飾演,而對于一般的角色,中音音色的演員足矣。再比如,音樂劇用來渲染氣氛的舞蹈通常是由群眾演員表演,劇中的主演往往舞蹈動作較少。而戲曲的虛擬化是指舞臺中的演員所表現出的空間、時間、物體以及一些自然現象的虛擬。
中國音樂劇同樣可以學習戲曲虛擬化的特點,在對劇目的表演時采用虛擬化的方式吸引觀眾。例如,表演青年到老年的過程,可讓演員通過一首曲目演繹出青年人到老年人的形態、肢體動作等的變化,觀眾從這些不同的細節中間接體驗到時間的變化。而對于辛勤勞作的表演,可以通過多個演員在不同舞臺位置中的表演,同時伴隨舞臺效果的轉變向觀眾展現出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積極工作或勞作的樣子。
總之,通過演員的不同表演形式、各種服裝道具的配合、不同的舞臺效果給觀眾展現出一種虛擬化的故事情節,讓觀眾從視覺上、聽覺上、心理上感受到劇目的時間、空間以及故事情節等的變化;讓觀眾在座位席上行過萬千道路,感受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總之,戲曲中的優點是中國音樂劇發展的有效養分,這些養分能讓中國音樂劇傳承傳統文化、中國精神,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五、借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音樂劇同戲曲一樣都是屬于音樂類戲劇,因此很多研究者在談論音樂劇的時候都喜歡提到戲曲。但是音樂劇和戲曲具有不同的地方,例如戲曲的音樂曲調的較為單一化、表演形式具程式化、演員畫有臉譜等特點都不是西方音樂劇所具有的。如果透過這些現象去看兩者的不同,實際上是東西方傳統文化、審美需求、心理特點和戲劇觀念具有差異性。所以中國戲劇在學習戲曲時,這些問題是不可能回避的。然而也有研究者認為戲曲目前發展的出路都還沒找到,已經在中國處于“不景氣”的狀態,又如何能給音樂劇的發展提供指導意義?實際上,音樂劇借鑒戲曲,借鑒的不僅僅是它曾經輝煌的原因和經驗,還有如今戲曲發展遇到困難的教訓,以及目前戲曲在振興過程中的努力方向和取得一定成果的原因。
此外,中國戲曲等傳統藝術通常以抒情的方式反映歷史事件或描繪出現實生活。雖然對生活的寫實和再現不是特別逼真,但是通過歌舞表演的形式卻也展現出生活的特點。比如在戲曲中演員通過唱、念、做、打等形式表演出特定的生活故事,尤其是演員的做和打的動作表現了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動作或者打仗、格斗的場景。戲曲的表演中離不開歌聲和舞蹈動作,這也是戲曲的最大特點。雖然戲曲不如音樂劇那樣更加逼真的再現生活,但是戲曲所賦予觀眾的情感卻是非常濃厚的。戲曲給觀眾帶來了優美的形象、有趣的內心世界,給觀眾創造了娛樂的園地。所以,中國歌劇要注意學習戲曲在傳承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學習戲曲如何豐富表演形式以及戲曲所創造的角色、曲調等表演形式給觀眾帶來的豐富情感的特點。
六、結語
戲曲是流傳至今,在文化盛行的中國里仍然有立足之地的傳統文化。戲曲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已經積累了雄厚的藝術底蘊,對于中國音樂劇的發展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學習對象。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潛力大,它相比于戲曲似乎更能受到當代民眾的青睞。但是音樂劇還存在文化底蘊不夠,本土文化認可度不足等問題,因此,即使是音樂劇更能被大眾所接受,但是卻難以支撐起音樂劇的發展。所以,要在中國發展音樂劇,首先要學習戲曲中所表達出的本土文化和中國精神,這也是對戲曲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當然,要發展音樂劇單單這樣做是不夠的,還要繼承戲曲的技藝和劇目的結構。把戲曲中的優秀的技藝結合到音樂劇中,將戲曲的劇目結構轉化到音樂劇中,用音樂劇的語言來呈現出更有韻味的故事。只有這樣的傳承關系,才能在傳承戲曲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激發音樂劇的發展潛力,增強音樂劇在中國的生存活力。
參考文獻:
[1]黃凌霆,楊媚,張帆濤.傳統戲曲教育背景下音樂劇教學之本土化探析——以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為例[J].戲劇之家,2020(07).
[2]軒然.中國語境下的音樂劇創作[J].上海藝術評論,2020(04).[3]鄧肯.淺析戲曲藝術與中國音樂劇的傳承關系[J].戲劇之家,2019(11).
作者簡介:趙婧貽(1987-),女,湖南岳陽人,助教,主要從事音樂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