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鳳 楊奇

[摘 要] 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活動,一直是整個社會都比較關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創業的機會很多,但是就業創業的難度也與日俱增。本文通過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創業背景和問題的探討,從社會網絡的角度分析問題,希望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提出解決思路。
[關鍵詞] 就業創業;社會網絡
[中圖分類號]G644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0-0004-02
一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背景
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溫州作為銜接浙南閩北的重要城市,可以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溫州地方經濟產業轉型升級,溫商所擁有的社會網絡資源與金融網絡資源可以給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一定助力。
2020年1月中下旬突如其來的疫情風波,無論是對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肯定的是,這次疫情過后,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調整,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加入。因此,針對這次疫情,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和創業領域。
溫州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無論是就業崗位還是創業環境,都在全國名列前茅。2019年,溫州出臺“兩個健康”80條新政和41條實施意見,設立溫州民營企業家節,開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率全省之先建立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企業幫扶“白名單”,開展“萬名干部進萬企”活動。溫州城市品牌影響力指數居全國地級市第二。
地方高校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如溫州大學“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與區域發展的契合度與支撐度。同時,深入實施‘面向地方、面向一流工程”。因此,在同等條件下,地方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創業選擇上更需要側重于高校所在地。
二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需求與意向
從現有的研究文獻分析,影響大學生就業創業選擇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就業指導三個方面。個體對就業或者創業的思考與決策會受到個人思想、自我判定能力與自我感覺等因素的影響,即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在信息不對稱、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論或者方法來克服自己內心的擔心,增加對機會的判斷與把握能力,從而推動行為的發生,同時,在機會的把握上,自我控制性較強與決斷能力強的人更容易得到或者利用機會。
無論是創業行為還是就業行為,都是人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大學生現有的社會資源直接影響了其將來的擇業觀。當家庭或者家族中有人創業剛剛成功時,也會刺激個人在畢業時有創業的沖動或者行為,如果創業者發展得足夠完善,個人選擇就業的概率會遠遠超過創業。同時,家庭經濟的好壞也決定大學生就業還是創業,家庭經濟好的學生畢業初會選擇創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創業過程出現挫折,該部分群體會選擇就業,并且再次創業的可能性會很小;相比而言,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如果畢業之初沒有選擇直接就業,那么該部分群體就會一直堅定的選擇創業,同等條件下,創業的風險相對較高,收益也往往較多,為了改善家庭的經濟條件,該群體也會在創業付出更多。
三 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面臨的困境分析
與雙一流高校的學生不同,地方高校畢業生存在先天條件的不足:在就業中,很多企業會優先考慮選擇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或者僅僅考慮有博士點的專業,導致絕大部分學生在求職之初就被區別對待,與很多崗位失之交臂。同時,很多地方政府推出了面對國內雙一流高校、國外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的直接引才計劃,可以不用筆試直接進入面試環節,進一步增加了地方非重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另一方面,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從而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源給企業,畢業生人數每年遞增,伴隨著遺留下的未就業的社會人員,大學生就業的難度越來越大。根據教育部的相關數據,畢業生的規模將近900萬,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數據來源:教育部門歷年相關材料整理。
同時,畢業生的個人素質還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當前的教育,重視大學生的理論教育,忽視了動手能力的培養。隨著工業4.0的到來,原本工科學生就業會有巨大的優勢,但是大學生對于自身專業的認知和社會需求、就業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眼高于頂”,不肯接受預期之外的工作。與此,部分大學生還存在科學的擇業觀念,除了想要到“高、大、上”的公司外,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觀念,畢業時不主動出擊尋找工作,而是抱希望在家長和學校身上,最終的結果是錯失大量好的就業機會,與發展前景好的公司失之交臂。
在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經濟每增長1%,將會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量逐漸降低,高素質的大學生應該成為就業的主體,但是因為勞動力成本的增長,大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問題也層出不窮。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一方面壓縮崗位,另一方面降低員工工資,進而不利于大學生的就業選擇。
四 社會網絡視角下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策略
社會網絡可以簡單地看成行動者之間連接而形成的關系結構,社會網絡的組成是由有限的行動者組成并且網絡中的行動者也受到網絡的制約。在大學生就業創業過程中,利用好社會網絡的作用與功能,能夠更好地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社會網絡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在大學生就業創業過程中,社會網絡既是一個載體,也是一種動力,當個人或者團體成為網絡中的節點以后,通過網絡的開放性和通達性,不同階段的“弱聯系”和“強聯系”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加入,網絡不斷擴大,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愿景也就更容易實現。
學校層面:高校在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發揮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大學生就業創業社會網絡中是一個重要結點。作為溫州地方高校,結合溫州地方經濟的特色,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就業創業機會和平臺。溫州經濟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同時中小企業眾多,能夠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發展所需要的很多東西。高校在搞好教育的同時,也要同地方政府部門做好協調和溝通,以學生就業創業服務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搭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網絡資源平臺,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引導大學生將實習實踐和就業創業工作結合起來,做好有針對性的引導,同時引進企業的優秀員工到校兼職,通過資源共享和平臺搭建,從而使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得到提升。
家庭層面:在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僅僅依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根據六度分隔(SixDegreesofSeparation)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依據鄧巴數,若每個人認識150人,其六度就是150=11,390,625,000,000(約11.4萬億)。公式可以進一步抽象成:n=,其中n表示復雜度,N表示人的總數,W表示每個人的聯系寬度。依照上述理論,大學生的創業就業工作,家庭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首先,家庭成員的社會關系網絡是復雜的,能提供的機會和資源也是豐富的,即使是普通的學生家庭,也是能提供一些幫助的。與國外的情況不同,中國社會是比較重視人情的社會,因此大學生在創業就業的過程中,充分挖掘人際關系的資源,更加有利于就業創業目標的實現。家庭的社會關系,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方式,其中的共同懲罰機制更加有利于抑制機會主義和投機主義,從而有利于大學生的創業就業活動。在溫州地區,這種關系網絡的作用更加凸顯,因為溫州經濟和溫州模式的崛起的基礎就是依靠家族關系、親屬關系,通常僅依靠溫州話或者溫州習慣就可以把本來素不相識人聯系起來。溫州高校畢業生在這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方便畢業時的就業創業選擇。
個人層面:無論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程度,還是大學生的自我定位,大學生求學的過程,也是各種人際關系擴展的過程。我們在督促學生學習的同時,另外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為了培養學生,首先要提供足夠多的平臺供學生進行自我認知的探索,學校內部的學生會、各種社團組織都是學生自我發現的舞臺,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在與其他同學交往的工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同時學習其他同學的長處,促進自我的完善;其次,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每一次的實踐服務都是對自我能力的檢驗,只有在實踐中才可以發現社會需要的是什么,自身還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最后,學生社會網絡的自我拓展,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都會選擇那些興趣、習慣、思想等相一致的人進行社會活動,因此在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活動中,可以有朋輩間的幫助,特別是在創業活動中,興趣一致的人更容易形成團體,更有利于行動的展開。
大學生就業創業活動,影響的因素很多,比如今年的新冠疫情事件,因此提出一個完整的、一勞永逸的辦法也是不現實的,事隨時易,做好大學生的基本教育工作,才是幫助大學生成長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楊奇.轉型期地域性企業家群體形成機制分析——基于浙商、粵商的比較研究[D].溫州大學,2012.
[2]2019年溫州市政府工作報告[DB/OL].http://www.wenzhou.gov.cn/art/2019/2/22/art_1628567_30444171.html.
[3]溫州大學學校簡介[DB/OL].http://www.wzu.edu.cn/xxgk/xxjj.htm.
[4]溫州醫科大學學校概況[DB/OL]http://www.wmu.edu.cn/xqzl1/xxgk.htm.
[5]鐘云華.大學生就業社會資本新論:內涵、功能與測量指標[J].現代大學教育,2018(6):8-14.
[6]彭正霞等.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及路徑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1):57-64.
(責任編輯: 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