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
走進四川省大英縣蓬萊鎮,田園風光秀麗,產業發展喜人,群眾安居樂業,村容村貌迸發新的活力。寬闊平整的村道暢通無阻,煥然一新的院落干凈整潔,山水相依的村舍彰顯著勃勃生機。
五年來,蓬萊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產業引領、項目推動、住房改善、醫療救助、教育脫困等握指成拳,各項工作精準到戶,全鎮50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奔康。
集體經濟凝結產業“合力”
打贏脫貧攻堅戰,重點在于科學謀劃產業。2015年開始,蓬萊鎮著力構建“一村一特、一戶一品”產業格局,組織各村采取三種“支部+”模式,打造特色產業,培養特色品種,發展特色種養業,青花椒、橘橙兩大支柱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在蓬萊鎮,原大坪村、五謀村和柏嶺村3個貧困村地理位置相鄰,自然資源、區位條件相似,鎮政府進行了集中規劃,短期發展核桃、山桐子、蔬菜種植,中長期發展小家禽、生豬養殖;豪子口村緊鄰萬畝甜橙基地,產業上主要發展柑橘;原通仙鄉5個貧困村因海拔較高,則按照“種養循環、長短結合、穩定增收”的思路,采取“上市公司+專合社+貧困戶”產聯合作模式,建設青花椒產業園區,帶動養殖大戶及周邊群眾發展。
為把產業做強,蓬萊鎮把村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推行支部+專業合作社、支部+協會、支部+勞務公司等“黨建+N”的村級經濟組織模式,取得了成功經驗。
通過支部+專業合作社的方式,目前,吊腳樓村發展愛媛38、金秋砂糖橘、耙耙柑140余畝,年收入12萬元以上;山溪口村購置挖掘機、旋耕機、收割機,通過農機經營租賃方式,實現集體經濟收入6.12萬元。另一方面,順井村黨支部打破“要錢不如自己掙”的理念,吸納閑散機械和勞動力,組建木工、泥水工、機械操作工等技術工種,成立順榮勞務公司,優先滿足貧困家庭務工需求,發揮政府平臺優勢,優先安排工作崗位,經統計,通過勞務輸出,務工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累計收入10萬余元。
在村級經濟組織的帶動下,全鎮業態齊聚發展,培育出了大川蝦業、森福養殖、湖羊養殖、昕川家庭農場、碑埡雜柑等種植園區和養殖基地134個,9名農業專家技術員長期扎根該鎮,深入產業和農戶幫助解決技術難題。
依托蓬樂路橘橙產業示范帶、通仙九葉青花椒產業園區,全鎮貧困村集體產業發展得到鞏固,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較2018年平均增長15%,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覆蓋。2019年度,全鎮建制調整后的7個貧困村,全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的1個,5萬-10萬元的3個,3萬-5萬元的5個。
2019年鄉鎮區劃調整后,蓬萊鎮也對產業同步進行了優化。在通仙青花椒、寸塘口柑橘兩大主導產業基礎上,又增加了古柏雷竹,新培育了寸塘口村、榕橋村2500余畝柑橘種植基地,盤活了原甜橙基地柑橘產業1968畝,提檔升級通仙青花椒的后續管護;采取“合作社+農戶”、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分紅方式,流轉土地5500余畝,吸納2300戶農戶(其中貧困戶420戶)參與,2020年預計實現租金收入302.5萬元。
基建提質繪就幸福藍本
在抓產業重點的同時,蓬萊鎮統籌兼顧,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農業、水利等項目的實施,全面改善了落后的生產生活設施。
交通扶貧方面,全鎮建制村已100%實現通水泥路,長度約110公里,370個自然村(組)通水泥路400公里;農網改造方面,全面落實行政村穩定供電,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全鎮建成5個裝機容量30千瓦的光伏電站,拓寬了貧困村增收渠道;安全飲水方面,蓬萊鎮整合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資金116萬元,新建和改擴建渠系12處、新建和整治堰塘22口,實施機井、明井改造及集中供水工程267處,全鎮已基本實現了飲水工程覆蓋。
在農村住房改善工作上,蓬萊鎮統籌采取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拆遷安置三種措施,解決貧困群眾安全住房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方面,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的要求,2016—2019年度,蓬萊鎮全鎮共投入建設資金8794.64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809戶1875人,成功打造豪子口村、登榮村、碑埡村等30個集中安置示范點,2017年柏嶺村成為遂寧市首個實現入住的安置點;危房改造方面,2019年累計實施危房改造306戶,土坯房整治139戶,在實施過程中,跑風漏雨的實施維修加固,土坯房拆除新建,同時對室內水、電、廚衛、廁所等同步改建,極大改善了危房戶居住條件,得到群眾一致好評;拆遷安置方面,由于蓬萊鎮處于城市建設規劃區內,部分村進行了統征,其中水井村、新苗村、犀牛村等貧困群眾享受拆遷安置政策后,可以自由選擇城區租房或投親靠友兩種方式,住房同樣得到了保障。
持續授業壯大內生實力
蓬萊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志、智”雙扶是脫貧的樞紐所在,也是最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2015年起,蓬萊鎮充分發揮宣傳、組織、帶動優勢,堅持辦好農民夜校、實踐基地、網絡教學、道德講堂、法治教育“五大課堂”,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跟進的良好局面,群眾滿意度長年保持較高比例。
為了從根本上“拔窮根”,蓬萊鎮整合各級各類培訓資源和資金,通過開展農民夜校、網絡教學、道德講堂等多種線上線下培訓活動,通過壩壩會、電視會、廣播會等方式,對貧困戶常態化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種養大戶、致富帶頭人等農村人才的培訓力度,每個貧困村均培養出3名以上致富帶頭人。
為落實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蓬萊鎮選優配強基層隊伍,先后選派有學歷、有能力、有志愿的大學生村干部到村,充實基層干部隊伍。同時,堅持每年分級分批對農村黨員進行集中示范培訓,對貧困村黨員進行輪訓,60歲以下黨員普遍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或致富技能,農村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持續提升。
基層治理方面,蓬萊鎮積極利用節假日開展主題文化活動,一是開展“四好村四好戶”評比創建活動,引導貧困群眾講理講法,弘揚正能量。二是開展村規民約征集活動,向群眾公開征集符合本村實際、符合公序良俗的村民規范,并在全鎮廣泛推廣。三是舉辦重大活動,先后舉辦大英縣第二屆青花椒采摘節、蓬萊鎮第二屆農民豐收節、“我們的節日·迎新春”等主題文化活動17場次,新涌現了脫貧攻堅奮進獎4人,致富能手120人,文明家庭128個、孝順兒媳132人。
截至2020年5月,蓬萊鎮建檔立卡貧困2333戶5242人,累計減貧2329戶5230人,9個貧困村已按照預期退出序列。村社道路、院壩等硬化為水泥路,村黨群綜合服務中心、文化室、衛生室全部達標,村內網絡全覆蓋,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7.89%下降到2019年的0.0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530元提高到2019年的7599元。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脫貧成效顯著,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大英縣蓬萊鎮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