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兆學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對重構“城鄉關系、農民間關系和業主與農民間關系”起到了推動作用。但由于農業園區建設“重建輕管”,致使園區效益差、荒園棄園多,“一年建、二年荒、三年棄”的“歷史周期”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站在園區發展的“十字路口”,筆者認為,要樹立“四個理念”,念好鞏固提升“四字訣”,推動現代農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樹立“萬畝園”不如“畝萬元”的理念
建設現代農業園區要弄清楚其評價標準,既要有“高顏值”,更要有高產出、高效益,帶動更多農戶增收。當前,有的地方一味追求“大園區”,習慣政府“大包大攬”,花重金建設規模上萬畝的農業園區,配套標準普遍偏低,并且助農增收效益不好。有的喜歡走“高大上”路線,一律按照旅游景區標準打造農業“洋園區”,不切實際搞農旅融合。要從實際出發,堅決克服“不能斷帶”的“強迫癥”,不盲目通過大挖大填、開荒造貧瘠地等方式,刻意打造“連片成帶”園區。要不以規模“論英雄”,向單位面積要效益,鼓勵建設“畝產一萬元的百畝小園區”,不建設“畝產一百元的萬畝大園區”。要回歸農業的本源意義,真正將優質農產品供給作為農業的主責主業,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不能貪大求洋,不能“一窩蜂”把所有農業園區都搞成“洋盤園區”“花哨園區”,農旅融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必須要綜合考慮交通、資源、產業特性等因素。
樹立“科技+市場”決定“種什么”的理念
建好現代農業園區,選準產業是前提,科技和市場是關鍵。有的地方園區產業政府規劃為“A產業”,但業主、農戶的發展意愿是“B產業”,導致政府引導與農戶意愿“錯位”。有的農業園區產業選擇盲目跟風,搞“一鍵式”復制粘貼。有的農業園區產業雜亂,在一個區域、一個園區規劃幾個甚至十幾個主導產業,成規模、成氣候、有效益的產業少。農業園區的產業選擇要講科學,要符合農業發展規律和特點,根據園區海拔、土壤、風向、灌溉條件等各項因素,科學選擇產業類型、品種類型,做到因地制宜。產業確定要堅持市場導向,園區種什么、生產什么,要優先選擇市場穩定、耐貯存、有加工能力的產業,而不是“拍腦袋”隨意決策就搞某一項新產業。產業發展要做到主次分明,不能搞“大雜燴”,明確1—2個主導產業并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適度補充發展其他輔助產業。
樹立“業主+農戶”解決“誰來種”的理念
新型經營主體引領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當前,有的地方建好的園區“無人問津”,沒有業主和農戶進駐園區發展農業產業,建成的園區白天“裝太陽”晚上“裝月亮”。有的招引的業主是“偽業主”,引進的業主不想投一分錢,只想依靠政府項目資金。要發揮公安、金融、工商稅務等行業部門作用,練就農業招商辨別真偽的“火眼金睛”,堅決把單純盯著政府項目來的“偽業主”擋在門外。要引進經濟實力強的業主進駐園區,尤其是要督促企業及時兌付土地租金、農民務工收入,持續管護好產業,防止企業半道“甩攤子”。要走適度規模發展的路子,合理控制家庭農場、專合社等中型經營主體的規模,防止因“貪大求洋”拖垮業主。要盤活低產低效園,對業主發展規模較大且經營不好的園區,以及村集體經營的低產園區,要通過招引新業主、反租倒包、返田于民等方式予以盤活。要大力培育戶辦產業園,支持農戶通過自主經營、反租倒包等方式,發展規模適度的戶辦產業園。
樹立“三分建”更需“七分管”的理念
“重建輕管”是園區建設中的形式主義,現代農業園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健全投入機制、管護機制。當前,有的地方重建輕管,建設園區時“熱情高漲”,后續管理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尤其是園區基礎設施因無人看管導致“今年建、明年壞、年年修”,園區建成后便成了荒園、廢園。有的地方項目資金全部用于園區“硬件”建設,在產業管護、技術服務、市場拓展等“軟件”方面不預留資金,致使園區后續發展沒有保障。要樹立“誰先發展產業就支持誰,誰發展好就支持誰”的財政支持導向,哪里有業主就在哪里建園區,真正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要強化基礎設施管護,堅持“誰受益、誰管護”,明確管護責任人,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毀了建、建了又毀。同時,財政投入建設的基礎設施都要產權量化和股權量化,做到產權明晰、責任清楚。要均衡財政資金投入,產前、產中、產后都要投入,對已建成的園區“扶上馬送一程”,尤其是要預留資金投入到產中、產后環節,強化全環節、全產業鏈扶持。要建立園區發展預警機制,對園區發展中存在的規模經營不適度、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且層次低等問題,要早預警、早采取措施、早處置。要積極推行“園長制”,每個園區都要成立由黨委或政府負責人擔任“園長”的工作專班,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