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清
自貢因鹽設市,享有“千年鹽都”之美譽,而榮縣是鹽都之源,有著豐富的鹽鹵資源和豐厚的鹽文化沉淀。新形勢下,正在經歷轉型升級的榮縣應發揮好資源優勢,找準鹽業發展新的立足點,增強榮縣的特色工業,助推社會經濟發展。
發展現狀
——資源現狀。榮縣擁有國內僅存的特色黑鹵鹽礦——威西巖鹽礦床,礦床淺、鹽層厚、易開采、品位高、規模大,儲量達176億噸,氯化鈉含量高達97%以上,富含27種微量元素和四十余種常量元素,被世界公認為最優質的制鹽鹵水。久大長山鹽礦位于威西巖鹽體東南部邊緣,埋深840—1054米,鹽層平均厚度15.69米,生產勘探面積26.71平方公里,基礎儲量9.14億噸,評估允許開采儲量約1.2億噸(已開采量3829萬噸,保有儲量8492萬噸)。目前,長山鹽礦年均產鹵150萬噸左右,供鹵能力200萬噸/年以上。
——制鹽企業發展現狀。馳宇鹽品生產普通食用鹽、食品加工食用鹽、功能性食用鹽、畜牧飼料鹽、生活日化鹽、工業鹽六大系列200余個品種,2019年產值1.5億元,其中富鍶鹽產值0.3億元。目前該縣的食用鹽產銷能力達45萬噸/年,產鹵、輸鹵能力達200萬噸/年以上。
——制鹽技術現狀。馳宇鹽品是中國鹽業首家獲食品安全全球標準BRC認證的企業,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國際發明專利1項;該企業已與清華大學達成合作協議,建成清華大學馳宇高品質鹽研發中心,開發新產品生態原鹽、純精鹽、低鈉鹽、富鍶鹽、天然未加碘食用鹽等5個系列30多個品種。馳宇富鍶鹽通過國家新產品認證,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潛在市場影響力大。
——鹽文化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現狀。榮縣鹽文化旅游產業經過近幾年的不斷積累、發展,依托自貢強大的鹽文化底蘊優勢,逐步樹立了自身的品牌優勢。正在建設長山鎮井鹽特色小鎮,將傳統工藝文化與城鎮美化相結合,通過打造采鹵制鹽文化墻、陶藝花缽綠化帶,多渠道傳播傳統工藝文化。榮縣堅持發展特色工業,致力打造鹽文化產業,主攻鹽加工、鹽食、鹽宿、鹽展、鹽創“五大方向”,推動三產融合。
發展瓶頸
——制鹽企業布局不合理。榮縣鹵水資源充足,但僅馳宇鹽品處于資源生產地,市內其他制鹽企業均與主要資源生產地分離,依靠管道運輸鹵水,僅輸鹵成本就高達33.5元/噸鹽;管道易受鹵水腐蝕、易爆管,所經地區對空間規劃、環境安全等有一定影響。目前,榮縣向外輸送鹵水的管道長達200余公里。
——資源利用不充分。資源利用比較粗放,目前主產品的制作工藝相對比較傳統,馳宇鹽品制鹽裝置采用“燃煤鍋爐(電站)+多效真空制鹽”熱電聯產工藝,煤炭為主要能源,占比達到70%,環保設備設施運行成本高,自動化水平低,基本沒有智能化。
——產業鏈發展不夠長。從目前的產品分析來看,產品較低端或產品不豐富,原鹽、食鹽等主產產品占比不高;產品附加值不高,80%為低附加值產品,資源未有效利用、高端產品研發不夠。
——融合發展不足。榮縣鹽業與鹽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不足。一方面,缺乏穩定、成熟和完善融合發展協調機制,沒有鹽文化傳承發展規劃,制鹽企業在鹽文化傳承工作中投入不夠;另一方面,對鹽文化的挖掘還不夠深,榮縣作為“鹽都之源”,其歷史意義和內涵非常豐富,沒有建立對鹽文化專項研究的機構和場所。
面臨的挑戰
——市場競爭加劇。國家鹽改政策出臺后,食鹽經營放開、市場化經營的趨勢不可逆轉。食鹽生產企業可以開展跨省經營,同時放開食鹽出廠、批發和零售價格,食鹽價格將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市場競爭加劇。全國多家制鹽企業形成市場競爭關系,榮縣鹽“走出去”的同時,外來的海鹽、湖鹽也將隨之入川。目前省外制鹽企業在省級鹽業主管部門備案的已達70多家。
——化工企業落地難。井鹽產業園用地性質為二類工業用地,落戶化工類企業需要三類用地,榮縣又屬農產品主產區,受環保規劃等條件限制,作為化工產業的“兩堿”項目按目前政策不能入駐該園區,極大限制了資源價值的高效利用。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引進化工企業是最為直接的。以純堿化工企業為例,100噸鹵水可生產58噸原鹽、價值2.2萬元,或者生產純堿18噸、價值4.1萬元。但是化工企業環境污染嚴重、安全風險大等缺陷不容小覷。
對策建議
——做強井鹽產業園。加快高端調味品等項目引進力度,引導馳宇提升制鹽技術,引進“蒸汽熱壓縮”制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總的形成150萬-200萬噸原鹽生產規模。加快產業鏈延伸,加快引進鹽業產業鏈下游企業。
——產品轉型升級。榮縣鹽業歷史悠久,鹽文化保護迫在眉睫,資源開發終會有盡頭,榮縣鹽業應當走精品化路線,控制原鹽產能規模(150萬-200萬噸/年)。與新疆、內蒙古、江蘇、陜西及其他省市相比,榮縣在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水源、環境容量等方面不具備發展大型化工(兩堿)的優勢。榮縣鹽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質,應以鹽為基礎帶動高附加值鹽產品研發,發展壯大鹽業精深加工企業。一是高附加值調味食鹽、營養鹽方面。通過制鹽工藝技術優化或革新,提升產品技術含量,開發不同結晶形態、粒度的鹽產品,滿足不同行業的需求。打造高端調味品,開發獨具特色的調味產品及品牌。例如冰晶鹽、片鹽、粉末鹽、造粒鹽等,深挖滿足對應消費者口味、功能的食品(普通食品、藥食兩用、新食品原料),以輔料支撐產品,打造具有特色的原料鹽產品。二是高附加值保健、康養鹽產品方面。樹立大健康理念,充分利用鹽的綠色消毒、殺菌、止癢、去屑等特性,引進國際知名化妝品和日化品牌開發豐富多彩的護膚、保健、康養系列鹽產品。
——加強資源綜合利用。一是加強對鍶元素的利用。鍶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與人體骨骼的形成密切相關,為人體骨骼及牙齒的正常組成部分。在鹽鹵制鹽過程中,會蒸發出富含鍶元素的水分,開發富鍶礦泉水可以利用這部分蒸餾水。以年產30萬噸食鹽的企業來算,每年蒸餾水的產量在60萬噸左右,如將這些蒸餾水開發為瓶裝富鍶礦泉水,每瓶(500ml)按照2元的售價,則可新增24億元的銷售額。二是加強對鋰元素的開發。雖然化工企業落戶園區存在政策困難,但為了資源的綜合利用,應加強與新能源企業對接,建立鋰元素提取車間,促進鹽鹵資源中的鋰得到合理開發。隨著電動汽車、“互聯網+”、5G等政策推廣,未來幾年我國鋰產品尤其是電池級碳酸鋰消費量年均增速10%以上。中國是鋰產品主要消費國,占全球鋰產品30%市場,2014年,全國鋰產品總量到34.8萬噸(碳酸鋰計),其中鋰電池類消費量約占40%。鹽鹵資源中鋰元素含量豐富,目前探測榮縣及周邊氯化鋰儲量約60萬噸,按照碳酸鋰每噸16萬元的價格估算,年產1萬噸碳酸鋰項目產值也將達16億元。三是加強純堿項目承接。以井鹽產業園為載體,充分發揮榮縣頁巖氣、鹽鹵等資源優勢,加強政策爭取,承接純堿項目。不斷創新生產技術,實現鹽鹵礦山-純堿聯產(鹽鹵—純堿),相對于傳統純堿流程(鹽鹵—原鹽—純堿),制作工藝更為簡便,經濟效益更為可觀。
——促進融合發展。把榮縣建設成為國家級鹽產品展示與交易中心,充分展示榮縣鹽產品品質及鹽文化的豐厚內涵,吸引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鹽企及鹽產品;建立快捷高效的產品交易、交割平臺,具備展示宣傳、成果發表、信息交流、商務談判、產品交易與切割等多項功能。將鹽文化融入旅游產業發展,以長山鹽礦為中心,提升井鹽小鎮知名度,打造長山鹽業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