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佳

摘? ?要: 潮州作為海絲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城市紅色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機遇,外宣紅色旅游文化的前提是掃除語言障礙,將其譯成英語。本文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框架,闡述在翻譯潮州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如何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進行適應性轉換,實現翻譯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從而更好地翻譯和傳播潮州紅色文化,展示城市形象。
關鍵詞: 紅色旅游文化? ?外宣翻譯? ?生態翻譯學
一、研究背景
2019年8月份習近平在考察隴原大地這片文化的沃土時強調指出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1]。潮州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是粵東地區的文化中心,文化底蘊深厚,是潮文化發祥地,同時是有著光榮革命斗爭歷史的紅色熱土。全市普查出284處革命遺址遺跡。潮州市委市政府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著力于提煉升華潮州紅色文化名片,打造潮州紅色文化品牌,使之成為宣傳潮州、推廣潮州、展示潮州城市形象的靚麗名片[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好中國故事是全黨的事,各個部門、各條戰線都要講。要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內宣外宣一體發展,奏響交響樂、奏響大合唱,把中國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讓中國聲音愈來愈洪亮。”[3](211)“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給潮州紅色文化“走出去”帶來了新的機遇。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潮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商和國際人士到潮州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活動,如2018年的潮州國際刺繡藝術雙年展,地方院校開展的來華留學生的文化交流活動及聘請外國專家在潮長期工作等。他們對潮州紅色文化“走出去”有著積極影響,掃除語言溝通障礙成為對外宣傳的首要任務。因此,紅色文化的外宣翻譯工作將有利于補齊紅色文化外宣短板,為講好潮州文化故事奠定基礎。
二、潮州紅色旅游文化翻譯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紅色文化的定義及特點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發展創造的先進文化,植根于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實踐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內涵”[4]。它有鮮明的政治性和導向性,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由此可見,紅色旅游文化外宣文本除具備一般旅游文本的共性外,還有獨特之處:語言簡樸平實、敘事性強,政治軍事色彩、詩詞歌謠出現頻率高、教育意義和召喚意義顯著[5](88-92)。
(三)潮州紅色文化旅游景點簡介翻譯現狀
為更好地把握潮州周邊地區紅色旅游文化景區簡介的英譯情況,筆者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收集資料:一是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輸入“潮州”及“紅色文化”的關鍵字眼進行搜索;二是組織翻譯課堂學生以分組采點和查閱網址的形式調查潮州市管轄片區的紅色資源英譯情況;三是筆者親自走訪獲取數據。調查結果如下:
上述情況并不只見于潮州市,有研究發現,即便景區有提供對應翻譯的,未必能達到很好的外宣效果,因為“長期以來紅色文化外宣翻譯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各地的譯文質量堪憂,文本缺失、語義失真、用法失誤等問題較為普遍”[6](39-44)。不過,可喜的是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各地方政府加大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宣傳力度,催生一系列有關紅色文化翻譯的文章。這些文章或從傳統翻譯學角度(直譯、意譯)探討原文與譯文之間內容、形式的轉換;或從功能主義提出譯文要忠于目的,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或用語用學的順譯理論審視譯文與各種語境之間的關系,如此等等[6](39-44)。
三、生態翻譯學概況
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由胡庚申教授提出[7](283-291),它是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被視為生態學視角的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8](11-15)。這里的翻譯生態環境指的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9](86-89)。原文和譯文各自構成一個文本生態系統,前者涉及原語系統里的語言、文化、交際生態,后者涉及譯語系統里的語言、文化、交際生態。兩者在各個生態存在“差異度”問題[10](107-110),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集中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進行適應性轉換選擇,以求最適合翻譯生態環境的最優譯文。在應用型研究方面,已有不少學者采用該理論用于指導翻譯實踐,從事文學翻譯、哲學翻譯、商務法律翻譯和口譯研究等,不斷擴大豐富生態翻譯學的研究內容,使得該理論日臻完善[8](11-15)。紅色旅游文本的外宣翻譯工作只有同時做好三個維度的轉換和協調,才能在原文和譯文、原作者與外國讀者之間營造和諧的翻譯生態環境,才能傳遞紅色文化精神,實現文化交流的目標。
四、基于生態翻譯過程三維綜合模式的紅色旅游景點簡介英譯研究
(一)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進行的”[11](2)。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形式上各不相同,英語習慣用被動語態,因而常用被動句式,名詞、形容詞使用頻率高;而漢語則習慣用主動語態,因而常用主動句式,動詞使用頻率高。在漢譯英過程中,從語言維對原文的主動語態進行轉換,使之符合譯入語的行文規范,達到譯文文本生態語言維和諧。譬如潮州市饒平縣茂芝會議舊址簡介:
例子1:茂芝會議舊址坐落在上饒鎮茂芝圩朱德廣場的一側,遠看極像一間普通的民宅,門楣上方寫著“全德學校”幾個大字。
這句話連續使用三個動詞:“坐落”“遠看”和“寫著”,典型的漢語主動語態句式。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對其語言進行適應性轉換,主語仍然是“茂芝會議舊址”,但對個別動詞改用被動語態來翻譯。
參考譯文1:Resembling an ordinary private residence from the distance,the Original Site of Maozhi Conference is situated on the side of Zhu De Square in Maozhi Village of Shang Rao Town, with four characters “Quan De Xue Xiao” written on the front door lintel.
從譯文可以看出,總體句式是被動語態,用了“be situated”的表達方式。另外,兩個動詞分別使用伴隨狀語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進行轉換,才符合英語的語言規范。
(二)文化維適應性轉換
文化維適應性轉換指“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這種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在于關注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譯者在進行原語語言轉換的同時,關注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11](2-3)。紅色旅游文化不同于一般景點的人文景色介紹,注重對革命歷史的闡述,涉及革命歷史事件很多不為外國人所了解,或者說在譯文文化生態中是“缺失”的。因此,翻譯時應該適當“增譯”或“補譯”闡釋紅色文化,進行文化維轉換。譬如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鳳凰山革命根據地:
例子2:鳳凰山革命根據地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時期,在逾二十年的革命斗爭中,無數革命志士面對強敵,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在這片熱土上壯烈犧牲的革命英烈有姓有名可考的就達一千多名。
此處紅色革命景點涉及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翻譯過程中進行文化維轉換要注意兩個要點:一是除了“抗日戰爭”外國友人可能較為熟悉外,其他兩場戰爭估計所知甚少,因此要將具體年份交代清楚;二是因為每場戰爭的性質不同,面對的“強敵”也不一樣,在翻譯的時候不能一并譯成“enemy”敷衍了事。有鑒于此,可采用增譯、補譯方式填補文化空白。
參考譯文2:Phoenix Mountain Revolutionary Base witnessed three major revolutionary wars, namely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1927—1937),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 (1937—1945), and the War of Liberation (1945—1949). During nearly two-decade of wars, numerous patriots fearlessly faced up to the enemies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and Japanese invaders) and sacrificed their lives for the nation. Now over 1,000 heroes and heroi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譯文下畫線部分對戰爭年份的補充說明有助于讀者明白戰爭爆發的時間,這樣后文提及的“在逾二十年的革命斗爭中”就好理解了;對“敵人”的補充說明有助于讀者了解戰爭的意義,而不是籠統認為敵人就是日本侵略者。通過補充說明,譯文的文化生態才能與原文的文化生態相對應,實現文化維適應性轉換。
(三)交際維適應性轉換
交際維適應性選擇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11](3)。上文提到紅色旅游文本的一大特點是詩詞歌謠出現頻率高。如果在形式內容上照搬原文模式,則譯文晦澀難懂,不一定符合英文詩句的要求,同時不是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領略到詩句的優美及內涵。因此,這類文句的翻譯應該從文化交際角度進行適應性選擇調整,注重語言的交際功能,讓外國友人更好地了解紅色文化。下文以潮州市區西湖涵碧樓景區介紹為例:
例子3:經過修葺的涵碧樓,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日以全新的面貌免費向社會開放。樓內展館分為上下兩部分,樓下是“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同志生平介紹;樓上是“潮州七日紅,青史垂千秋”專題展覽。
原文下畫線是典型的詩句,每行字數一樣。從語言交際功能出發,結合旅游文本的實用性、信息性特點,在翻譯過程中形式上應該不拘一格,將詩句意思用平實語言表達出來即可,以便實現交際維轉換。
參考譯文3:As an educational base for patriotism, Hanbi Building will soon reopen after the repairs. It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ground floor is dedicated to peoples beloved Premier Zhou Enlai; and the second floor is for exhibition and commem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event that took place from September 23 to 30, 1927 — or Chaozhous Seven-Day of Red Revolution.
原文“潮州七日紅”通過補充說明革命事件發生的時間讓讀者明白“七日”的由來,并在后面用破折號加以解釋;“青史垂千秋”指該革命事跡將被后人永遠銘記于心,所以用“commemoration”,即“紀念、懷念”的意思代替,雖然少了詩意,卻將意思表達得清楚明了,較好地實現交際維適應性轉換。
五、結語
潮州紅色文化豐富,銘刻著中國共產黨領導潮州人民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現已化為14張“潮州紅色文化名片”。在對外宣傳中,這些英雄事跡、革命遺址或詩詞歌謠的準確翻譯和表達尤為重要。本文通過運用生態翻譯學中“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適應性轉換策略,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充分考慮潮州紅色文化特點與譯入語的語言表達、文化信息和交際目的等因素,從而做出適應性調整并給出參考譯文,有助于展示城市形象,實現翻譯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央視網.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824/c1003-31314943.html.2020-3-19.
[2]潮州14張紅色文化名片出爐,快來看看你認識幾張?[EB/OL].https://www.sohu.com/a/302854833_120067476. 2020-3-19.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4]葛震.煥發紅色文化新活力點燃沈陽發展新引擎[N].沈陽日報,2020-3-12(8).
[5]高吉利.紅色旅游外宣文本的特征及漢英翻譯理據和翻譯策略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9(3).
[6]徐睿,袁邦株.紅色旅游外宣翻譯研究綜述[J].井岡山大學學報,2018(5).
[7]Hu, G. S..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J].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3(4).
[8]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
[9]胡庚申.對翻譯生態學幾個問題“商榷”的回應與建議[J].中國翻譯,2014(6).
[10]宋志平,胡庚申.翻譯研究若干關鍵問題的生態翻譯學解釋[J].外語教學,2016(1).
[11]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
基金項目:潮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項目“生態翻譯學視闕下潮州紅色文化資源英譯規范化研究”(2019-C-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