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摘? ?要: 隨著“慕課”在高校教學中的運行,“慕課”對中國大學傳統課堂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與廣泛的影響,更是對高校教學管理提出了挑戰。教學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最重要環節,在培養方案、教學過程及教學質量管理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慕課”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創新與實踐進行探索,了解“慕課”發展的現實情況,分析“慕課”模式的高校教學新體系對高校教學管理提出的新問題,為建立一套適應“慕課”時代的高校教學管理體系提供相應的支持。
關鍵詞: “慕課”? ?高校教學管理? ?優化人才培養
現階段,隨著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及教育網絡信息化的進一步加深,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側重點從較行政化風格的教學管理模式逐漸向網絡信息化、服務支撐化、人性管理化的模式不斷轉變。從2013年中國“慕課”建設開啟以來,各大國內高校爭相參與建設,各類優質教學資源不斷上線,“慕課”風靡于整個高等教育界。與此同時,“慕課”的蓬勃發展推動了高校課堂教學內容、方法、模式及教學管理體制機制的大變革。
一、“慕課”發展對高校教學管理產生的影響
關于“慕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獻主要有:王文禮(2013)《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焦建利(2013)《MOOC:大學的機遇與挑戰》;李志民(2013)《MOOCs的挑戰與大學的未來》;Fred Martin(2012)“Will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Change How We Teach”等。這些研究分別表明以下三大立場:1.“慕課”對高等教育而言是一個機遇[1](53-57)。2.“慕課”將對高等教育產生消極影響[2](18-23)。3.我們需要更加客觀辯證地分析、認識和實踐“慕課”[3](19-20)。
“慕課”對中國大學傳統課堂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與廣泛的影響,更對高校教學管理提出了挑戰。教學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最重要環節,在培養方案、教學過程及教學質量管理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關于“慕課”對教學管理的影響研究十分有限。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教育信息化戰略,順應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需求,系統開展“慕課”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創新與實踐研究,以期為建立一套適應“慕課”時代的高校教學管理體系提供相應的支持。
二、“慕課”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出現的新問題
“慕課”教育的不斷發展使高校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及需要較靈活地把握學習過程。而且,“慕課”教育具有規模大、易開放、教學資源優質且豐富等優勢特點,體現了更靈活的教學方式[4](109-119)。然而,目前高校教學管理面臨很突出的問題。比如教學資源老化,更新速度慢;教學管理行政化明顯,網絡信息化水平欠缺等。在“慕課”的影響下,使用網絡信息化手段提高高校教學管理及人性化服務水平,繼而實現網絡信息化教學資源與相匹配的教學管理模式的結合,是目前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實現創新的重中之重。
但是,“慕課”教學模式的興起,在促使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理念轉變的同時,也產生了一連串問題。如不像傳統課堂教學那樣,老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地監督評價,這就要求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對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采取更科學有效的誠信檢驗體系;對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在課堂以外,建構起老師與學生獨特的交流模式提出了更艱難的要求。
三、“慕課”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的創新策略
本文嘗試對“慕課”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創新與實踐進行探索,了解“慕課”發展的現實情況,分析“慕課”模式的高校教學新體系對高校教學管理提出的新問題。為更加客觀、理性地探討“慕課”與高校教學管理的融合形式,以及對高校教學管理產生的影響提供依據,為探尋髙校教學管理創新與變革之路提供支持。
本文將分析“慕課”對現行高校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模式、基于專業的行政化教學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挑戰。從以下四方面探索“慕課”背景下應對這些挑戰的高校教學管理創新策略。
1.對照“新國標”,積極利用“慕課”平臺的優質課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新《國標》強調以大學生為主體培養目標,以過程教學為主,要求能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要求重視討論式和師生共同參與式的教學方法,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5](16-18)。這就促進了高校“慕課”時代的到來,同時要求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必須轉變。
針對“慕課”的特點及對教學管理工作的影響,高校教學管理崗位應從開展課程資源的開發設計,加強課程資源的網上平臺建設,推動翻轉及微課課堂模式在傳統學科的廣泛應用等方面,做好“慕課”背景下教學管理工作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在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模式背景下,重個性的人才培養方式在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選課管理、學分制管理等方面都將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2.創新教學團隊文化,推進教師分工多元化與層次化,強化慕課教師和教輔人員技術人員的工作區別。
“慕課”的課程團隊應該由主講老師和教學輔助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具體工作是主講教師提前線下完成課程設置,并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下,錄制網絡慕課視頻[6](1-9)。最后再由教學輔助人員檢驗課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及習得情況,匯總并反饋學習者對慕課課程提出的學習疑惑,以及對主講教師做課等提出的有效建議。同時網絡技術人員要隨時做好技術支持及網絡維護工作等。參加“慕課”的學習者可根據興趣需求、學分需要、培養方案要求選擇要學課程,并通過課程平臺、校評價系統和線上課程質量督導委員會等不同形式給學校反饋關于“慕課”課程的品質及課程平臺的教學管理情況等。這樣,更高質量的“慕課”制作就對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同時“慕課”團隊其他成員需具備較高的管理水平及技術服務水平。但是目前來看,對于“慕課”課程的專業培訓及技術支持尚未普遍,且缺乏對“慕課”教學管理人員的激勵機制。
3.完善新的教師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慕課”教學團隊的評價及考核制度、培訓及激勵制度。
“慕課”教學管理制度應包括“慕課”教學團隊的評價及考核制度、培訓及激勵制度等。新的“慕課”背景下的教師教學管理,相較于傳統的線下教師教學管理形式和模式都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建立“慕課”的教師教學管理制度勢在必行。其中首要的是建立新的“慕課”背景下的評價及考核制度。一門高質量的“慕課”建設,要求有一個完整的教學課程團隊一起共同完成,“慕課”課程質量與團隊分工合作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為了強化“慕課”教學團隊的教學質量意識,可以建立相適應的教學及管理考核制度,明確的團隊人員的工作職責,采取合理科學的考查方式。另外,完善“慕課”教師團隊的培訓學習制度,定期分別組織慕課教學團隊參加“慕課”課程教學指導及教學研討活動。另外要求課程輔助人員、網絡技術人員進行“慕課”課程的輔助培訓及技術支持培訓,提高“慕課”團隊每名成員的專業水平。最后,需要建立完善“慕課”教學團隊的獎勵激勵制度,以此調動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性,鼓勵團隊成員加強“慕課”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討論,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與學生進行網絡課程討論,提高學生知識掌握效率,不斷深化慕課教學成果。
4.提高教務管理人員信息素養,改變日常教學管理模式,探索從側重行政化的教學管理模式逐漸向網絡信息化、個性服務化、人性管理化模式轉變。
高校教學管理行政化的問題存在已久,影響非常深遠。在校大學生作為高等學校具體培養對象,一樣深受行政化管理的影響。有調查表示,單純的行政化教學管理模式對大學生和專業課堂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在教學人才等培養各環節丟失了應該有的主體地位。為了開創新的有利于大學生培養目標實現的人才培養模式,各高等學校務必改革行政化模式,更加科學有效地制定教學相關制度,提高大學生的教學管理親自參與程度,擴展大學生的吸收知識自由程度,提高專業課堂對大學生的吸引程度。很多大學生都反饋,大學生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對象,對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只能一味被動接受執行,對一些不明確或不合理的規定,反饋之后,學校也不予重視,甚少因為學生的反饋對教學管理制度做修訂的例子。有專家學者指出:讓大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決策,對教學制度執行的阻力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和高校管理部門的矛盾可有效減緩。培養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參與能力,更高效地促進大學生實現個人管理和個人發展。所以,高校教學管理的去行政化政策勢在必行,正好契合高校“慕課”時代的特點,能讓大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加入教學管理體制整改過程中,不但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教學主體意識,而且可以進一步強調高校教學管理以學生為主。
強化教學管理團隊整體專業素養。“慕課”時代的教學管理工作要求不但需要有與時俱進的信息化觀念,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大量具備專業的信息化教學理念的管理人才[7](51-52)。需要改變日常教學管理模式,探索從單純的行政化教學管理模式逐步向信息化、服務化、人性化教學管理模式轉變。所以在“慕課”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學不僅要重視教學人才培養,還要在教學管理人才建設上下功夫。首先,要督促在職教學管理人員轉變現有的管理方式方法,提升教學管理人員的線上課程管理素養,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強化對教學管理人員的相關專業培訓,另一方面激勵教學管理人員重視對自我學習的認識,從而從整個教學管理團隊的基本素養方面提高“慕課”課程線上管理水平。其次,需要增強對教學管理人員的各方面保障,通過硬件辦公環境改善、增多培訓機會和職稱評定傾斜等激勵機制調動解學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更好地促進“慕課”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的長效性發展[8](34-37)。實現從單純的行政化教學管理模式逐步向信息化、服務化、人性化教學管理模式轉變。促進“慕課”課程發展,不斷轉變高校教學機制,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四、結語
“慕課”發展催促教學管理理念的轉變,要求教學管理者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前提為教學和師生服務,保證教學及人才培養質量。但是質量的保證,必須嚴格日常的過程管理,本課題的成果將實際用于日常教學管理過程中。期待能推動高校教學管理體系發展,力求迎接“慕課”發展對高校教學的沖擊,更好地服務高校師生,乃至對“慕課”在高校的平穩順利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
[2]焦建利.MOOC:大學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教育網絡,2013(4).
[3]李志民.MOOCs的挑戰與大學的未來[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4(1).
[4]蔣玉梅,陸小兵.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及中國的應對[J].江蘇高教,2020(5).
[5]陶源.“新國標”下研討式教學在翻譯論文寫作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下旬)2020(2).
[6]崔瑞霞,謝喆平,石中英.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概念來源、歷史變遷與主要內涵[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6).
[7]王鵬,柯文麗.慕課在國內外的發展與運行現狀[J].教育教學論壇,2019(13).
[8]尚俊杰,張優良.“互聯網+”與高校課程教學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8(5).
資助項目:天津外國語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項目(TJWD18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