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悅芬
[摘 要]“養植”活動為幼兒創造充分接觸自然、認識自然、探究自然的條件,讓幼兒獲得最真實和最直接的體驗,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同時,“養植”活動也是一種探究式的學習,幼兒在“養植”活動中的探索學習、能力的發展離不開教師專業的觀察與適宜的介入。本文以“養植”活動為載體,嘗試對教師如何進行適宜的介入進行闡述。
[關鍵詞]“養植”活動;觀察;介入
幼兒是活動的主角,作為教師,無論是觀察、記錄還是指導,始終要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的權益,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自主性。每一個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及幼兒在活動中主體發展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和指導,教師的參與指導就需要介入到幼兒的活動中,介入的目的是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在“養植”活動中也同樣如此,我們幼兒園地處農村,有著一大片的“養植”基地,為兒童親近自然提供了很好的場所,幼兒是“養植”活動的主角,作為教師,無論是對幼兒行為的觀察、記錄還是進行指導,始終要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的權益。教師在與幼兒共同參與到園內組織的各類“養植”活動的基礎上,嘗試對在“養植”活動中如何適宜地介入能讓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持續的觀察、記錄與分析,讓活動有據可依
教師的觀察、記錄、分析、指導都是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采取的間接或直接的教學手段。在自然狀態下觀察幼兒日常的”養植”活動,記錄有關幼兒能力發展的情況,如幼兒的行為習慣、個性特點、同伴關系等,從而了解幼兒在“養植”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及何時何處需要幫助。觀察和記錄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判斷自己當前的教學行為是否適宜,從而改進教學策略,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觀察、記錄、分析是教師介入到“養植”活動的前提和依據。
1.傾聽、觀察在前,為教師介入“養植”活動做奠基
觀察是教師了解幼兒的起點。在“養植”活動中教師要敏銳地鋪捉到幼兒的想法,觀察幼兒的行為走向,傾聽他們的對話,才能夠巧妙地介入到幼兒的活動中,從而發表自己的想法,引導啟發幼兒。如在種植番茄時,碩果累累的番茄要倒了,小朋友優優說:“番茄長得太多了,幫它豎起來吧!”那怎么幫助它豎起來呢?小朋友們開始討論“我奶奶是用木棍插在泥土里。”“拿繩子綁一綁。”等,方法太多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選擇,教師是否應該立刻介入呢?這時教師應該在一旁觀察和傾聽,為之后活動教師是否要介入做好奠基。
2.解讀、分析在后,為教師介入“養植”活動提供依據
解讀、分析即客觀地評析兒童的外顯行為所蘊含的發展,在觀察的基礎上解讀幼兒,順勢而導,提供更適宜的支持,從而引導幼兒的“養植”活動繼續向前發展。如在飼養兔子時,剛出生沒多久的兔子寶寶被黃鼠狼吃掉了,而這個內容就要涉及到了比較復雜的生物鏈,那么,生物鏈對于本班幼兒是否過于復雜和深入呢?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要細致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深入地解讀幼兒的行為特征。由此得出教師對幼兒行為的解讀、分析是介入“養植” 活動的依據。
二、把握恰當的介入時機,保護幼兒活動的興趣
當教師確定指導的必要性后,把握好恰當的介入時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介入到“養植”活動中的時機不合理,將會給幼兒的游戲帶來負擔,那此時教師的介入行為就成了無價值行為,甚至會出現與預期效果背道而馳的現象。
1.“養植”活動預設時需要設計介入點
每一種動物、植物都有特定的生長習性,教師在確定“養植”對象后需要做好”養植”活動的預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教師對幼兒的了解,教師在預設整個“養植”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埋下幾個介入點,引導幼兒在”養植”活動中向更高水平發展。例如,種植土豆活動開始階段介入,通過調查表統計確定本班的“養植”對象是土豆,幼兒在飯桌上常常能見到土豆的身影,但是土豆的種植方式這種生活經驗卻并不是每一個幼兒都具備的,而這個時候教師恰當的介入點就是活動的開始階段——說說你了解的土豆,引導小朋友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了解土豆的習性,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資料,也可以在家中詢問有過種植經驗的奶奶等,從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了解了土豆的習性,還了解到了如何正確種植土豆。
2.當幼兒遇到困難不知所措時介入
教師通過觀察發現了幼兒在“養植”活動中遇到困難,幼兒因此可能會出現一些消極的情緒,此時應及時地介入,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引導幼兒朝著積極的發展方向進行“養植”活動。例如, 中班“養植”韭菜活動:冬天到了,氣溫越來越低,天氣原因讓韭菜的生長變得異常困難,小朋友們施肥、澆水一樣也沒有落下,可是韭菜的顏色由翠綠變成了暗紫色,看到韭菜的生長情況,小朋友們非常著急。于是,教師在這個時候介入到“養植”活動中,引導小朋友觀察周邊一些大棚蔬菜的種植地,農民伯伯在冬天是如何幫助蔬菜過冬的,小朋友們利用回家路上的觀察發現很多大棚基地在冬天都會搭建塑料帳篷,來到學校,小朋友們開始準備搭建簡易帳篷的各種材料,進行韭菜安全過冬的準備工作,這樣,韭菜如何過冬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3.當幼兒在“養植”活動中萌發了新主題時介入
幼兒在“養植”活動中有了新的需求,萌發了新的主題時,教師不僅要敏銳地察覺到,而且要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能力判斷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再給予適宜的支持和鼓勵,拓展與幼兒能力水平相當的新的“養植”衍生內容,助推幼兒在“養植”活動的深入發展。例如,在飼養田螺時,恰逢國慶長假,小朋友們都在討論國慶要去哪里玩,要做什么事情等,這時候軒軒想到:大家都放假了,田螺怎么辦呢?田螺在學校沒有人換水了,于是小朋友們開始討論:國慶了田螺要怎么辦?萱萱認為:可以問問哪個家庭可以暫時領養幾天。小朋友們想到了可以模仿超市里面的一些宣傳活動,如設計海報、發放一些調查表,調查一下哪個家庭適合領養田螺,這時候教師可以給予支持,與幼兒一起商討如何設計領養海報,引導幼兒設計領養海報時要表達清楚飼養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及飼養時間等,教師與幼兒一起準備設計海報所需要的材料等。在活動中教師沒有盲目地介入,而是先觀察,再給予適當的支持,引導和幫助幼兒解決國慶期間田螺的歸宿問題。
三、運用適宜的介入方式,提升活動實施的效果
教師介入到“養殖”活動中的目的是為了推進幼兒的“養植”活動,促進幼兒在“養植”活動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合適的介入方式才能保證“養植”活動的順利進行。為此,幼兒教師要找準角色,并合理預設游戲目標,通過語言、肢體等方式進行介入,確保”養植”活動的流暢性。
1.用行為指導間接介入
間接介入是指教師在指導幼兒“養植”活動時,以與幼兒同等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養植”活動中,給幼兒“養植”行為以影響和干預。例如,在小班日常觀察大蒜的生長情況時,因為經常性地觀察讓幼兒失去了興趣,這時教師主動接近幼兒,有目的地用自己的手指和大蒜比一比,實際是引導幼兒進行高度測量的嘗試 ,小班幼兒很容易被教師的行為影響,他們會模仿教師的樣子用手指和大蒜進行對比,積極地投入到游戲中。
2.用語言指導直接介入
直接介入是指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養植”活動時,以教師的身份給予幼兒“養植”行為的建議、引導、說明和鼓勵,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材料的提供來進行。如在大班飼養泥鰍時,幼兒討論每一條泥鰍的觸角都是一樣多的嗎?小朋友們都想去抓泥鰍,想更直觀地觀察,但是因為泥鰍數量多,而且泥鰍很滑,小朋友們沒有辦法抓住,這時候教師直接介入:你有什么好的辦法抓住這些泥鰍?小朋友們開始講述自己的想法,而這時候教師介入的方式是給予行動上的支持,在幼兒準備捕捉泥鰍時,教師準備了手套和水桶等工具,以便幼兒更好地觀察,同時,也讓幼兒明白教師對幼兒觀察行為的支持。
在“養植”活動中,教師要選擇適宜的介入時機和介入方式,幫助幼兒更加投入、更有建設性地參與到“養植”活動中,讓幼兒在“養植”活動中能有更高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盧迎新.幼兒園自主游戲中教師有效介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2]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楊曉利.我國近二十年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研究綜述[J].讀與寫,2015,(04).
[4]金圣悠.淺析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方式[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01).
[5]魏婷.研究照進實踐——科學研究中的“觀察兒童”和日常工作中的“觀察兒童”[J].早期教育,2017,( 09).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