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秀娟
摘? ?要: 張作霖,人稱“東北王”,其力量首先在奉天?。ń襁|寧省)建立,后逐步擴大到黑龍江省、吉林省,“奉系集團”的版圖規模確定。通過依附日本,“奉系集團”的軍事力量大大提升,財政情況大為改觀,讓對手望塵莫及。
關鍵詞: 張作霖? ?“奉系集團”? ?日本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海城市)人,是土生土長的奉天人,是地地道道的土匪,曾經擔任過奉天省督軍職務,東三省巡閱使職務等,被人稱為“東北王”,在奉天省、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一手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奉系集團。當然,張作霖也借助外部的力量——依附日本,讓苦心經營的奉系集團更加強大。但是張作霖在對日本的依附中,不只有妥協、利用,更有反抗甚至抵制,這恰恰是張作霖對日交往中的一種常態化的表現??v觀張作霖的政治生涯,與日本的關系是復雜而微妙的,既相互利用,又存在矛盾,值得加以辨析。
一、力量版圖的確定
在張作霖所生活的動亂時代,匪患是遍及全國的常見現象,東北地區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澳切┰谛碌貐^擅自占有土地又與當地官員或民眾不和的人,常常成為逃犯?!疂M蒙地區自發的拓荒史是與土匪活動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67)。張作霖在土匪中被譽為“一個帶槍的好人,具有非凡的領導才能,既有大膽的創見又富有外交手腕。他懂得何時該去戰斗,何時該去談判”[2](3)。1902年11月,張作霖的軍隊被張錫鑾收編;1912年,張作霖的軍隊被擴編成第二十七師,留駐在奉天省,在奉天省將軍張錫鑾的支持下,繼續悄悄加強在奉天的勢力。當1915年張錫鑾退職的時候,袁世凱沒有理會張作霖接任張錫鑾的要求,任命了親信段芝貴。這個任命是為了確保東北三省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支持。段芝貴不僅是奉天省將軍,還間接控制著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雖然他是一省之長,職位較高,但是并沒有獨立自主做決定的基礎。與此相反的是,張作霖是土生土長的奉天人,他在奉天省的勢力十分穩固。同時張作霖也被認為是袁世凱的支持者,但是他為了防止自己卷進復辟帝制運動的渾水中,提出“奉人治奉”的主張,在關鍵時刻威嚇段芝貴,打擊袁世凱。結果,段芝貴被迫于1916年4月16日逃回北京,無奈之下,袁世凱只得任命張作霖為奉天首領。此番運作下來,張作霖成為奉天省軍事和行政首領,成為真正的“一把手”。但是,好景不長,1916年末,張作霖受到結義兄弟馮德麟和湯玉麟的攻擊。二十世紀初期以來,馮、湯就是張作霖的土匪伙伴。攻擊張作霖的活動由馮組織,指張不定期召開省議會。張作霖隨即做了形式上的讓步,召開省議會。馮德麟和湯玉麟的計劃失敗。1917年6月,馮、湯因參加張勛復辟,政治信譽全無,復辟失敗時,湯逃跑,馮被捕。最終馮的兵力被張作霖收編,張軍事實力得以增強。張作霖成為奉天省真正的首腦。在張作霖身邊還有王永江、于沖漢和袁金鎧這樣有才干的官僚,王永江負責財政,于沖漢負責外事,袁金鎧負責內務。這些人的效力對張作霖來說同樣至關重要。
黑龍江省是中國地理版圖中一片廣袤的地域,是中國版圖中最遲開拓的地域,氣候嚴寒惡劣,位置偏僻,遠離北京,不易定居,故人口較少,發展較慢。張作霖成為遼寧省軍事和行政首腦后,立即著手建立在黑龍江省的統領權。當時,許蘭洲(直隸人,畢業于湖南陸軍學堂,1907年到黑龍江省)控制著黑龍江省,但此人政治上反復無常。張勛復辟之時,許蘭洲立即宣布予以支持。然而當張勛復辟失敗,許蘭洲又立即宣布仍然效忠于北京政府。許蘭洲的政治對手利用此次事件打擊許蘭洲,要求許蘭洲辭職。初期,張作霖表面上對此事默不作聲,但暗地里對許蘭洲施以重壓,后利用在北京的勢力,在1917年7月26日最終讓他所提名的鮑貴卿被任命為黑龍江省督軍。鮑和張既是同鄉,又有兒女聯姻的親家,關系密切。再加上鮑貴卿是段祺瑞北洋軍的門徒,而且他是中央陸軍講武堂的堂長,所以他的任命十拿九穩。鮑貴卿的任命生效,取代了許蘭洲的地位,許蘭洲下臺,因此黑龍江省首次出現在了張作霖的力量范圍的版圖之中。
吉林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易于發展農業。張作霖將黑龍江省納入奉系軍閥勢力范圍后,就開始謀劃兼并吉林省。此時,控制吉林省的是“拾簪將軍”孟恩遠,此人根基深厚,資歷豐富,從容面對張作霖一系列挑釁活動。但是,孟恩遠同樣支持張勛復辟運動,與馮德麟和許蘭洲一樣,立即就后悔,不再支持。張作霖暗地里要求北京政府罷免孟恩遠,在1917年10月18日,段祺瑞對張作霖的要求做出了反應,下令讓孟恩遠回京,給親信田中玉讓位。孟恩遠予以拒絕,還以地方各界的名義通電,吁請北京政府收回成命,同時調集兵力進行部署以示威脅,在1917年10月22日,孟恩遠宣告稱吉林省獨立。此時,張作霖迅速組織了一支軍隊準備討伐孟,與其進行武力對抗,雙方對峙,如箭在弦,一觸即發。但是這種對抗最終沒有出現,原因是田中玉不愿到吉林省就職,這樣孟恩遠繼續留任吉林省。1919年,張作霖已經控制了奉天省和黑龍江省,基礎穩固,實力強大。所以張作霖于1919年6月11日以吉林省財政紊亂為理由要求北京政府罷免孟恩遠,讓第二十七師師長孫烈臣取而代之。北京當局擔心這樣會引起吉林省激烈反抗奉天省,所以與張作霖達成了折中協議:讓黑龍江省督軍鮑貴卿調到吉林省,任命孫烈臣為黑龍江省督軍,孟恩遠調回北京。
在1919年7月19日,中日爆發了重大軍事沖突——寬城子事件。孟恩遠的軍隊與來自南滿鐵路的日軍在寬城子一帶發生了激烈軍事沖突,其中日軍死亡者18人,受傷者17人。隨后,日軍調兵五營兵力到吉林,吉林省面臨大軍壓境之勢,但此時身為“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不準奉系軍隊介入此次事件。“事實上,張作霖在寬城子事件當天就得到消息,采取袖手旁觀的策略,令奉軍戒備而不介入。之后他又與鮑貴卿上書中央,報告了長春的沖突,對吉軍大加指責。當時的《東三省公報》認為,此次事件是日本故意挑起的,吉軍是正當防衛。但日本人辦的《盛京時報》卻將責任推給了吉林軍隊”[3]。其實張作霖是清楚此次事件的緣由的,是日軍闖入吉軍防線,責任在日方,不在中方。那他為什么不出手相助呢?原因很簡單,他就是想借日軍之手驅逐孟恩遠,奪取吉林。故張作霖一方面向吉林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向日本政府示好。此事爆發后,北京政府立即向孟恩遠和高士儐(孟恩遠外甥,時任吉林督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下發一系列命令緊急處理?!爸腥照勁泻芸煸陂L春進行。結果孟、高辭職成為解決這一事件的先決條件”[4](129)。于是,孟恩遠退休,鮑貴卿成為吉林省行政和軍事首腦,張作霖兵不血刃,不戰而得吉林之地,勢力擴展到了吉林省。從此孟恩遠寓居天津,直至1933年因病去世。高士儐在1919年8月12日離開長春前往大連,后在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戰爭時,高士儐在吉林、黑龍江綏芬河一帶招眾萬余人,組成討逆軍,任總司令,6月3日被張宗昌部擊敗,6月14日被逮捕,6月25日被處決。
二、對日本的依附
1919年,在南北和談失敗之后,北洋軍閥集團內部矛盾紛爭接連不斷,最終爆發了直皖戰爭。皖系軍閥進攻外蒙時,張作霖就覺察到自己對外蒙的野心受到了威脅。所以,奉系軍閥與直系軍閥形成反皖同盟就是必然,直奉兩系聯合組成了八省聯盟來對抗皖系軍閥的五省聯盟。1920年6月,張作霖到北京,并在北京周圍活動,表面上是在協調各方面的矛盾,實際上是和曹錕、吳佩孚等人共同討論聯合對抗皖系軍閥的條件。1920年7月13日,奉系軍隊開始向南進攻。7月14日晚,直皖戰爭開始,皖系軍隊以西線(北京至保定的京漢鐵路沿途)為主要進攻線路;直系的軍隊是以吳佩孚為總司令和總指揮的。在直系軍閥和皖系軍閥混戰之際,奉軍的第二十七師、第二十八師于7月17日、18日到達天津戰場,而且火速加入了增援直系軍閥的戰爭之中。皖軍紛紛潰退。19日,段祺瑞通電辭職。直奉兩系的軍隊,于23日進京,分別接收了南、北苑營房,并相約不入城。24日,直皖戰爭結束,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掌控了北京政府。
戰后,張作霖在北京是作為一支新的、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的代表活躍在北京政壇,他立即與曹錕商討處理全國事務,但是他們戰勝共同的敵人——皖系軍閥后,他們的共同點就不復存在,政治原則上的不一致,導致他們不同意彼此的觀點,同時由于競爭和妒忌讓直奉聯盟的關系十分緊張。曹錕對陜甘兩省的控制得到了認可,他提名的兩人成為這兩個省的督軍。張作霖為蒙疆經略使,而且同時控制熱河,察哈爾和綏遠地區,雙方勢均力敵。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腹背受敵,敗退出關。兩年之后,1924年11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學良和郭松齡帶領奉軍精銳部隊猛烈進攻直系部隊,加上馮玉祥等人發動北京政變,直系慘敗,退出北京政治舞臺,奉系入主北洋政府。
就在直皖戰爭結束之后,張作霖極力向日本表示,自己的能力值得日本把他作為統一中國的候選人,值得獲得日本的支持與幫助。1921年夏季,他在天津和北京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對日本記者說明,他最關心的問題是日本的利益問題,投其所好,竭盡巴結之事,同時他希望不久之后能夠訪問日本。而且他對美國新聞界代表的會見予以拒絕,采取敵意態度。1921年在日本舉行的東方會議上,日本原敬內閣對張作霖看法表達得全面明了,做出了兩項與張作霖有關的重要決定?!暗谝粋€決定是必須在確認日本在這個地區享有特殊權益的基礎上,才可以和有此地區有關的其他列強交往。第二個決定就是關于維護日本特殊權益的途徑,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張作霖來維護日本特殊權益”[5](523-525)。這次會議附有的五條細則中的第三條和第四條,規定了如何對張作霖進行軍事和民政援助?!拔鍡l細則的第三條細則值得注意。這條規定,要援助張建立一個兵工廠,以便使張能在武器生產方面自給自足”[2](54)。第四條細則是對張作霖的財政援助用經濟貸款方辦法,特別是用在合辦公司中進行投資的辦法,這樣做能夠以免其他列強的猜忌和北京當局的嫉妒。張作霖通過依附日本,讓東北三省的軍事力量和財政情況迅速發展,實力更強了。
三、張作霖的性格特點
諾曼·文森特·皮爾曾說過“性格決定命運”。張作霖經歷了復雜環境的歷練后,善于審時度勢、明察利弊,而且天性狡黠,圓滑處世。張作霖的性格特點在處理寬城子事件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寬城子事件爆發后,張作霖——縱橫沙場的老手,嗅覺敏銳,覺察到寬城子事件是把孟恩遠踢出吉林省的絕佳機會,自然絕不會放過此次機會,在張孟劍拔弩張之時,如何處理寬城子事件將會決定張作霖政治生涯的走向。正因為如此,他積極主動地向日本示好,極盡諂媚之功,借日本政府之力打孟恩遠之力,事實上,張作霖得利了。從日本人提出的多項要求中可以看到,日本要求孟恩遠辭職下臺,正與張作霖目的一致。同時張作霖命令奉系軍隊進入戒備狀態但是不得介入此事,而且背地里給吉林省施加壓力,更別說給予其軍事援助了。在寬城子事件的處理上,張作霖通過三方面的謀劃運作,最終達到了政治目的,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勢力范圍,成為“東北王”。所以,有學者說寬城子事件是張作霖稱霸東北的最關鍵一步。
張作霖的奉系集團如是建立,從控制幾個土匪兄弟為核心的軍隊,發展成一個實力雄厚的奉系集團。到1920年,這個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復雜的組織,一方面有難以駕馭的邊疆人,另一方面有從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的優秀近代軍官,還有善于調控經濟的王永江等人。在他的對手中,沒有人可以與他相比,能調動如此多的人力物力為他服務,能吸引如此多的人才為他出謀劃策。關鍵是,他已經得到了日本的支持,通過依附日本,奉系集團的軍事力量得以加強,財政情況得以改觀,讓其對手難以匹敵。
參考文獻:
[1]Owen Lattimore.滿洲:矛盾的搖籃[M].紐約:紐約出版社,1932.
[2]加文·麥考馬克.張作霖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3]張作霖如何成為“東北王”[N].長春晚報,2017-2-12.
[4]熊沛彪.日本外交史研究[M].北京:商務出版社,2011.
[5]日本外務省.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書[M].東京:原書房,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