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
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中北段,縣域面積50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萬人,是典型傳統的邊遠貧困地區,也是四川58個重點生態功能縣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鄉城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十三五”期間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都保持了較高的增長。2019年該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9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28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414元。
同時,也需清楚地認識到鄉城縣經濟總量小、水平低、欠發達的問題依舊存在,還處于工業化城鎮化起步階段,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基礎設施短板多、公共服務質量低等問題仍然突出。鄉城盡管已通過脫貧驗收,成功實現摘帽,解決了絕對意義上的貧困問題,但在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仍然面臨諸多制約和挑戰。
鄉城立足于基本定位的框架,夯實綠色經濟發展之基、培育綠色經濟發展之源、拓寬綠色經濟發展之路可以成為鄉城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決策選擇和政策取向依托。筆者結合自身見聞感受與思索總結,簡略提出該縣以下發展思路及建議。
夯實綠色經濟發展之基
“夯實基礎”有利于鄉城綠色經濟“底盤”的穩固堅定。在確保全縣生態安全的前提下,保護好劃定的三條“控制線”尤為重要。全縣干部群眾需進一步提高認識、提升站位,樹牢抓好新時期生態經濟發展的思想防線和底線意識,下好“管控”棋、打好“整治”牌,同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積極創新生態保護模式,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同時,有效助推生態產品經濟社會價值的實現和民生的改善。
加強統籌縣域范圍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牢把森林資源管控制度,保護好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要進一步健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機制,壓實責任、毫不松懈,堅決杜絕連片火災所帶來的對生態與經濟的毀滅性打擊。扎實開展“雙違”整治,同步開展商業業態整治、非法采砂整治、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大棚房專項清理整治等專項整治整改。密切關注環保相關的行政處罰案件的處理和后續跟蹤。強化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普查。加強河湖清理,按照湖長制工作制度,抓好防汛、巡河督查、河湖“清四亂”等工作,倡導循環、低碳、集約發展模式,保衛綠水青山,保障好鄉城經濟社會發展之基礎。
培育綠色經濟發展之源
“培育源泉”有利于鄉城綠色經濟“活水”的取之不竭。建好鄉城經濟發展的要素聚攏平臺,打通各類資源要素流動通道。培養多點多面支撐的綠色產業體系,樹立全域綠色產業格局,搭建綠色產業發展與新興企業孵化平臺,構造跨產業平臺和運作載體,構建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運用綠色規范標準,實行綠色技術改造,著力打造重點、優勢綠色產品品牌。在培育過程中融入更多的包容性、互補性。
重點培植壯大農林生態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蘋果、芫根特色主導種植業和藏豬、藏雞特色畜禽養殖業,統一打造“凈土原鄉”區域農產品品牌。抓好釀酒葡萄、中藥藏藥、牦牛、藏系綿羊、干雜水果等輔助的產業布局。完善康南農特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增強園區產業和系統配套,以基地為龍頭、紐帶,延伸產業鏈、開展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增大高原“綠色”葡萄酒、蘋果醋等較為成熟的產品的商務營銷和市場推廣。加大力度推進綠色新能源的開發,建設光伏產業,強化鄉城光伏園區擴容增量,積極爭取電力輸出通道建設。大力爭取政策資金,補齊縣域基礎設施和配套設備短板。持續大規模綠化鄉城,實施營造林木、綠化庭院、道路綠化等行動。繼續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行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搞好人畜糞便、農業發酵物等的循環利用,在有條件的地區啟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建議選取基礎條件較好的村落開展鄉村振興試點村的示范建設。
拓寬綠色經濟發展之路
“拓寬道路”有利于鄉城綠色經濟“富民”的延展增效。充分發揮綠色產業的支撐和聚集聯動的效應,在“清理、整頓、整治”和“產業平臺搭建、綜合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集中發力,創造開拓成果、發揮聚變效果。
開發建設囊括眾多類目子集的鄉城綠色經濟體系,包括綠色農牧、綠色建筑、綠色旅游、綠色文化、綠色營銷、綠色物流、綠色農旅(文旅)等,為本縣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結合各個鄉鎮的實際,幫助指導老鄉念好“致富經”,引導農牧民群眾家門口入股、務工、經商增收。推進旅游區域合作,突出“田園白藏房、凈土香巴拉”的綠色、干凈的旅游形象。結合“三創聯動”,著重體現鄉城文明、安全、示范的特征,進一步增強當地群眾和游客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強各類扶貧和發展項目的動能,積極利用好對口幫扶、東西扶貧機制及協作成果。完美呈現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社會互促互利的格局,建設打造具有鄉城地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樣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