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百里者半九十,都是對執行重要性的深刻闡述。眾所周知,決策和執行的關系非常復雜,不決策就無從執行,不執行也就不知道決策對不對。當執行效果和決策有偏差的時候,是繼續推進還是立刻調整,本身既是決策也是執行。執行的結果不外乎好、壞兩種,如何讓執行既高效又科學,作為四川農信的一員,筆者認為需要換個角度看執行。
從決策的科學性看
做到“三個堅持”
一要堅持服從而不盲從。做事先做人,服從是對上級的尊重,不盲從是對事情本身的尊重。端正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對人、對事作出正確判斷的基礎。執行的前提是要分清是非對錯,要能分清是非對錯,要堅持是非對錯,保持斗爭精神,既要令行禁止,維護上級權威,又要堅守良好職業道德,不人云亦云、渾渾噩噩。
二要堅持評判原則。評價一個決策的對錯,要看這個決策的執行是否有利于單位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是否符合時代的需要。新時代,新發展理念。上級的決策部署固然要堅決貫徹執行,但是領導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盡全是忠誠。每個人的站位、所處的角度、掌握的情況不一樣、信息不對稱,甚至“三觀”的差異,都會導致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孫子兵法曰:“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就是這個道理。
三要堅持做好溝通反饋。好的決策,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再好的決策不被執行,也是空談。而錯誤的決策一旦得以執行,必然造成不好的后果。好的決策不一定就會有好的結果,錯誤的決策也不一定都是壞的目的。畢竟,執行的過程,也是溝通反饋的過程,是糾偏止錯的過程,是協作向前的過程,必須眾志成城、有取有舍。取是能力,舍是境界。“在農信,愛農信,干農信”是四萬多四川農信人的初心,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唯有堅決貫徹、有效執行上級決策部署,才能不斷推動四川農信改革發展行穩致遠。
從決策的落實過程看
樹牢“三個意識”
一要樹牢規矩意識。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辦法的制定和出臺,都是基于血的教訓和反思,只有時刻將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合規操作,才能保證執行過程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才能保證執行結果的可控可期。正所謂: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二要樹牢流程意識。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步地推進,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落實。會議、采購、貸款等等,幾乎只要涉及工作,就有流程。流程不僅是建立關系、呈現邏輯,細化工作、明確職責,精簡工作、提高效率,規范管理、精益生產,更重要的是把控風險的需要,這與形式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一道流程就是一道風險防控墻,層層把關,缺一不可,欲速則不達。如貸款“三查”是否到位、符不符合信貸政策、是否符合貸款條件、抵質押物足不足值、變現能力強不強、放款條件是否落實、風控措施是否到位等等,任何一個環節未落實,都會形成風險隱患,甚至得不償失,給個人和單位帶來不可預計的損失。
三要樹牢紅線意識。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紅線就是高壓線,是為人處世的底線,不能觸碰,更不能逾越。不能為辦事而辦事,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更不能弄虛作假。“立即行動、馬上就辦”固然重要,但“辦就辦好”才是關鍵。作為金融從業人員,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權力和資源,更容易成為被圍獵的對象,要用好權力這把雙刃劍,絕不能利用自身職權、利用農信社資源謀取私利,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切實做到忠誠、干凈、擔當。
從決策落實長效性看
建好“三個文化”
一要建設“合規文化”。作為金融機構,我們經營的是貨幣這種特殊商品,省聯社黨委提出打造“三大銀行”的戰略目標,將“合規銀行”排在首位,合規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甚至可以說合規是銀行的生命線。一個人只有在思想上深植了合規意識,才會在行動上重視,在執行中落實。要有效防控各類風險,必須大力營造“做合規員工,辦合規業務,建合規銀行”良好文化氛圍。
二要建設“監督文化”。執行過程中難免有偏差、走樣,除執行者本身的能力、道德因素外,監督機制的失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監督形同虛設,不愿監督、不想監督、不敢監督大行其道,必然導致集體失聰、失明,亂決策、亂執行,最終害人害己。不論是決策者,還是執行者都應該主動接受監督、自愿接受監督、習慣在監督中干事創業。要不斷發揮群眾監督力量,將監督力量注入企業“神經末梢”。要徹底摒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錯誤思想,主動參與監督,對同志負責,對單位負責,對社會負責。
三要建設“家文化”。績效薪酬和制度固然能起到激勵執行的作用,但主人翁意識養成才是根本。要讓四川農信的溫度溫暖每一個四川農信人,讓四川農信成為每一個人的精神家園和歸屬。當一個人把單位當成是自己的家,把單位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業時,所有的執行都會是自發自覺的、發自內心的、無往而不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