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兵
摘? ?要: 尊師重教是我國的文化傳統。但在后喻文化時代,網絡開放知識豐富,教師觀念相對滯后,某些方面學生反超教師,教師權威被削弱,教師角色被改變,師生關系受沖擊,“師道尊嚴”逐漸走向式微。然而,學生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振興教育離不開尊師。我們要通過拓寬學習途徑、調動學生參與、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師品格等路徑,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重塑師道尊嚴,讓學生從內心尊重教師。
關鍵詞: 師道尊嚴? ?后喻文化? ?式微? ?重塑
通常認為,《禮記·學記》中的“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對“師道尊嚴”最早的表述[1](3),該句是說,只有教師獲得了尊重,傳授的道才會得到尊重,道受到了尊重,民眾才會敬重學問、認真學習,強調了尊師的重要,樹立了教師的人格權威。尊師重教成了傳統教育的內核,師生關系也被看作人倫關系。教師成了倫理規范的代表,學生通過尊師親師通曉倫理,最終學會遵從社會規范[2](5-9)。后來,韓愈認為,教師還憑借傳道、授業、解惑的專業能力,增強了專業權威,強化了師道尊嚴。傳道成了教師的終身使命,知識成了教師的立身之本,教師誨人不倦、代代傳承的精神贏得了贊譽和推崇。由此,師道尊嚴在傳統教育和文化里長盛不衰。如今,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將社會形態過渡到后喻文化時代,教師角色正發生悄然巨變,傳統的師道尊嚴遭遇挑戰。重視教育必然包括尊重教師,因此,重塑“師道尊嚴”成為必然,這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上均有現實意義。
一、后喻文化視域下師道尊嚴式微的窘態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認為,后喻文化強調長輩要反過來向晩輩學習,由晚輩自下而上地將文化傳遞給長輩[3](170-171)。信息技術和智能網絡的發展,讓人們走向知識爆炸思維多元的時代,后喻文化的出現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在接受新觀念、新科技方面,晚輩超過長輩,長輩向晚輩學習成為必然[4](12-14)。很多年輕學生已有能力也有愿望向教師傳遞新的文化,教師原有的經驗未必能完全符合時代的要求,正逐漸失去傳喻的價值。教師的權威、角色和師生關系正面臨挑戰,師道尊嚴逐漸走向式微。
(一)教師權威被削弱。
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學習各種課程和知識的熱情不夠、能力欠缺,仍然依賴于原有的知識經驗教學。陳舊的知識體系和價值判斷,越發失去解釋的力度和傳承的價值。在學生心里,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占有者,不再是學習知識的唯一來源[5](228-230)。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和規范,有的學生心存質疑,對教師的信任慢慢減弱,有時明顯表現出不接受或不配合。教師的知識權威或專業權威正被逐步削弱。
(二)教師角色被改變。
以往的“教書匠”憑經驗和灌輸,以粉筆走天下,以書本為中心,這種知識傳授者和課堂支配者的角色,已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更難以與智能時代相符合。后喻文化時代,學生已會的知識傳授及班級里有些事務的管理,無須教師事必躬親,有時學生自主參與就能完成得很好,照樣可實現教育目標[6](51-53)。有時有些教育技術上的難題,教師還需放下姿態,與學生商討,必要時求助于學生,才能順利解決。教師越來越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或者同行者,角色的大幅度轉變,讓教師走向了尷尬的境地,傳統的師道尊嚴逐漸旁落。
(三)師生關系受沖擊。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各種獨立思考和另類表達,在班級管理上學生的各種主動參與和激烈評價,都表明學生對主體地位有了較清晰的認識。他們以努力爭取話語權的行動告訴大家,傳統的師道尊嚴忽視學生的人格尊嚴,阻礙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發展,這種以學生為重心的師生觀的萌生和師生關系的建立,給了師道傳統和傳統的師生關系強力的沖擊,漸漸消解師道的尊嚴[7](78-80)。
(四)師生行為較過激。
一些學生不再像上一輩人那樣尊敬教師,教師也在急功近利的教育追求中弱化了德性精神。在處理師生矛盾時,雙方越來越難以心平氣和與合情合理。那些較為過激的處理方式,往往使得雙方矛盾更激化,進一步消解教師的權威或師道的尊嚴[8](95-99)。
二、后喻文化視域下師道尊嚴式微的根由
(一)獲取豐富知識,削弱專業權威。
網絡化與數字化結合的信息技術,讓人工智能把握了所需教授學科的知識體系,促進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與交叉,適合對學生因材施教[6](51-53)。學生的文化敏銳性和接受性都比較強,他們能在網上學到各學科的開放課程,能獲得更多更全更新的知識。在獲得新知識的途徑上,在接受新科技的能力上,很多學生已經超過了教師,故教師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教師的專業權威被削弱,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來源。
(二)網絡平等開放,促使角色轉變。
平等開放的網絡學習開闊了學生視野,突破了傳統“你講我聽”的方式,學生不再只滿足于被動地接受知識,更有了主動參與交流和碰撞思想的愿望[5](228-230)。另外,豐富開放的課外學習資源,培育了多元的價值觀念,增強了學生的批判意識。這影響學生對教師權威和角色的接納與認可,促使教師從傳授者和支配者的角色向指導者和同行者的角色積極轉變。
(三)教育觀念狹隘,影響師生關系。
一些教師的教育觀念相對狹隘,將自己置于主體地位;將學生置于服從地位,看不到學生的主體性,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這種傳統保守的師生觀或師生關系,無形中挫傷了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引發了他們長期積壓的不滿。同時促成了學生對師生關系的反觀,加深了學生對后喻文化時代里以學生為重的師生關系的認識,加速了以生為本的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四)德性精神弱化,加劇過激行為。
教師權威的削弱,教師角色和師生關系的改變,導致一些學生不再尊敬教師。加之部分教師對學生缺少關愛,對教學缺少情懷[8],加劇了學生對教師的不敬。此外,一些教師不再追求如何豐盈學生的精神世界,忽略人格引領,弱化德性精神[9](95-100)。在處理師生矛盾時,偶有過激行為出現。
三、后喻文化視域下師道尊嚴重塑的路徑
教師是立教之本和興教之源,重視教育必然包括尊重教師[8](95-99),尊師的傳統在當下仍有現實意義,故重塑師道尊嚴是振興教育的需要。學生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學習上還需要教師適當引導和幫助,故重塑師道尊嚴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需要。教師的引導能增加學生的信任感和依賴感,推動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故重塑師道尊嚴還是師生交往的需要。我們需要重塑真正的師道尊嚴,盡可能摒卻外加的權威式尊嚴,以真誠和努力贏得屬于教師的真實的尊嚴,它以教師的深厚學識、角色認識和精神品格為內在要求,以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為根基,不是要求學生對教師迫不得已地服從,而是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尊重教師[10](46-47)。
(一)拓寬學習途徑,重塑專業權威。
教師應通過在線等方式拓寬學習途徑,學習更多更全更新的知識。在學習新知識和接受新科技的能力上,爭取不被學生落下。同時,教師應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緊跟教育的最新理論成果,并學會將其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這有助于教師認識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在知識和人格上都贏得學生的尊敬,教師還應該多讀書,除了專業方面的書外,還可以讀教育隨筆等,以開闊思路、豐富內涵、提升魅力。由此,重塑教師的專業權威。另外,教師還需要增強意識: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了。教師還要學會重視學生從其他權威體中獲得的知識,并與其他權威體進行對話與合作,不能唯我獨尊或唯教材獨尊,也不能強制性地把某種權威集于一身而把其他權威拒之門外,不能完全放棄自身權威的地位和作用[10](46-47)。
(二)調動學生參與,適應角色轉變。
教師角色更多的應該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指導者或建議者,而不是單純的傳授者、控制者或支配者。教師應全面地看待學生,他們不僅是受教育者,還是主動學習者。教師應真誠地接納學生,他們已會的知識,嘗試著讓他們自己教,發揮特長。教師應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如合作探究、問題情境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應掌握多媒體技術,并靈活運用于教學當中,豐富教學內容,緊跟學生愛好,激發學生興趣。教師應與學生平等對話,鼓勵他們放開表達,中途無須介入,聽完之后再鼓勵再評價。以上種種,意味著教師已經擺脫了獨角戲的狀態,擺脫了傳統的尊嚴,不再以知識傳授者和教學支配者的角色出現,而是以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指導者或建議者的角色出現在學生的面前。積極適應角色轉變,逐漸重塑教師尊嚴。
(三)更新教育觀念,改善師生關系。
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不能再靠規定樹立“威嚴”。教師應去除唯分數或唯聽話的陳舊思想,民主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逐步改善師生關系,并適應以生為本的新型師生關系,才會真正贏得學生的敬重,才能體現真正的師道尊嚴[11](30-35)。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不斷踐行新的觀念,當學生提問或質疑時,尊重他們的話語權,認真聽取他們的想法且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或不足;當與學生日常交流時,爭做學生的益友,讓他們感受教師的真誠與真情等。這些做法并不會丟掉教師的面子,反而會增加學生對教師的敬意,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教師的權威進一步穩固。教師還可以通過溫和的語調及溫暖的表情,讓學生在非語言的情感浸潤中感受互動的溫情,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4](12-14)。
(四)提升教師品格,減少過激行為。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堅守為師之道的自覺意識即為教師的德性精神,具備德性精神或者優良品格的教師,能平等地、負責任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理解學生的個性,學生才能真正信任教師,從心底尊敬教師。提升教師品格是重構教師權威和尊嚴的重要路徑。教師應不斷提升道德修養,在面臨多重角色沖突的道德選擇困境時,學會對經驗情境中的思想和行動進行批判性反思并保持慎獨,力求掙脫功利主義的泥潭,淡化眼下的享樂和物質的滿足,對待教育多點關愛、多點情懷,追求豐盈學生的精神世界[9](95-100)。另外,學校還可建立退出機制,對于違背法規或師德的教師,應依法規處置,或按程序讓其有序退出教學崗位[12](1-6),這有助于敦促教師嚴于律己、提高修養。教師精神品格提升了,師生關系改善了,學生不再不尊敬教師了,教師也不再不理性了,雙方的矛盾或過激行為自然減少了。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權威和尊嚴自然逐漸重塑了起來。
參考文獻:
[1]高時良.學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劉鐵芳.教育者的形象與師道尊嚴[J].教育科學研究,2002(3).
[3]周姍姍.后喻文化視角下小學師生關系探析[J].文教資料,2015(14).
[4]孟秋霞.后喻文化視域下的“師生互動”[J].教學與管理,2015(8).
[5]孔寶剛.后喻文化時代教師角色的顛覆與重塑[J].科技展望,2014(23).
[6]王曉鵬.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危機、思維轉換與實踐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9(4).
[7]李衍香.民主的師生關系:內涵、表現及達成[J].基礎教育研究,2019(19).
[8]李壯成.困境與重塑:對“師道尊嚴”的思考[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9(6).
[9]趙雅卓.消費社會教師權威的旁落及重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0(1).
[10]管瀏斯.對“師道尊嚴”的辯護及重構[J].教學與管理,2009(9).
[11]和學新.從師道尊嚴到尊重學生——倫理學視野中我國師生關系的變遷[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
[12]曾文婧,秦玉友.新時期師道尊嚴:緣何衰落與何以重振[J].教育發展研究,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