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天義

摘? 要:近年來,我國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的數量急劇減少,甚至在某些省份出現了青少年排球后備人才的嚴重斷層,而這已經阻礙了我國排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本研究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對比研究法等方法以中日在青少年排球人才管理體制、競賽制度以及訓練與日常管理模式為切入點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比研究找出日本在青少年排球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優點,為我國挖掘培養青少年排球人才提供有益借鑒,使我國排球人才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日? 排球? 青少年運動員?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8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9(c)-0056-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young volleyball players in China has decreased dramatically, and even in some provinces, there has been a serious fault of young volleyball reserve talents, which has hinder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volleyball in China. This research mainly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so on, tak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competition system, training and daily management mod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youth volleyball talen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finds out the advantages of Japan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youth volleyball talents through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to excavate and cultivate youth volleyball talents, so as to make our country volleyball talented pers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a and Japan; Volleyball; Adolescent athletes; Training mode
日本曾經作為排球強國,在20世紀70、80年代其男女排分別獲得了奧運會冠軍。日本男排以快速且富有變化的近體快、短平快為核心的技戰術打法,以及日本女排在比賽中表現出的頑強作風與防守技巧,在當今排壇仍然被各個國家所效仿學習,推動著排球運動不斷創新發展。雖然近幾年日本男女排在世界大賽上所取得的成績不太理想,一直處在中下游,但是日本在青少年排球后備人才上,通過不斷學習與吸收國外先進的經驗并結合日本的實際情況,也一步一步建立起一套適應日本國情的管理體制。而這對于進一步推動我國青少年排球組織機構、競賽體制與訓練管理模式的改革創新,更好地適應世界各國對于青少年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都起到積極的借鑒作用。
想要發展競技體育,就不能回避對于后備人才培養的問題。想要提高我國排球項目的競技能力,那么就不得不加強對于青少年排球后備人才的“階梯型建設”,從而使得排球運動得到可持續的良性發展。當然,如果要想使得一個項目能夠可持續發展,那么一定需要遵循人才培養的身心規律與各項目自身發展的規律。建立一套切實可行并且適合本國國情的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無疑具有重大意義。縱觀世界各個排球強國,對于后備人才的挖掘和培養都有著一套較完善的發展體系。只有重視對于青少年人才的培養,才能夠保證我國排球運動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且具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為國爭光。
1?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比較研究法。
2? 中日青少年排球運動員在管理體制上的對比
2.1 中國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的管理體制
阻礙排球進步的表層因素是技戰術,中層原因是訓練,深層原因是體制。
我國現有的對于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的管理體制,被稱為“舉國體制”。該體制是指在計劃經濟下,以國家的利益為最高目標,國家使用最少的資源,培養出優秀全面的運動員的培養體制。具體是以各省市的體育局管理下的業余體校為核心來培養挖掘各個年齡段以及不同競技水平的青少年排球人才,然后再向上一級的省市體校、省市體工隊輸送,最后優秀的人才會被輸送進入國家隊。“舉國體制”為我國排球運動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使我國排球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逐步提高,并且排球人才不斷被挖掘,培養并輸送進入國家隊,使我國排球運動完成了“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既定目標。特別是中國女排獲得五連冠時期,使得中國排球名聲大噪,并首次站在世界之巔。但是近年來,我國在男女排上的人才儲備明顯不足,且質量難以保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舉國體制”賴以生存的社會背景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也使其中隱藏的弊端和缺陷隨之顯露出來,這些都影響著我國排球運動的發展與進一步提高。我國現階段的青少年排球培養體制仍然還是以“舉國體制”為主體的培養管理體制,并沒有走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模式,而這也表明了我國對于青少年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體制尚未完全建立。
2.2 日本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的管理體制
日本對于青少年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管理體制主要是通過政府與社會團體相結合(見圖1)。最高管理機構是文部科學省體育青少年局,其主要通過日本奧委會的加盟會員、日本體育振興中心以及日本體育協會來實施管理與日常工作下達。日本對于青少年排球后備人才的挖掘培養主要是以學校為中心,由“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或實業團體隊—國家隊”的體系來培養發展青少年排球后備運動員。
排球這項運動在日本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開展的也非常廣泛。據統計,在日本實業團體擁有的排球隊約有1857個,高等院校的球隊約有628個,作為日本青少年排球培養體系中流砥柱的中學,大約共有27821支排球隊。這樣的人才儲備數量和學校普及度,為日本挖掘培養精英排球運動員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日本在選拔輸送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的方式主要有2種:一是從各級學校或實業團體排球隊中層層推薦選拔輸送;二是直接從中學或高等院校排球隊中進行選拔,而后者也是國家隊在挑選運動員時最常用的方式。日本對于青少年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體系與“金字塔”類似,其底層為各級各種類的學校所構建成的網狀結構。而逐級上升人數也就越來越少,最終到達“金字塔”頂部,也就是國家隊。日本是以學校為主體,主要依靠學校配套的體育設施對青少年運動員進行培養。在培養優秀全面的排球運動員時,中學階段和大學階段起著關鍵的作用。而日本的體育院校與普通大學是培養優秀排球運動員的基地之一。中學是培養青少年排球人才的初級階段。在日本開展排球運動的中小學約有29萬名青少年排球運動員。日本這種制度的特點是作為底部的中小學擁有非常可觀的排球后備人才基數,并且具備對于青少年排球人才較為良好且完善的學校管理培養體制,注重對于學校排球隊的建設與日常訓練。反觀我國對于青少年排球人才培養的學校制度并未被完全制訂,并且與學校自身培養學生觀念相匹配的制度還不夠完善。學習吸收日本對于青少年排球人才培養經驗,可以為我國青少年排球后備人才管理培養體制的改革與完善提供借鑒。
2.3 中日在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管理體制上的對比分析
我國憑借“舉國體制”的實施,使得我國的競技體育水平在建國初期國力尚不強大且體育基礎相對薄弱的條件下,充分發揮出了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使現在的中國成為公認的體育強國。但是由于“舉國體制”運行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而其體制中的問題和缺陷也隨之暴露出來且越來越難與當前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需要相適應。其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體制中的運動員退役后再就業的問題難以解決。所有進入國家隊、地方專業隊、各級體校的運動員都會被安置在體系中,但是由于當前人力市場流動性越來越強,國家分配退役運動員的執行力已經大不如從前。而這也致使很多退役運動員就業艱難,生活困苦。二是由于我國某些省市沒有很好的排球基礎,致使該地區僅有幾所甚至1所體校,難尋對手,只有通過全國性的比賽來鍛煉運動員,這對于該地區的排球發展更加不利,導致惡性循環。三是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財政進行撥款來維護其運轉,這也就造成了體育事業的發展對國家政府產生極大的依賴性,同時也對社會組織辦體育的積極性產生了抑制,使得體育系統的發展要求與資金不足的矛盾日漸突出。
反觀日本以學校和實業團體為基礎的管理體制,青少年在課余時間進行訓練比賽,其文化課學習可以得到保障,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且學生在結束學習生涯后,也可進入相應的實業團體排球隊繼續排球訓練與日常工作,其工作生活可以得到保障。最重要的一點是青少年運動員在日常訓練與比賽所產生的費用是由國家、學校、實業團體、個人共同承擔,這充分的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很好地協調了各方的關系,充分發揮了各方的職能。
3? 中日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競賽制度上的對比
3.1 中國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的競賽制度
中國有以各省、直轄市為單位組隊的全國性比賽,如U19、U17、U16、中國中學生排球比賽、全國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全國排球傳統校等,也有以各縣市比賽成績最優為代表隊的省級中學生賽事,另外還有面向全國大學生的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各個年齡段都有相應的比賽,競賽制度上較為完善。但是通過調查,我國的青少年排球運動員年平均參賽次數只有3.26次。而日本青少年排球運動員年平均參賽近9.67次左右。目前我國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的訓練是遠遠高于比賽的,在訓練中學習到的技戰術無法運用到比賽中,這對于青少年排球運動員掌握與熟練運用基本技戰術的最敏感時期極為不利。由于相對參加比賽機會較少,也就導致了運動員的比賽經驗不足,阻礙了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發展。我國青少年排球競賽制度在一定程度阻礙了新制度的創新與發展。為了選拔優秀選手,促進技、戰術的全面掌握,應當在現有的青少年競賽制度上吸取別國的經驗、勇于創新和調整,走出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青少年排球競賽制度。
3.2 日本青少年排球運動員的競賽制度
日本的青少年排球競賽也被分為了全國性比賽和地方性比賽。小學、中學、大學以及實業團體每年都有固定的排球錦標賽,單單就以2018年日本各級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為例,小學及中學參賽男女排隊伍就高達28000支。而參加大學錦標賽的男隊也有大約150支,女隊約230支。同時,在比賽的期間,日本相關的媒體雜志還會對部分參賽的隊伍進行十分全面的報道,包括優秀運動員的基本信息、技戰術特點及對運動員未來的預測等。雖然每年參賽的運動員人數并不是固定的,但是每年類似于這樣的全面介紹,可以讓日本排球各級都對優秀人才有一個大體了解,進行挖掘選拔。從這些參加比賽的隊伍數量及受關注程度可以看出來,排球這項運動在日本的各級學校體系中普及度還是非常高的。而這也反映出了日本相關部門對于青少年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和開展有很強的重視程度,并且有著相對完善的排球競賽體制作為保障。究其原因,一是得益于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的經濟水平快速增長,政府也相應的加大了對于教育的投入。從20世紀50年代日本對于教育的投入只占相應10年GDP總和的5.4%,逐年增加到了80年代的9.2%,而堅實穩固的經濟基礎也為日本各級學校發展完善提供了保障。日本的教育法中又明文規定:在擁有18個及以上班級的學校中,小學運動場面積不能低于427m2,初中不能低于5189m2,高中不能低于5842m2。而且還規定各級學校必須配置相對應的體育館。小學體育館的面積不能小于840m2(大小約等于2塊籃球場或4個排球場),初中不得低于927m2,高中不得低于1096m2。這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以及各級學校所配置的體育設施都為排球運動在學校的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二是20世紀60年代日本女排多次取得世界大賽冠軍,并且為日本取得“女排王國”的贊譽。這也極大地為日本國民樹立了自信心,激發了民族自豪感,使得排球成為了深受日本國民喜愛的運動項目,特別是扎根在學生的心目中。這也可能是日本能夠很好地在各級學校中開展排球運動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