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蔚



當前,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及課程游戲化精神的學習和落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規律正越來越被大家重視和遵循。對幼兒活動過程的研究和探索不斷加強,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不斷提高,因此,對幼兒發展的評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評價方式中,我們往往只關注幼兒在特定空間的狀態,由此進行較為片面、單一的評價,我們需要有一種適合的評價手段,采用一種合理的觀察方法,對數據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動態分析,從而使幼兒發展評價更為真實有效。
一、對評價方法的解讀
1.“等級評定量表”的組成
等級評定量表法是一種簡單的觀察測量法,能夠將觀察內容量化。我們所使用的“學前兒童觀察評價表”就是一種等級評定量表。量表參考了Mcdermott等(2000年)開發的學前兒童學習行為量表(PLBS,Mcdermott et al,2000)中學習品質的部分,結合了園本幼兒發展目標以及園本教材中主題活動的知識要求自編而成。內容涉及學習品質、社會性和情感培養、身體發展與健康、審美與藝術、傾聽與表達、邏輯推理及探索等六個維度,每個維度各分為三個二級評價
標準。
量表包含五個等級的表現,依據兒童在相應學習行為出現的頻率,1表示從未發生,3表示中等水平,5表示最高水平,2和4分別表示介于左右兩個數之間的水平。測查量表采用五級評定法,最高分為 5 分,最低分為 1 分,每一維度三個評價標準,總分15分,共計90分。
2.“等級評定量表”的使用
每個主題結束后,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運用“學前兒童觀察評價表”,觀察不同主題下幼兒能力發展狀況,進行客觀的數據打分,并將全班的分值匯總量表。評價以學期為單位,隨機抽取半數幼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樣本數據的整理、分析,得出學前兒童能力發展各維度總體發展情況。
3.數據采集的真實性
(1)“全園培訓”解讀標準
在進行評價數據采集之前,筆者進行了多次專題性全園培訓,細讀每一條標準與要求,對評價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與解答。通過多次的全園培訓,使教師對評價的目標與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2)“測謊題”技術保證
在“學習品質”評價項目中,在適當的地方加入了“測謊題”,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同樣的內容。例如,在“能力動機”中的第二題為“沒有成功時易哭”。在“注意堅持性”項目中有一題為“對成功或失敗無所謂的態度”。這兩道題其實所問的都是對成功的態度,如果一邊選擇“無所謂”,一邊又選擇“容易哭”,那就是相互矛盾的,這樣的評價結果就沒有可信度了。
(3)“觀察案例”有力支撐
每個幼兒都會有一份“幼兒發展的觀察記錄表”,以18項評價標準為觀察點,白描記錄在該種評價標準下幼兒的具體表現,并配以照片。幼兒的這種表現是教師進行客觀打分的依據,是分析結果真實有效的有力支撐。同時,針對幼兒這樣的表現,在主題活動中如何引導,提出相應的策略。為幼兒記錄觀察案例,使每一個評分結果都更為真實,更具意義與價值。
二、對評價數據的分析
1.由“平均數”分析領域差異
分析解讀:
從圖1中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平均分均在12分以上,說明幼兒能力發展水平總體良好,能較好達到教育教學目標。另外,小、中、大班學生各個維度發展相對趨勢呈一致性,比如,小、中、大班學生在“身體健康與發展”“傾聽和表達”“邏輯推理及探索”三個維度均高于其他三個維度,而“社會性和情感發展”這個維度處于一個小低谷。從整體趨勢不難看出,小、中、大班在六個維度的發展總體處于平衡狀態,但仍有細微的差距。
管理策略:
第一,在課程反思和課程建設中,對于相對較弱的“社會性和情感發展”,要重視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第二,從分值數據反推評價標準,可以發現在評價標準中存在一些表述上的問題。例如,在大班“新年真熱鬧”主題中,“社會性和情感發展”的標準中有一條為,知道年的來歷,大膽介紹不同地區過新年的風俗習慣。此標準只是技能性的目標,不是情感性的目標,而在該條標準中技能性目標難于情感性目標,導致了得分偏低。如果再加上“感受過年的歡樂氣氛”,這樣的標準更易達成。又如,在大班“感恩記心田”主題中有一條標準為,感受大自然給我們的美好饋贈,感恩大自然。這樣的標準過于籠統,也很難有評價的標準。如果加上“保護環境,感恩大自然”,就變得易操作很多。因為標準的表述問題造成了分值的偏低,就有待于在課程審議時,進行細致的審議與調整。
2.由“趨勢圖”分析發展趨勢
分析解讀:
從圖2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第一,從第一主題到第七主題,幼兒各領域能力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在情感培養領域第三、第四主題出現下降趨勢,身心及社會性發展在第二、第三主題呈下降趨勢,邏輯推理及探索在第五、六主題呈明顯下降趨勢,語言交往領域在第三、四主題出現明顯下降趨勢。第二,還能發現每個領域發展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以及幾個重要的轉折點。例如,在第四主題情感培養、語言交往和邏輯推理、探索領域同時出現下降趨勢,那么,第四主題便是最值得關注和重新審議的主題。
管理策略:
第一,對于多個領域同時下降的主題,需要精確找到下降的年級、主題,教師深入審議該領域課程內容,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抽象概念的感知、理解。
第二,不放過對于每個年級在每個領域的最低點,找到切實原因。例如,第六主題下邏輯推理、探索領域出現最低分,反推評價標準,發現在中班的第六主題中評價標準涉及“三角形特征”“三角形空間方位變式”等內容,對于中班幼兒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數學概念,屬于較有難度的內容,因此,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抽象概念的感知、理解。
3.由“頻數分布”分析幼兒個體差異
分析解讀:
如圖3所示,以小班年級組“傾聽與表達”領域頻數分布為例。小班幼兒在“傾聽和表達”方面能力發展水平分布呈現有規律的波動,呈現出“一高—一低—一高”趨勢,在最高點15分處的幼兒分布最多,達到了59名,占到了很大的一個比例。這個現象說明了在小班這個群體中,優秀的孩子比較多。而4~8低分段也有17名幼兒,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在這個低分位,也有一個小群體,說明在小班“傾聽和表達”領域的兩極分化還是比較明顯的。另外,在中間部分,波動較大,說明幼兒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管理策略:
第一,根據頻數分布中出現的波動,明確幼兒能力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需要深入探究不同分段的幼兒現狀,特別關注低分段幼兒的發展情況,進一步分析出現規律波動的原因,在觀察、了解的基礎上,給予幼兒有針對性的指導。
第二,通過追蹤、觀察個別幼兒,設計個別教育計劃,對個別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干預。
除此之外,通過量表數據,我們還可以分析出主題與主題之間的差異,可以看到幼兒對動作操作探索類、動畫故事類、玩具游戲類等主題特別感興趣,從而,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挑選幼兒喜歡的主題、活動,一些內容陳舊、觀念過時的主題或者活動應適當刪除,并且添加班本化生成內容。在對幼兒進行評價的探索中,不管使用何種方式,評價都是對幼兒在復雜領域的成長和成就的描述,是客觀的,堅持“兒童獨一無二的發展特點”是我們對幼兒進行評價的最終價值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